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经方吴茱萸汤,治疗此病效如桴鼓

 新用户35158631 2024-04-26 发布于江西




小编导读



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它配伍简单,全方药物仅有3味:吴茱萸、人参、生姜,但它的疗效却十分迅速,常常运用在一些紧急病证当中,可谓效如桴鼓。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神奇的功效?这就不得不提到仲景的3个辨治思路,下面请大家来了解。








吴茱萸汤 

此方是治疗寒在厥阴经或脏的首选方、代表方。临证常用于厥阴虚寒引起的阳明寒呕,少阴下利,厥阴头痛,只要脉证俱符,用此方真可谓效如桴鼓。

1.吴茱萸汤原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2.经验用量

吴茱萸15g,人参15g,生姜30g,大枣12枚。

3.临床功效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4.蔡氏方析

此方主治是立足厥阴经、脏大寒为病理基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阳明寒呕,少阴下利,厥阴头痛。我们常说仲景方效如桴鼓,此方若使用得当,会屡屡创效如桴鼓之神奇疗效。

吴茱萸药性大辛大热,其功效有三:一是散寒止痛,二是暖肝下气,三是温中燥湿。生姜暖胃止呕温经气,古人称为“呕家圣药”。人参补虚,大枣甘平,为诸药之使。整方同奏温里散寒、降逆止呕、止痛降浊的功效。 



学习六经的三个思路 

吴茱萸汤虽然药只三味,但仲景向我们寓意了三个思路,这是学习六经辨证、学习经方运用必须要掌握的。哪三个思路?

图片

一是病机明确的情况下组方精专;二是证候不复杂时突出单味药的功效;三是药可替法不可替,立意循经。

本方所治之证,厥阴肝寒是主要发病机制。足厥阴肝经夹胃贯膈,肝寒损于胃阳,中焦水津无以温化,必致呕吐清水涎沫。浊阴寒邪凝滞于中焦,则脘腹剧痛如绞,难以自忍。肝肾同源,厥阴肝寒累及少阴,腰冷腹冷,下寒湿利不止。若厥阴寒邪随经脉循行客于颠顶,则见浊阴上逆,头重如裹,头部颠顶疼痛,遇寒则发,食冷易发。

此三证皆与厥阴虚寒相关,医者临证务必慎明。厥阴肝寒之证,只要病机明晰,证候出现,无论是阳明寒呕、少阴下利、厥阴头痛,吴茱萸汤都是一方可治。

此方仲景寓意的第一个思路是,若患者脏无他病,也就是没有大实、大满、大热的情况下,见厥阴寒证出现,临证就要以大辛大热来温寒邪,化浊阴。拿准病机,方向专一,这也是仲景方的一大特点。

第二是放大单味药效力。神农尝百草,留下寒热温凉的药物消除病症。在认准证候时,仲景是怎样做到快除寒热?那就是要组方精当,讲究药宏力专。此时要重用、放大每一味药的效力。因此仲景用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图片

第三是仲景此方立意循经,表现得最为典型,以及药可替法不可替的辨治思想。无论是少阴寒利、阳明寒呕,还是厥阴头痛,如果皆因肝经循经虚寒,此方则体现了典型的循经而治。我在临证中,每遇厥阴寒邪过甚之患者,为增强疗效,在此方中常加入高良姜或川椒。药虽可增可替,但仲景暖肝散寒、降逆化浊的立法思想是不可替代的。



头痛头晕案例 

14岁少年,安徽马鞍山人,头痛头晕,身冒冷汗,住院治疗1周无效而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平时常四肢厥冷,常发腹痛,但忍忍可以过去。1周前突发头痛头晕、呕吐清水冷涎而入院治疗。医院做了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除诊断有鼻炎,其他查不出任何疾病。

孩子住院治疗多日无效,父母哭诉着向我电话求诊。由于是远程电话问诊,脉象不知,舌照见舌淡苔薄白。据患者常发腹痛,四肢厥冷,吐清涎,舍脉求证,断为厥阴头痛。用吴茱萸汤原方,3帖3天。药后头痛头晕大减,食欲转佳。继以上方加高良姜,4帖4天,诸症痊愈。

图片

速通伤寒六经辨证

图片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成》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本书是作者蔡长友医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提出六经、六病、六证、六脉、六法、六方的精髓概要。面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六经辨证的思维方法简明而清晰,把疾病概括为六大系统、六大病位,拓展了六经病的临床意义,解锁了经典与临床相脱节的困惑。为读者迅速迈入中医大门及中医疗效瓶颈的突破开辟了新的途径。本书最大特色是能使读者快速学以致用,快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让文字古奥、条文繁多的经典易学易懂,适合中医经典的研究者、中医临床医师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图片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