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膝关节外侧疼痛经常被忽视的原因

 百度见贤思齐 2024-04-2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近端胫腓骨关节是一种滑膜关节,其功能是消散小腿扭转应力和胫骨外侧弯矩,并在承重时传递轴向载荷。许多近端胫腓骨关节疾病可表现为膝关节外侧疼痛。在这篇文章中,正常的近端胫腓骨关节解剖和影像学特征的疾病实体发生在该部位进行了讨论。此外,许多技术上不在近端胫腓骨关节内但与之相邻或相关的疾病也包括在内,因为这些相邻结构中的病变会影响近端胫腓关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骨关节炎、肿瘤、神经节囊肿、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创伤。其他可能影响近端胫腓骨关节但未具体讨论的疾病包括骨样骨瘤、腓骨颈Maisonneuve骨折和感染。总之,这些近端胫腓骨关节疾病的例子强调了在常规膝关节成像评估中评估该关节的重要性。


近端胫腓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

近端胫腓骨关节位于胫骨外侧髁和腓骨头之间。在大约10%的成年人中,它与膝关节相互交通,尽管据MR关节造影报道,高达64%的人进行了交通。由于近端胫腓骨关节可以与膝关节邻接,当关节压力升高时,任何一个关节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近端胫腓关节被解释为膝关节的“第四隔室”。

纤维囊围绕近端胫腓骨关节关节,并通过前上和后胫腓骨周围韧带加强(图1A、1B和2A、2B)。腓总神经沿着腘窝的外侧下降,并围绕腓头和腓颈的前外侧弯曲(图第1A段)。它在前室肌肉组织的外侧穿过,在腓骨长肌组织的深处穿过,在那里它分为浅支和深支。

图片

图1A:冠状面胫腓骨近端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示意图。腓总神经(箭头)围绕腓骨头弯曲,分为浅支和深支。

图片

图1B:横截面胫腓骨近端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示意图。显示了前上和后上胫腓骨韧带(箭头),它们加强了近端胫腓骨关节的纤维囊。


正常MRI解剖

前上韧带和后上韧带在所有成像序列上都具有低信号强度(图2A)。少量的流体(高T2信号)通常可能存在于近端胫腓骨关节中。在T1加权图像上,神经的信号强度从低到中等(图2B),在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略高。

图片

图2A:31岁女性胫腓骨近端关节的正常MRI解剖。图像显示胫腓骨前近端和后近端韧带为低信号带(箭头)。

图片

图2B:31岁女性胫腓骨近端关节的正常MRI解剖。轴向图像显示腓总神经在腓骨头周围行进时的中等信号(箭头)


异常

骨关节炎

退行性胫腓骨近端关节炎可能伴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孤立发生。在计划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未被识别的近端胫腓骨关节疾病可能是进行性膝外侧疼痛的来源,并可能影响临床结果。与其他关节一样,骨赘(图3)、软骨下囊肿、软骨下硬化和关节间隙变窄是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图片

图3:56岁男性骨关节炎,因外伤CT检查。膝关节的横向CT图像显示骨赘(箭头),以及急性胫骨平台外侧骨折。

肿瘤

各种肿瘤可影响近端胫腓骨关节,包括骨软骨瘤、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和神经鞘肿瘤。骨软骨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很少发生恶性转化。它通常是无症状的,通常是偶然发现的(图4A、4B)。在浅表区域,如近端胫腓骨关节,骨软骨瘤可表现为无痛可触及的肿块或与神经刺激有关的症状。

图片

图4A:27岁女性,骨软骨瘤伴膝外侧肿胀5个月。膝关节的前位X线片显示腓骨头内侧有明确的骨突起(箭头)。

图片

图4B——27岁女性,骨软骨瘤伴膝外侧肿胀5个月。轴向CT图像显示外生骨赘从腓骨后内侧头(箭头)出现,并突出到近端胫腓骨关节。随后进行了切除,并经病理学诊断。

骨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轴骨中(图5A、5B、5C)。大约35%发生在长管状骨中,其中75%发生在骨干中。只有少数病例涉及骨骺。

