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的四大特征

 白桦树2008 2024-04-27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有人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才是灵魂。


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文化的讨论越来越热。然而,很多讨论,总是陷入“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标签化中。比如说,中国文化重“道”不重“术”,重“精神”不重“物质”,重“整体”不重“局部”……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天然优秀,导致了群体性的自大与排外。


这些对中国文化大而无当的认知,既无助于认识中国,也无助于认识世界,更无助于改变中国现状。事实上,中国文化真正迥异于世界的特征,主要有四个。

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
中国人使用的文字迥异于世界。起源于祭祀占卜的汉字是典型的象形、表意文字。

图片

古人用图像描绘自己看到的事物,比如“刀”口上加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关在圈里,就是“牢”。
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就开始使用迦太基人创造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发音与书写高度“一致”,学习成本低;但文字的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沟通成本也变大了。

中国人的表意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大家形成了一套书写系统。一个广东人和一个贵州人、山东人说起话来,声音如同外语,但彼此都能通过文字顺畅交流。


以说,象形汉字发挥了横向的超方言功能和纵向的超时空功能,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正如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所说:“假若中国古代采取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形势,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

然而,象形的汉字也影响了国人的思维。虽然也有不少形声字,但是汉字特殊结构,望文生义成为常态。惯用类比,常将形象的事物归作一类,混为一谈,而不追问其本质差异,和使用汉字有着莫大干系。

内外有序的伦理观念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也迥异于世界。
著名学者葛兆光给西方学生讲课时,出了一道题:《红楼梦》中,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分别叫什么?西方学生统一用一个sister。
图片
因为在国外的家族中,个体往往都是独立的,称呼没有这么复杂,甚至对长辈都直呼其名。而中国人将姑表亲、姨表亲、堂表亲,分得清清楚楚。
这种亲疏有别、长幼尊卑的宗法伦理制度,起源于周代宗法制度。秦汉之后,董仲舒又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家族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政治秩序高度同构。
这种内外有序的宗法制度,构筑了此后两千年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并催生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只有了解这种“家国情怀”,才能理解苏武被逐放北海牧羊十九年,在恶劣的环境中心念故土、持节不屈的精神。

图片

另一方面,宗法制也衍生出“男尊女卑”,过分看重“人情关系”、“安于传统,缺乏创新”的守旧思想。

和谐圆融的宗教信仰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有别于世界。
从东晋开始,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态势,民间的三教庙里常常同时供奉三教的神仙。
宋孝宗、永乐皇帝和雍正皇帝也不约而同讲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图片
这与西方各宗教之间水火不容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世界,宗教在很长时间里掌控了极大的世俗权力,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只允许一个神明存在,从未有过“一僧一道”同时出现的场景。
比如欧洲历史上绵延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还有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都导致死伤无数。
中国人虽然也供奉神明,但并不依赖神明,只是将其当做寻求安心和慰藉的精神养分。因此,一个人可以同时信奉多个宗教,他们对宗教的态度是平视的、现实的。

但其实,什么都信,就是什么都不信;信仰和谐,其实就是没有信仰。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没有信仰的文明。

“万邦来朝”的国际秩序观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不同于世界。

中国地处广博的内陆大地。古人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是文明最发达的地方,即“中原”。越是边远的地方,文明程度就越低,即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因此,中原王朝自视为天朝上国,讲究王道兴天下,故以“老大”的身份关照比邻的朝鲜、琉球、尼泊尔等藩属小国。

图片

这就是由“华夷观念”衍生的“朝贡”国际政治体系。
朝贡体系维护了中国对周边的影响力,形成了以亚洲东部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然而对藩属国的物资馈赠,也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西方,随着宗教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各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没有追随与跟从一说,随着商业互惠的发展,独立自主的现代国际秩序观诞生了。
图片

但是反观中国,这种“万邦来朝”的国际秩序观,至今仍然深深镌刻在国人的内心里。所以国人思考国际政治,常常陷入“不是老大就是小弟”的君臣、兄弟想象中。

在世界文明越发趋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既是对自己命运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方向的选择。

因此无论我们是否身在中国,都应该重新认识这片的土地,深刻理解先辈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管对中国文化是赞赏还是批判,都陷入了某种情绪性的宣泄或对抗。
图片
而市面上流行的书籍,要么是晦涩难读的鸿篇巨著,要么是哗众取宠的稗官野史。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一套通俗好读、权威系统、值得收藏的经典——读懂中国文化五书:
《中国文化史》,民国史学大家陈登原教授的代表作,史料丰富、立论精深,梳理了从上古到近代,中国文化的生成、定型和发展历程。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北大任教期间的治学心得,对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名家的论述做了精彩点评。
许倬云《中国文化精神》:作者是民国治史精神的传承者,学问贯通古今中西,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使其备受学界青睐、读者欢迎。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影响80年代新启蒙群体的一代名作。本书不是泛泛地谈“劣根性”和“救国救民”;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表达出全力挣脱的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著名思想史家葛兆光,以中西贯通的视野,带你探寻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涵盖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