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强教师岗位胜任力,做“大先生”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4-27 发布于上海

国家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部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等,从顶层设计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基于区域教师发展现状,将国家的政策要求贯彻落实,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地方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指出要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承载着国之厚望,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举措。

然而,目前教师培训的现状和成效却不容乐观。培训质量指标不够明晰、培训课程缺乏整合、教师缺乏学习动力、培训对教师作为“人”的关注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研培改评一体化理念下构建适合本区域教师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为此,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基于胜任力的区域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胜任力模型在区域教师培训中的运用价值

在“全球胜任力”成为世界趋势的当下,关注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使每个教师都能达到优秀的任职水平是教师培训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将胜任力界定为,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实现高绩效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动机、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胜任力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岗位要求相对比,它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在于不满足于“可以做某项工作”,而是追求“怎样做到最好”,强调个体在胜任岗位的同时应具备其他长期性、稳定性、决定性的内在特质。

因此,我们尝试从教师胜任力素质指标与模型构建入手,针对中小学教师个体胜任力之间的差异,进行目标性的教师培训体系设计构建,以解决以往培训的质量评价指标问题和教师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及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教师胜任力与具体工作情境相关,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与教师工作要求和表现密切相关,可有效预测未来教师的绩效;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与教育教学任务密切相关;可有效识别和区分出教育教学优秀者与一般者,以便合理分配教育教学工作。

针对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使用“冰山”寓意教师个人的胜任力,将其分为水上和水下两部分,构建了教师胜任力“冰山模型”。“水上部分”是教师的外显素质,具化为行为,可观察、可测量、易改变,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行为,如学生身心发展、人文科技等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及班级管理、表达和沟通等技能(能力)。“水下部分”是教师的内隐素质,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不易觉察、难以改变,包括教师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内驱力,冰山下的隐性素质影响着冰山上的显性素质,外化为教师的职业行为,决定着教师的长足发展。

基于“冰山模型”的区域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培训课程体系是培训规划中对培训目标的具体描述,它回答的是需要什么方向的课程,必须明晰课程类别、培养目标、逻辑关系。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的区域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通适版”基本框架。其中,冰山上培训课程分为本体性知识课程(特定的学科知识),如研读教材、学科知识拓展、学科教育动态等;条件性知识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如研读学生、教育理论前沿、课程领导力等;实践性知识课程(即时性、实用性的课堂情景知识及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如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全员小专题研究研修等;与教师教育教学相关的广域性通识课程,如人文素养、科技创新、全球视野等;教师基础性技能课程,如“三字一话”“微格技能”等;教育教学通用技能课程,如“优品课堂”课例研修、课堂管理技巧、课堂语言艺术、班级管理技巧、信息技术能力等;特色技能课程,如合唱、写生、写作等。冰山下培训课程则着重关注教师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以及成长内驱力,包括特教跟岗、效能训练、教育戏剧、本土文化认同、积极心理学运用等课程。

此外,我们根据培训对象的两个类别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呈现出由低向高的三段阶梯化发展模式,由此绘制了不同培训对象群体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地图。两类三阶教师培训课程分为学科培训(侧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和专题培训(指向胜任力隐性因素)两个类别,以及新手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卓越型教师三个阶段。新手型教师研修课程重在“适应+规范”;骨干型教师研修课程重在“熟练+自主”;卓越型教师研修课程重在“风格+示范”。专题培训包括跨学科研修、PBL项目式学习、全科教师种子选手研修、T型人才研修、创客教师研修、特教学校实践、教师域外研学、正念领导力训练等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发掘自身潜力,成长为“多边形战士”。

依据前期研究形成的基于教师胜任力“冰山模型”的课程基本架构的类别与维度,我们在新教师“入格”培训、教科室主任“链式研修”培训等专项培训项目中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在学科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具有不同优势和特点的学科教师全员培训课程体系,如基于关键要素的演绎推导的音乐学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基于三向维度的要素融合形成的兼容性科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等。

基于胜任力的区域教师培实施启示

涵育教师教育课程“全人理念”。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肩负着“育人”的职责。于教师而言,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设置具体的培训课程时,既要体现教师作为“经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要贯彻教师作为“人师”的全人发展理念,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人予以关注,提升他们关于自我、关于学生、关于教学环境、关于专业发展等的深层次认知。

打造有生长张力的课程体系。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教师培训目标与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知”和教师“能做”的具体要求也存在一定变化。因此,对教师胜任力素养模型的架构,既要体现基本标准,又要尊重不同类别群体、不同学科群体的特点,为具体课程设置提供更弹性的空间,形成操作性更强的培训课程体系。

创造“方式影响方式”的培训模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用整个“人”在进行教育工作,教师培训也是一样。我们把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既当作一种教师培养方式,也视为一种隐性的理念与思想浸润,即用培训方式的改变引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促进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度学习。

如今,基于教师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在我区的实践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关于教师培训,我们将持续积极践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理念的转化工作,让教育理念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增强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全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大先生”。

来源|《教育家》2024年3月第5期

作者|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春歌 魏燕 叶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