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第39篇:郭哥评课∣好课是在集体打磨中产生的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4-26 发布于广东

好课是在集体打磨中产生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4月26日,中山市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课堂教学组和沙溪镇初中语文中心组联合举办了一次“仿名师,促成长”的教研活动。溪角初级中学方紫丹老师和迪茵公学武冰洁老师均按照“模仿名师”的思路,执教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复盘式说课,而几个小组的代表也进行了聚焦式评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教研活动,不仅践行了“三课合一”的理念,同时也证明了一个观点:好课是在集体打磨中产生的。

在听武冰洁老师的课时,我临时有一些紧急事情需要处理,所以听得断断续续。但是对于方紫丹老师的课,我听得比较认真。尽管中午没有休息,时时会有困意,但精彩的课堂驱散了疲倦。在说课时,方老师说自己接到上课的任务时,先查到了王君老师的课例,于是就模仿名师设计了一节课,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学情也有差异,教学基本失败了。于是方老师马上调整思路,去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论文、课例等。此外,在科组老师的协助下,重新设计课。本次设计,是在占有文献资源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打破了过去那种以“情节、人物、主题”为板块的教学设计,代之以主问题设计的思路。经过了两轮试教,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有人说,磨课是为了表演,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狭隘和偏激。磨课的实质就是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讨论,甚至是在头脑风暴中打开设计思路,试教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熟练,而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当然,不排除有那种带着强烈功利目的去磨课和试教的情况。像这篇《我的叔叔于勒》,到底要教什么?本质上还是围绕情节、人物和主题展开的,这一点在单元导语的第二段中就有明确的指引。但止步于此肯定还不够,因为这个单元小说的教学内容和过去的《驿路梨花》《社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难道统编教材所有的小说都是直接教小说的诸要素吗?仔细研究《我的叔叔于勒》所在单元的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我们发现,教材的指向是从“不同角度”来概括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这一点在我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年第11期的论文《基于教材解读的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从“不同角度”说起》一文中已有较为透彻的阐述。也就是说,常规的问题如“这篇小说的情节是什么”“小说中的某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等,已经无法解决“不同角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去研究,即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不同角度”的内在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指向这样的教学目标呢?这也需要集体打磨。我发现,好的主意、好的念头、好的思路都是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提出来的。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人往往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思维不容易被过去的定势限制,这也是磨课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对于普通人而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比如面对“不同角度”的问题,教师当然可以按照教材的指引,直接设计问题,比如“你认为小说中的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根据小说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讨论”,这样的问题自然也可以,但过于直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感。本节课上,教师依次提出了三个问题:“菲利普夫妇最终放弃与亲人相认,作者这样安排想要表现什么呢?”“如果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认,那么我们家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如果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认,那么于勒叔叔会跟我们回家一起生活吗?”这三个问题,集中指向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对于菲利普夫妇,教师用“体会到他们的处境,如果让我再次评价菲利普夫妇,那么他们是    ,也是      ”的句式请学生思考;对于于勒的形象,教师用“如果让我评价现在的于勒,那么我会说他不是     ,更不是     ,而是    (的人)”的句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对人物的不同态度。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上述问题后,我特别注意到,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彻底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也再一次验证了“不同角度”的指向性。即如果学生对于勒形象的态度是统一的,那也就谈不上“不同角度”的问题了。

对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师借鉴了黄厚江老师的处理方式,即引入了课文被编者删去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若瑟夫长大后会变成像他父母那样的人吗?评课时,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教材编者删掉了这两段话,这就说明这两段话与单元主题不搭配。但是我认为,补充这两段话,正好能够体现本单元“少年成长”的主题。单元导语中说“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指向的就是《我的叔叔于勒》。但如果小说只有“少年视角”,而没有“成人视角”的观照,那么小说就变成了幼稚的童话,缺少了“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观察反思少年视角”的张力。而且,若瑟夫长大后会不会变成像他父母那样的人,这本身就涉及到了少年成长的话题,即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受环境影响多一点呢,还是自主掌控的成分多一点呢?从小说的主题角度看,补充开头和结尾,使得小说主题不再是单一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主题,也不再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对人的怜悯与同情这样的浅显主题,而是有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

当然,好课也有不完美之处。例如教师在设计某些问题时,依然有简单化、直接化的倾向,而且对于问题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整块的学习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不仅来自于“资源式备课”给课堂带来的创新性和厚重感,而且也来自于科组的集体磨课。这种思路,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进行推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