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记录: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杞乡青年 2024-04-27 发布于宁夏

4月20日  星期六  天气晴

背景:对于因数和倍数,我也有很多困惑。当概念繁多时,切入的方向和过程关系到孩子概念生成的深度和强度。我还没搞清楚为什么了解因数和倍数,就去听因数的应用。在知识的基础方面,我听不出什么名堂。这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是抛开这些,自己还是提出一些问题。接下来,我分别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两个方面聊聊这节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4         5和15(倍数)     20和24     7和8(互质)      12和42      18和56

学生分别说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交流哪组数特别,为什么特别。

教学评价:

某一男生在寻找18和56的公因数上花费很长时间,教师给与孩子思考的时间,等候他很多时间,孩子想不出来,然后让他来黑板上解答。这里,教师应该明白,这组数对很多孩子来讲有难度,让全班孩子寻找18和56的最大公因数,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想可做,会更好。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P62页文本

①分析条件中的关键信息“整分数、正方形、整块的”,询问需要几分米地砖?然后教师借助两个铺地砖的图,展示用整块铺满和不是整块铺满的样子,帮助孩子建立表象。

②画图试一试,教师给与两种思考路径。

教师说,你同比例缩小,画一个长为16厘米,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分割成边长为整分米数的正方形,也可以只分割它的长和宽。

③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

2名学生分别展示:边长为4cm的正方形、边长为2cm的正方形

教师用课件分别演示边长为1dm、2dm、3dm、4dm的小正方形铺地砖的结果。

教学评价: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认可教师出示两幅铺地砖的直观图的设计,学生能够建立直观表象。本环节这样调整是否很好。

①出示文本,分析条件和问题。然后想象思考所铺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会有多长?为什么?并全班交流。

给与学生独立想象的空间,教师不要干预学生的想法,提前铺好思路。

②学生动手实践并验证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并全班交流。

③下结论。

感悟正方形的边长与地面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与地面长和宽存在倍数关系,正方形的边长是地面长、宽的因数(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1:分割小棒

练习2:剪正方形纸

练习3:男生女生排队、每队人数一样

练习3展示错例

错例1:

48=2×2×3×2×2

36=2×2×3×3

2×3=6(人)

48÷6=8排

36÷6=6排

错例2:

48因数:1、2、3、4、6、8、12、16、24、48

36因数:1、2、3、4、9、12、18、36

6+6=12人

这两个错例都在寻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但是错例1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可以借助分解质因数能找到最大公因数,错例2如何通过完全枚举法寻找最大公因数。

教学评价:

练习环节整个课堂二话不说,直奔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直奔算法,忽视思考的道理。这部分内容,应该凸显研究小棒的长度和总长度存在倍数关系、小正方形的边长和整个正方形的边长存在倍数关系、男生女生每队人数和总人数的倍数关系。这是本节课最应该突出的教学重点。

其他建议补充:

其他老师建议:

1.这节课相当于因数和倍数的练习课,直接把教具图形画好,让孩子直接在现成的长方形上操作。

2.这个班的孩子学习习惯不错,应该关注学生思维提升、放手让孩子思考。给与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因数倍数概念繁多,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3.训练孩子声音大点。让孩子声音大到一定程度,然后强调声音的标准是怎样的。

4.情绪平稳、语言清晰、投影仪灵活使用。

我补充的建议还有:

减少碎片化提问,不要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引导下一句。这样形成了教师一句,学生一句的碎片化的思考过程,不利于孩子整体思维的发展。教师把问题交给孩子,启发孩子。在孩子确实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表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孩子的力量继续推进课堂,万不得已,教师不要干预。

姚老师专门私下找我,询问我的意见。我就把自己的思考全盘托出。我本不想这样的,但是姚老师特别真诚,让我多说说,我话赶话,就全说出来了。

教学评价属于刻意练习。我输出自己的思考不代表我日常教学也特别注意这样的教学行为。当然,不输出自己的思考更难说明日常教学注意这样的教学行为。我为什么愿意表达?因为表达会促进我的思考,有助于强化我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形成结构化的教学批判能力。

听课记录图片

图片

补充:我和师父的交流

我的问题:同步练习册的解决问题谈及小数的平均分,小数除以大数,造成孩子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师父一一跟我解答,咋回事。然后师父谈及以下的内容。

师父重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她认为小数的意义强调小数的计数单位,应该把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加减法放在一起。小数的性质、小数点搬家,小数与单位换算,大数的改写,小数的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这与小数的乘法除法有关,应该把这部分内容与小数的乘除法放在一起,放在五年级学习。

知行合一。学到知识就得派上真用场。你只知道,但是不会用,学的意义不大。小数的性质等内容和小数的乘除法直接挂钩,应该绑在一起学习。要不然知识太碎,一个知识还没搞明白,学透,就接触下一个知识。孩子学的累,教师教的累。她教北师大版这部分内容很轻松,这是第一次感受到很困难,她需要把后面的乘除法的搬过来,孩子才能懂。她说,有时候孩子学不懂,教师教不明白,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教材结构的问题。

我查看北师版教材的结构,确实如师父所说,这部分内容就是如此编排的。四年级先把小数的意义砸明白了,搞清计数单位,形成数感,到五年级再去探究小数的性质等内容。

另外,我和师父讲,她回北京前的这两个月,帮我解答下五六年级的一些问题。我在思考五六年的教材时,现在只能想到大的知识解构问题,想不到小的细节。小的细节待真正接触孩子时才能出现。现在的问题是,解构我解读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认知矛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