分享

杨守印 : 济水寻访记——走读苏门山

 大河文学 2024-04-26 发布于河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研究济水,共山是绕不过的山。《山海经.海经.东经》中明确记载“济水出共山南东丘, 绝钜鹿泽, 注渤海, 入齐琅槐东北"。我这次寻访的目的地就是新乡市的辉县市,是专程为探访共山而往的。

济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哪座山叫共山的,也没有发现有泉水涌出的东丘在哪里。

但辉县不同,一进入其市境,就有一股浓厚的“共"的气氛一下子扑面而来。入市的环形路口高高耸立着巨大的用变形篆书“共"字制作的城市标识,主要道路的标语牌上随处可见“共工故里、和谐共城"等一类的宣传标语。

辉县在远古时期就是共工氏部落的居住地,西周为王室成员共伯和的封国,西汉置共县,隋设共城县,唐初改共州,唐贞佑三年,改称辉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称辉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因发生“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共伯和代王行政,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准确纪年的开始。共城城墙遗址至今尚存,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辉县 市依托原共城城墙建立了两处共城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和利用,使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深深镌刻在广大市民的心上。

辉县市西北约五里左右,有座小山名苏门山,因山后有龙、虎二主峰对峙如门,为入山樵苏者的通道而得名,又因地属古共国的封地,所以又名共山。共山南麓就是百泉喷涌形成的百泉湖了。一山一水,交相辉映,形成了美丽的自然山水风景区,被誉为“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据说,早在三干年前的殷商时期,湖面就已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进行了绕岸砌石,形成了现在的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 经常流量四至五个,水深三米左右,四季碧绿, 清冽纯净;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凉,是北方休闲、游泳、泡温泉的好地方。

这里曾诞生过一代易学大师邵雍,隐居过晋代名士孙登(公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曾在此畅饮,吴道子、苏东坡、周敦颐、程颐、程颢、耶律楚材、元好问、王磐、于谦、李梦阳、袁宏道、唐伯虎、郑板桥......等著名文人墨客和理学大师都曾在此驻足隐居、讲学论道并留下过许多墨迹,清朝乾隆皇帝也曾踏足景区挥毫泼墨,吟咏唱和。景区亭台楼阁密布,古木碑碣随处可见。有清晖阁、啸台、碑廊、邵夫子祠、卫源庙、孔庙、龙亭、湖心亭等50余处文物遗存,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45处,可以称得上是一座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艺术宝库。

元代著名文学家王磐诗咏百泉曰:

济南七十二名泉,散在坡陀百里川。

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

半空风雨山头树,十顷玻璃水底天。

孤客南来无著处,相宜只有百门泉。

清乾隆皇帝登啸台后也即兴吟诗三首:

一、太行秀迤苏门山,宜为隐者所盘桓。我来深秋气萧霁,旷怀以上千年间。辞骑屧步陵崇峦,憩藉猗靡之皋兰。谡谡天风吹凤鸾,即遇公和相周旋。清激啸旨我不解,慷慨啸理我或闲。嗣宗猖狂岂能攀,诗留片石飘乎仙。

二、阳翟看山二月回,蓬池登啸九天开。晚立长风摇海色,东西日月照孤台。

三、万古春城碧草还,苍台只在白云间。竹林北望风烟动,寂寞苏门更见山。白日红云拂地流,醉乡吾亦步兵游。登台左盻黄河转,绿水洪波不尽愁。

元好问游览百泉后诗题《涌金亭示同游诸君》: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臀高峨峨。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

由百泉湖流出的河叫百泉河,南下在新乡市西北的合河村与永济渠汇合东流,因河体大部分在古卫国境内,所以被称为卫河,百泉也就成为了卫河的源头,百泉北岸的水神庙也叫卫源庙,祭祀的水神为曾经疏导治理百泉河的大禹。

这就出现了现实与典籍记载不符的情况,《山海经》说这里是济水之源,而现实却是卫水之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应是《山海经》成书时卫河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河流体系,还没有卫河称谓的原因。卫河实际上就是汇小丹河、沙河等河流为一流的人工运河永济渠。这条河在成形前河源地属于共国,所以《山海经》记载“济水出共山南东丘"并无错误。永济渠修成后,河源地归属了卫国,也就有了卫河的称谓。从一定意义上说,因为卫国的灭共,成就了禹贡的济水,禹贡载事年代与海经载事年代的差异,可能正是卫国和共国存续之间的差异。但共国的存在和海经的记载无可辩驳地破解了2000多年来济水独流入海争论的难题。

注:共国约成立于公元前2000年,约前660年被卫国所灭。

作者简介:杨守印,一个爱较真的小老头,曾就职于济源煤矿,任过煤矿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喜欢以文字自娱,偶有诗文短评发表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