图片

图5A:19岁男性,骨母细胞瘤,有4个月的膝关节外侧疼痛病史。CT图像显示腓骨头部有膨胀性溶骨性病变(箭头所示)和少量的类骨基质。病变向胫骨后部突出。

图片

图5B:19岁男性,骨母细胞瘤,有4个月的膝关节外侧疼痛病史。全身骨扫描图像显示腓骨头的孤立性病变和显著的放射性核素摄取。

图片

图5C:19岁男性,骨母细胞瘤,有4个月的膝关节外侧疼痛病史。肿瘤切除和骨移植后的前位X线片。

骨肉瘤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发生在生命的第二到第三十年。尽管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常受累,但任何骨骼都可能受到影响。侵略性的骨形成特征通常在成像上被注意到(图6B和6C)。

图片

图6A:19岁女性,骨肉瘤,表现为膝外侧疼痛和可触及的肿块。X线片显示右腓骨头的不均匀溶骨性改变以及内侧腓颈和腓骨轴的骨膜反应。

图片

图6B:19岁女性,骨肉瘤,表现为膝外侧疼痛和可触及肿块。冠状STIR MR图像显示不规则、高信号、分叶肿块,累及腓骨近端。皮质被破坏,肿块延伸到近端的胫腓关节。存在相关的软组织肿块。

图片

图6C:19岁女性,骨肉瘤,表现为膝外侧疼痛和可触及的肿块。矢状T1加权MR图像显示肿块主要与肌肉等强度。患者接受了腓骨近端切除术。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构成了大多数周围神经鞘肿瘤。其中大多数是孤立的、缓慢增长的群体;当它们很大时,会引起疼痛和神经病变。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在T1加权成像上通常表现出均匀的低信号强度,在T2加权成像上表现出高信号强度(图7A、7B、7C),并且在施用钆后表现出强烈增强。当中心纤维组织导致T2缩短时,可以看到目标外观。

图片

图7A:45岁下垂足患者,腓总神经神经鞘瘤。具有钆和脂肪饱和度的横向T1加权MR图像显示,以腓总神经为中心,靠近腓颈的肿块轮廓清晰,均匀增强,在腓总神经处分为浅支和深支。

图片

图7B:45岁下垂足患者,腓总神经神经鞘瘤。冠状(B)和矢状(C)T2加权STIR MR图像显示肿块高信号且清晰。

图片

图7C:45岁下垂足患者,腓总神经神经鞘瘤。冠状(B)和矢状(C)T2加权STIR MR图像显示肿块高信号且清晰。

创伤

胫腓骨近端关节经常受到直接创伤。然而,引起内翻应变、过度屈曲或过度伸展的间接力也会导致严重损伤,包括骨折、脱位、韧带应变(图8A、8B、8C)和撕裂,以及神经血管束损伤。腘肌腱位于胫腓骨近端关节附近,应仔细评估是否存在孤立撕裂(图9A、9B、9C)或更复杂的后外侧角损伤。

图片

图片图8A/B:23岁女性,急性屈曲过度损伤的胫腓骨前韧带拉伤。连续横向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脂肪抑制的MR图像显示,胫腓骨前韧带周围有高信号强度(箭头,A),与部分撕裂、腓骨头骨髓水肿(箭头,B)一致,近端胫腓骨关节有少量液体(高信号)。

图片

图8C:23岁女性,急性屈曲过度损伤的胫腓骨前韧带拉伤。冠状动脉STIR MR图像显示腓骨头骨髓水肿。

图片

图9A——55岁男性,过度伸展损伤后腘肌腱断裂。横向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脂肪饱和MR图像显示腘肌腱断裂并从股骨附件缩回。撕裂肌腱周围有高信号强度的液体(箭头)。

图片

图9B:55岁男性,过度伸展损伤后腘肌腱断裂。矢状面T2*加权梯度回波(B)和冠状快速旋转回波T2加权脂肪饱和(C)图像显示与A相同的结果(箭头)。

图片

图9C:55岁男性,过度伸展损伤后腘肌腱断裂。矢状面T2*加权梯度回波(B)和冠状快速旋转回波T2加权脂肪饱和(C)图像显示与A相同的结果(箭头)。

后外侧角损伤

膝盖的后外侧角在解剖学上很复杂,由外侧副韧带、腘肌和肌腱以及弓形复合体(弓形韧带、腓骨韧带和腘腓韧带)组成。当遇到一个以上结构的破坏时,应怀疑后外侧角损伤的诊断。腓骨头柄突撕脱性骨折(图10A)是弓形复合体的插入部位,被称为“弓形征”,是后外侧不稳定的指标。大多数情况下,损伤的机制是膝盖伸展时对胫骨前内侧的直接作用力。认识后外侧角损伤很重要,因为膝盖伸展不稳定,通常伴有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撕裂(图10B)。未识别或未经治疗的后外侧不稳定可导致前交叉韧带(ACL)或PCL修复失败和慢性膝关节不稳定。

