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2168】方正学《幼仪杂箴》(下):古代孩子的德育教育(2)关于好、恶、取、与、诵、书

 新文艺 2024-04-27 发布于山东

“V”习惯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一以贯之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每天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e启读《五种遗规》

方正学《幼仪杂箴》(下)

古代孩子的德育教育(2)

关于好、恶、取、与、诵、书

世上的好东西千千万,我们不能贪多求全,物无美恶,过则为祸,贪得多了必定会深受其害,比如钱财,比如荣誉,比如饮食,要么因贪财而身败名裂,要么因贪功而郁郁寡欢,要么要贪食而疾病缠身。

方孝孺认为,品性道德有值得学习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积极践行。再好的实物,我们收藏得再严实,也终究会有失去或离它而去的一天;而品性道德,只要我们坚持,它会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使我们终身受益。谁说道德看不见、摸不着呢?只要以物以贱、以德为贵,我们就在成圣成贤的路上了,就会离道德越来越近了。

方孝孺说,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别人的错误,都能看得见;对于自身的问题,却往往视而不见。我们对别人是这样,别人对我们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自身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去除,别人又怎么会容忍我们呢?

因此,我们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就要内心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得到不断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自己硬气、有真本事、没坏毛病,在别人面前说话才有底气、才能服众,让别人信服。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盗亦有道”。不是我该得的,再小的东西也不能贪求;该是我们的,再多的东西我们也受之无愧,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东西有多有少,如果贪的话,再多也会觉得少,还会继续贪;道义无处不在,如果漠视或者丢弃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变成缺德的人,最终定会为自己的失德付出代价。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既可以占为己有、为己所用,也可以送给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我们把东西馈赠给别人,我们不图回报,别人接受得心安理得、合情合理、合法合规,我们的行为就是一种仁义之举;如果我们给别人送礼、有不良企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行贿”;别人接受了还要与你进行利益交换,这就是“受贿”,就是贪图利益、贪赃枉法,就是犯罪。

“私惠虽劳,非仁者事。”有人解释为“像这样私自馈赠虽可作为慰劳,却不是仁者应该做的事。”我不太理解,暂且存疑、待考!

我觉得有可能的意思是:即使自己的能力很大、财富很多,也不能过份,不能对任何人都施舍、给予。“当其可与,万金与之。义所不宜,豪发拒之。”如果他值得,即使是万金也可以给他;如果他不值得、给他不符合道义、天理,那么即使是一根头发也不能给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当初又熊又不老实的,到最后却享受高额补贴;而有些默默付出、听说听道的,却需要一直努力、吃自己的老本,这就是老实人吃亏、不该与的与了、该与的反而没与啊!

诵读古人的著作,要深刻理会其中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实践。以恭敬之心积聚提升自己的德行,以恬淡、虚无的平和之心涵养自己的心志。天长地久、坚持不懈,德行就会像山一样屹立、高耸,像河流那样奔涌,卓越的道德,不就是这样的吗?

这里的书,应该指的书写、书法。其实强调的还是以德为先。

方孝孺认为,德行好的,他的技艺才可能会精湛。技艺的根本在于德,德好,技艺必然会被刮目相看、令人景仰。如果只是片面的追求技巧,那么德就可能跟不上技艺的步伐,即使你的技艺再精湛,人们也只会认可你、称赞你,但是不会崇拜你、效仿你。

你的字写得不够漂亮,你自己就能看得到;技艺不如人,也能比较出来,很多人心理上都会感觉不自在。现在有些人追星,只追技艺不追德,这样的人在德行上不如别人,自己却浑然不知,不知羞耻。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啊!

方孝孺认为,做人应先做好本、再去做末,先做好根本,那些细枝末节才会有所依附,才会越来越好。一棵树,根深了才会叶茂;一个人,德高望重了,才会得到别人的拥护、推崇。

图片谨供欣赏

请勿恶意传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拍摄于月湖公园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