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平,君主带给百姓的最大福祉!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4-04-27 发布于新疆

大唐对塞北东突厥部的用兵之事,发生了连锁反应,南蛮的东谢部、南谢部、牂柯部、党项各部……酋长到长安朝见并投降大唐,大唐在这些地方设置应州、庄州、牂州、轨州、崌州、奉州、岩州、远州、费州、夷州,任命各酋长担任州长。东北的靺鞨、奚、室韦、契丹等十余部先后归附大唐,派使节到长安朝贡。户部统计从塞外回归的中原人和投降的四方部落,以百万计。

如果,我们以文学的手法掀开尘封的历史,可能更能触及灵魂。

贞观四年三月三日,朝堂上,宣读委任状,任命原突厥部特勤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侯大将军,正三品……

而此时,皇宫外,投降大唐的君王、俟斤、酋长们汇聚宫城北门承天门外,请求皇帝李世民接受尊号:天可汗!长安的百姓传十传百成千上万的拥向皇城。

和平,是帝王带给百姓最大的福祉。

皇宫外,万人山呼“万岁、万岁……”

大唐皇帝李世民在众臣的拥戴下,走出太极殿,沿着宫内整洁的甬道走向承天门,缓缓登上承天门的城楼,那一刻对李世民来说,自豪的心态溢于言表,也或五味杂陈,四年前,李世民从玄武门登上太极殿,如果从太极殿再登上承天门。

这之后,不到五个月,渭水便桥边,面对十万突厥的大军,他只身与颉利可汗盟约,两方不再争战,为了百姓的安宁,大唐宁可花钱买和平。这之后,厉兵秣马,韬光养晦,时刻准备着以雪前耻,而这一天终于到来,这种感慨,不可言宣。

突厥并不是败于大唐的武力而是败于可汗自身的暴虐。

当皇帝出现在承天门楼上,瞬间,城楼外的广场上安静下来。

胸中充满底气的李世民环视着宫城外的长安,午时的阳光照在青瓦白墙上,清晰透彻,黑白分明。

李世民问:我是大唐的天子,难道还要兼办诸位可汗的家国之事吗?

此刻,城外诸王、酋长、官员、百姓再次俯拜,山呼“万岁、万岁……”

李世民很自信的对群臣和黎民百姓称:抵御外侵没有上、中、下之策略,唯有自身强大,四方自然归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胡汉一家”的表述,奠定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自此,大唐皇帝李世民对边疆酋长、君王颁发诏书时,属名“天可汗”。由西域通往长安的路被称为“参天可汗道”。

太上皇李渊得知生擒了颉利可汗,对身边人说:当年刘邦被困白登山,无能为力,现如果我儿子能消灭突厥,这是我选对了接班人呀,大唐还有什么可担忧的。那晚,李渊召集李世民及朝中高官、亲王、王妃、公主在凌烟阁设宴庆贺,酒酣人醉时,李渊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在堂中起舞,王公大臣们举杯祝贺,不醉不归。

东突厥部被灭,零散的部落有的向北投奔薛延陀,有的向西进入西域,投降大唐的十余万人的安置问题成为焦点。为此,针对此事有了一次朝会。

多数官员意见:塞北的草原政权,自古就是中原的灾难,如今降服,应当将他们迁入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一带,拆散他们的部落,分遣州县,教他们耕田织布,使塞北成为无人之地。这种意见当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下策,如果没有塞北,中原的肉食从哪里来?战马从哪里来?战甲的皮革从哪里来……?多数人的意见其实并不代表正确,而是一种随大流的举动。

不同意见则是代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向。

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匈奴、突厥自古以来,很难臣服,可以将他们安置于河套以北,指定俟斤,各率其部,隶属朝庭,则永无边患。

颜师古是当时的经学家、史学家,注解了《汉书》等古代典集,博古者未必通今。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只是个草原政权,种族和部落各不相同,应当乘机分散安置,自选首领,各不隶属。建议保留阿史那部落首领的地位,使其只管理突厥部落,划整为零,各部力量减弱,势均力敌,各自独立,便容易控制,也绝无力与朝廷抗衡。建议在定襄设立都护府,负责监督、管理,这可使边疆长治久安。

