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为什么做教师的要慎言慎行?

 凌宗伟 2024-04-27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为什么做教师的要慎言慎行?《心理学最佳入门:原书第5版》中谈到一个实验案例:

1968年,在艾奥瓦州的一个小镇上,马丁·路德·金(Dr. Martin Luther King,Jr.)遇刺之后,一位名叫简·埃利奥特(Jane Elliot)的二年级老师试图给她的学生上一堂关于偏见与歧视的课。她把学生分成两组:棕眼睛的和蓝眼睛的。

开课的第一天,蓝眼睛的孩子们获得了特殊的待遇,比如额外的休息时间、可以先离开去吃午饭。她还告诉蓝眼睛的孩子们,他们比棕眼睛的孩子们优越,同时告诉棕眼睛的孩子们不用介意那多几分钟的午饭时间,因为那是浪费时间。她还把蓝眼睛的孩子们与棕眼睛的孩子们分开(Peters,1971)。

埃利奥特试图对棕眼睛的孩子们提出批评,很快她发现,蓝眼睛的孩子们也开始批评和轻视他们,而且攻击很恶毒。一天下来,蓝眼睛的孩子们感到自己更出众,棕眼睛的孩子们则很痛苦,他们的测验分数也降低了。两天之后,埃利奥特把棕眼睛的孩子们换成了被优待的群体,前两天的情况再次出现了,只是这次是反过来的:蓝眼睛的孩子们感到低人一等,他们的测验分数也下降了。

测验分数能够反映出谁遭受了差别对待,这是令人震惊的事实,从而引出了偏见和歧视对外群体刻板印象下的儿童教育的影响问题。孩子们竟如此愿意歧视自己的同学,其中一些还是他们以前的好朋友。威廉·彼得斯指导的影片《分裂的课堂》(A Class Divided)记录了这个实验,在影片中,当年参加了实验的学生在15年之后重新提起这次实验时说,他们相信这次关于偏见和歧视的早期经验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减少了偏见

这个案例,深刻地展示了偏见和歧视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自我认知。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埃利奥特的实验中,孩子们很快接受了基于眼睛颜色的群体划分,并开始根据这个划分来定义自己和他人。这种快速的群体认同形成揭示了人类倾向于根据表面特征归类和认同群体的倾向。

埃利奥特作为教师,在学生心中拥有权威地位。她的言行对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展示了权威如何塑造群体规范和个体行为,以及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实验中,蓝眼睛和棕眼睛的孩子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能力,这导致了对立和歧视的产生。这种现象体现了刻板印象的力量,以及它们如何迅速地在群体之间建立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当蓝眼睛的孩子被赋予特权时,他们开始享受这种优势,并发展出优越感。这种权力感的体验可能进一步加深了对棕眼睛孩子的歧视。反映了权力和特权如何在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当埃利奥特在第二天将角色互换时,孩子们经历了认知失调。他们之前所接受的关于群体优越性的信念被挑战,这导致了心理上的不适和混乱。这种体验可能促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偏见,并思考歧视的后果。

实验结束后,孩子们的测验分数下降可能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对新情境的适应。

从长期看,这种体验被认为有助于减少偏见,这表明通过直接体验和反思,教育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意识的提高。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情感和认知的结合,以及通过个人体验来促进道德和伦理的发展。

这个实验展示了偏见和歧视如何迅速形成,以及它们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深远影响。提醒我们,即使是儿童,也容易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威的影响。通过这种深刻的体验,孩子们能够学习到关于同理心、公正和尊重的重要课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