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版《道德经》:为你揭开万人瞩目的千古迷局

 老玉米棒 2024-04-27 发布于广东

《左传》讲述了一段旷世传奇:

卫灵公夫人南子,是宋国公主,相传出嫁前有位宋国的相好公子朝。

公元前496年,卫灵公为搏芳心,安排夫人南子与公子朝在洮(Táo)城相会,引来无数非议。

这一天,卫太子蒯聩(kuǎi kuì)途经宋国郊野,听到宋人纷纷在传唱:

“你家那发情母猪已经满足了,我家那销魂公猪怎么还不回来?”

太子顿时炸裂,南子与公子朝太过分了,连小人都在讥笑,丢人丢到家了!

于是,当即吩咐家臣戏阳速:

“你这就跟我去见少夫人,见面时,只要我向你使眼色,你就立即将她给我杀了!”

戏阳速遵命:“是!”

来到宫中,南子像往常一样接见了太子。其间,太子三次朝戏阳速递眼色,可谁想,戏阳速不干了,就是傻愣着不出手。

南子多聪明啊,立即觉察出了危险,顿时吓哭了,边哭边逃,惊呼:“蒯聩要杀我!”

卫灵公闻讯赶来,一把拉住她的手,登上了高台,救了南子一命。

太子刺杀未遂,逃往了宋国。

——就这样,这位卫国太子蒯聩,从此在史上留下了赫赫恶名,成了嗜杀成性的千古一绝。

一百多年后,庄子做起了蒯聩的文章,要借他的魂展示“无为”的无穷魅力。

“无为”将化腐朽为神奇,让蒯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让你见识真格的“无为”

庄子的笔触来到《人间世》:

颜阖(hé),鲁国著名隐士,拒绝了鲁哀公的厚聘,归隐山野,誓不为官。

蘧(qú)伯玉,卫国贤大夫,孔子一生的挚友,恪守周礼,以不治为治,与老庄之道貌合神离。

二人角色大反串,颜阖入仕当太师,蘧伯玉儒家变道家,暗示了太子蒯聩重新做人的天命轮回。

颜阖改命还魂,要去当卫国太子的师傅,特来向蘧伯玉求教:

“卫太子这小厮,天性残暴。

我身为太师,若任其胡闹,将误人误国,愧对自己国家;若动真格的,一旦惹恼太子,我又将小命不保。

他的智商和刚懂事的孩子差不多,只懂个皮毛,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一无所知。

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调教他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啊!首先你要会保命,然后要自正,以正压邪!

表面是虚的,你尽可以表现得与他情趣相投;而万物皆有德,人的内心是相通的,你必须让他感受到这种息息相通。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还不足以成事。

表面上情趣相投,不等于沆瀣一气;内心息息相通,不等于同流合污。

沆瀣一气,放弃为道之本,这将是灭顶之灾,没有活路。

同流合污,就是自甘堕落,最多能图个虚名,害己害人。

所以,关键是要知进退,会周旋,游刃有余。

他若像孩子一样天真,你也跟他玩天真。

他若同你没有大小,你也同他没有大小

他若与你不着边际,你也与他不着边际。

因势利导,耐心斡旋,假以时日,定能将他调教成可用之才。

你见过螳螂吗?

奋臂挡车,不自量力,还以为自己能力鼎泰山。

千万别自以为是,切忌伤人!喋喋不休兜售你自己的喜好,而试图改变对方,那就和螳螂一样了!

你见过那养虎的人吗?

他不敢用活的动物去喂老虎,生怕捕杀活物会激发它的杀气;

他也不敢用整个动物去喂老虎,生怕撕裂动物也会唤起它的残忍。

巧妙选择饲养方式,是可以疏导驯化老虎恶性的。

老虎对人不待见,但对饲养他的人却很温顺,这是因为养虎人懂得顺着老虎的性子来。

而那些遭到老虎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再来看那爱马的人:

用精致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大蛤壳接马尿。

看见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心疼马,想一巴掌拍死牛虻。

结果牛虻没拍到,却把马打惊了。马奋蹄长啸,咬断勒口,挣断辔头,扯坏胸络。

当你过分在意时,其结果反而会把情搞砸,这难道不是教训吗!”