李百药是唐时的史学家、诗人,编撰了《齐书》《南史》等史料,但诗人不是政治家,都有浪漫的一面。

夏州都督窦静认为:游牧部落以畜牧为生,不会耕种,性格彪悍、自由、散漫,用刑法限制、用仁义感化都不起作用,何况回归故土愿望不会减弱,如果将他们安置在中原,弊大于利,一旦不满,就会无视国法,不如趁他们败落之际,施以恩惠,封部落俟斤为王侯的荣誉称谓,采用和亲的办法笼络人心,然后分割草场,拆散部落,使他们有名无权,就容易控制,成为中原藩属,确保边塞平安。

窦静曾任并州长史,长年与草原部落交往,坚持在边疆屯垦戍边的策略,代表了处理边疆问题务实的声音。

中书令温彦博认为:把草原部落迁徙到兖州、豫州一带,让放羊的人种地,违背了人的天性,不是养民之道。应当按东汉时期将匈奴内迁融合的先例,保持他们原有部落形式,尊重草原固有风俗,使他们逐渐半耕半牧,自给自足,成为大唐的屏障,这应当是最好的策略。

温彥博是大唐的开国功勋,多次出使周边小国,目光长远,所言占在大唐王朝长治久安的角度上,这是一种安抚、感化、融合的策略。

秘书监魏征认为:草原部落所形成的政权,匈奴、柔然、突厥世代侵扰边疆,是中原百姓的仇敌,陛下因念他们归附,不忍全部诛杀,最好让他们回到他们自己的草场,不可留在中原,这些人衰弱时屈服,强大时背叛,这是本性,如果留在分迁中原各地,数年之后,子孙繁衍,必成为王朝大患,西晋时内迁胡族,在中原安家,造成五胡之乱,这是历史的教训。

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诤臣,眼中只有朋友和敌人,敢于直言不讳、不畏权贵、勇于进谏,但是缺少权衡之策。他的意见显然违背了李世民“胡汉一家”的政策导向。

为此,魏征与温彥博发生了争论。

朝堂上,温彥博反驳:帝王与万民之间,如同天照大地,天恩惠顾大地,无一处遗漏,这样大地才能承载万物。如今突厥走投无路,前来归附,怎么可能弃之不理,孔子说,有教无类,只要用礼仪去教化,不用去管是哪里人。如果把突厥从死亡中救出来,传授他们生存能力,数年之后,他们就是华夏子民,再遴选他们中的优秀者任命为朝中官员,他们畏惧法条,感恩怀德,哪里还会有后患?

这段朝堂上的大辩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突厥降众处置论”。

这其实是“忠臣”与“良臣”对王朝命运的一次大倾述。

所谓“忠臣”是敢为王朝和君主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而“良臣”首先是忠臣,而更多的体现在治理水平中的才能、德行,忠臣未必是良臣,但良臣一定是忠臣。治世靠良臣,治乱靠忠臣。采用谁的意见,这首先取决于皇帝的本身的政治思维。

李世民最终选择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州、佑州、化州、长州四个都护府,在颉利可汗故地,设置定襄、云中都护府,由各朝庭政令统领草原地带。

这之后,朝廷颁布了一系列对降唐突厥官员的任命:

原突厥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为顺州都督府都督;

原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

原突厥夹毕特勤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北开州都护府都督;

…… ……

归降的突厥俟斤均任命为中郎将,安置在朝中各部为官,五品以上官员达百余人,突厥人有近万人在长安安家置业。很多阿史那贵族改姓为“史”。

其中,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护府都督,史大奈原本是突厥特勤,阿史那氏,随处罗可汗归附隋朝,参与了征高丽之战。李渊晋阳起兵后,归附唐国公李渊,后跟随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是大唐开国将领之一,也是最先将阿史那姓改为“史”姓的突厥人。

“特勤”是草原汗国的一种官职,地位和职权相当于亲王或郡王。地位仅次于叶护、设,是可汗的重要助手,由可汗子弟或阿史那氏的宗室子弟担任。“俟斤”也是官职名称,是部落头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