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黄河经常决口改道,而长江从来没有过决口和改道?

 盆景匠 2024-04-27 发布于陕西

很多人说,黄河经常决口和改道,可人家长江就不会。其实这个说法有问题。这两个都会,只是黄河更频繁些。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土壤疏松、植被稀疏,遇雨水冲刷,产生大量泥沙。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极其庞大,尤其是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极高。

进入平原地带后,由于地势平坦,流速降低,携带的大量泥沙迅速沉积,使得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所谓的“地上河”。当河床高于两岸农田和居民区时,河水压力增大,遇到强降雨或冰凌解冻等突发情况,极易冲破河堤,造成决口。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缺少山脉等自然屏障对河流走向的约束,一旦决口,河水很容易找到新的低洼路径,形成新的河道,进而发生改道。

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分布不均,尤其夏季集中性强,暴雨频发,容易导致河水猛涨,加大了决口的风险。

实际上,长江也有过决口和改道。相较于黄河,长江的决口和大规模改道事件较少,但在历史上长江也曾发生过局部的改道和决口现象,尤其是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因其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洪水期间更容易发生溃堤和改道。

长江相对稳定、改道较少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流经山区,山体坚硬,河谷深切,形成了稳定的河道基础;中下游虽然处于平原地带,但两侧丘陵、湖泊众多,对河道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相比黄河,长江的泥沙含量较低,这是因为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相对较好,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得到有效沉积,不易在中下游地区引起河床抬高。

长江中下游湖泊密集,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它们能够有效地分担洪水压力,减少河水对主河道的直接冲击,从而降低决口风险。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充沛且分布相对均匀,虽有洪水但一般不会造成短期内极端的水量剧增,有助于维持河道稳定。

近几十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等,不仅提高了长江的防洪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江改道的可能性。

黄河历史上决口泛滥的次数非常频繁。有历史记载的黄河下游决口次数大约在1500多次到1590次左右。而较大规模的改道事件,则被记载为至少有26次,也有资料提到了影响巨大的改道有6次或7次的具体案例。

这些改道事件大多集中在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这一历史阶段。每次黄河决口,都会引发的灾害直接威胁沿岸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还有黄河下游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洪水过后农田被淹没,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产量锐减,甚至颗粒无收。冲毁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阻碍交通,破坏城市和乡村。

公元前602年,黄河首次发生重大改道,主流由北流变为偏东北流,影响了沿线诸多地区的水文地理格局。公元11年,黄河再次改道,这次改道历经一千多年,直到1048年前后。

1938年,为阻击日军侵略,国民党军队采取了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导致黄河改道,波及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受灾人数达到千万以上。

长江历史上有过两次断流,一个是在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一个是1954年。

元朝那次断流,民间传说和部分地方志记载,在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附近长江水域出现过一夜之间江水枯竭的情况,然后次日又突然恢复,导致多人溺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