——见识了吧?这就是庄子笔下的真格“无为”。

它能把老虎养成猫,能让蒯聩弃恶从良。

生活中处世为人,养儿育女,管理手下,其实也都少不了这两招。

庄子说人话,世人打诳语

有人或许会问,蘧伯玉为颜阖支的这招,令人眼花缭乱,怎么能说是“无为”呢?

“无为”不就是顺其自然吗?有这么复杂吗?

这样问一点不奇怪,因为“无为”一直在被人误读,而真正的“无为”本就是一套复杂的操作。

庄子在《应帝王》中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段文字实际上就是一部“无为而无不为”的实操手册,集成了“无为”实操的所有元素。

然而,就因为成玄英几句诳语,庄子的启示录竟被后人误读了千年,其真谛至今仍鲜为人知。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庄子说,“无为”就是主局,主局就要懂谋划,谋定而后动,动则能胜任,而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拿捏好进退。

显然,“无为”有其丰富的内涵,绝非躺平,需要足智多谋,进退有序,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收得住,而一旦出手又不会失手。

这里,“尸”意思是主局。“尸”字源自祭祀,主持祭祀的人称为“尸祝”,之后“尸”又引申出了主持的意思。《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尸,主政、主治。

“谋府”就是运筹帷幄,“府”即城府。

“知主”就是要知进退,“主”通“住”,停止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反乎卫,主蘧伯玉家。”主,即住。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庄子又说,“无为”就是为人补台,而且还要补全,不能有丝毫疏漏。补台不求回报,甚至要甘当无名英雄,因为他人往往对补台视而不见,所以补台这活,不仅无利,还无名。

这就是说,“无为”就是一种无私奉献,是默默付出,无名无利。这比躺平要辛苦一百倍。

这里,“体”代表整体;“无见得”是指补台之举没有回报;“亦虚而已”表示好像不存在;“亦”,好像。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最后说,“无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也绝不多管闲事,且帮人一定会帮到底。

“不将不迎”是说,你不登门,我就不出来迎接,意思是我只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你若不需要,我立马打住。这也是“无为知主(住)”的要义。

而“应而不藏”则表示,帮人帮到底,不留尾巴。

综上,“无为”具有三大要素:

一、谋局——“无为名尸,无为谋府

“无为”始终是针对某个全局而言,比如天下、国家、企业、家庭、团队,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一种辩证关系,没有集体谈不上“无为”。

谋局,是为集体设定目标及其实施计划,谋局的核心是为他人补台。

颜阖出山做太子师,这个局就是师徒关系以及太子的前程,目标就是教化太子,未来能胜任国君,而补台补的就是君王的人格和雄才。

二、补台——“无为事任

“无为”的具体作为就是补台,且要补得全,所以“无为”要做哪些事是有清晰定义的,没机会让你闲着。

无为”对能力是有要求的,补台不是一句空话,无法胜任谈不上真正的补台,没有点绝活是不能随便自诩“无为”的。

“无为”不仅意味着无私,而且还往往是无名。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可谓“无为”,是无私奉献,而孩子往往不懂父母付出了多少。

庄子将此概括为:“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三、知止——“无为知主

真正的“无为”不多管闲事,有自己的边界,不会跑到别人的地盘去。

“知主(住)”、“不将不迎”是“无为”的关键,而这一条往往难以做到。

如做父母的往往会越过自己的边界,不请自来,替孩子做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这就不再是“无为”了。

庄子将此概括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老庄思想一脉相承,庄子的“无为”启示录与老子的“为无为”交相呼应。

还原版《道德经》第55章(3.0):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誓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效不效,覆众之所所过。

是故圣人能敷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这里的全局就是天下,所谋的局就是天下无不治。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这是在说百姓有无法胜任的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就是圣人在为百姓补台。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效不效,覆众之所所过。”这是对圣人补台具体内涵的进一步细化。

“是故圣人能敷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最后这一句就是“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敷”,是个关键字,补足的意思,如“入不敷出”就是这一用法,表示收入不能完全填补所需支出。

传世本将“敷”改成了“辅”,将“弗能为”改成了“弗敢为”,老子的“为无为”与庄子的启示录一样,都不幸化作了世人诳语。

图片

还原版《道德经》交流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