图片

图10A:机动车事故后32岁男子后外侧角损伤。冠状动脉快速旋转回波T2加权脂肪饱和MR图像显示继发于弓状复合体撕脱伤的腓骨头(箭头)骨髓水肿。

图片

图10B——机动车事故后32岁男子后外侧角损伤。矢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MR图像显示前交叉韧带(ACL)中部撕裂。高信号肿块(箭头),代表局灶性出血,破坏通常低信号强度的ACL纤维。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一种类似肿瘤的囊性病变,起源于关节、肌腱鞘或肌肉。发生在近端胫腓骨关节附近的是罕见的实体,可能与腓总神经的压迫有关(图11A、11B、11C)。

图片

图11A:32岁男性腘肌腱囊肿。斜矢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MR图像显示清晰、分叶、细长、高信号强度肿块(箭头)。肿块与胫骨后方的腘肌腱有关。

图片

图11B:32岁男性腘肌腱囊肿。横向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脂肪饱和(B)和冠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脂肪饱和的(C)MR图像显示与腘肌腱相关的明显高信号肿块。

图片

图11C:32岁男性腘肌腱囊肿。横向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脂肪饱和(B)和冠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脂肪饱和的(C)MR图像显示与腘肌腱相关的明显高信号肿块。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

PVN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是滑膜肥大,关节内弥漫性或局灶性含铁血黄素沉积。它是单关节的,最常影响膝盖,通常发生在第三或第四十年的成年人身上。成像显示低T1和T2信号的大的球状区域勾勒出肥大的滑膜(图12A、12B、12C)。

图片

图12A:36岁女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伴有进行性膝关节肿胀和不适。膝盖的横向T1加权MR图像显示,近端胫腓关节及其周围和腓骨头内有低信号强度的分叶灶。

图片

图片

图12B:36岁女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伴有进行性膝关节肿胀和不适。用脂肪饱和度加权的冠状快速旋转回波T2(B)和梯度回忆回波(C)膝关节MR图像显示,由于含铁血黄素的磁化特性,梯度序列上可能出现开花伪影,球状低信号病变变得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Bozkurt M, Yilmaz E, Atlihan D, et al.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an anatomic study.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3; 406:136-140

2.Bozkurt M, Yilmaz E, Akseki D,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for patients with lateral knee pain. Knee 2004; 11:307-312

3.Resnick D, Kransdorf M. Bone and joint imaging, 3rd ed.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Saunders,2004 : 1150-1151

4.Recondo JA, Salvador E, Villanua JA, et al. Lateral stabilizing structures of the knee: functional anatomy and injuries assessed with MR imaging. RadioGraphics. 2000; 20[spec no]:S91-S102

5.Huang GS, Yu JS, Munshi M, et al.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head of the fibula (“arcuate” sign): MR imaging findings predictive of injuries to the posterolateral ligaments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JR 2003; 180:381-387

6.Hughston JC, Jacobson KE. Chronic pos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 of the knee.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5; 67:351-359

7.Miskovsky S, Kaeding C, Weis L.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ganglion cysts: excision, recurrence, and joint arthrodesis. Am J Sports Med 2004; 32:1022-1028

8.Ryan RS, Louis L, O'Connell JX, et al.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of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Australas Radiol 2004; 48:520-522





对于一般疼痛和感觉异常的管理,我们团队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在河北医科大学吴希瑞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传统治疗方式和现代基础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不同症状、不同病程,以及不同的临床特点,先后开发出“一针镇痛”技术、“皮内/皮下埋针”技术,“扳机点击打术”,以及“筋膜拉伸技术”,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痛苦少,费用低等临床特点,被医患人员广为赞誉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团队逐步完善了理论基础,从现在基础研究层面多角度解释传统针灸到现代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疾病库,涉及疼痛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康复科,使之成为临床医生的好帮手。从起步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全国上千名专业医生,并把技术带回了本地,为本地人民服务,同时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家简介
图片真实病例

以下视频来源于
友智会务
精彩回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