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 2.23百代后的事情,也可预先知道\2.24不要讨好人,也不要讨好鬼

 惟虫能天 2024-04-28 发布于河北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

百代后的事情,也可预先知道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本章的意思是,子张问,今后十代的事情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延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张就是要当公务员的那位,看来他最感兴趣的还是为政方面的事情。他问孔子,十代以后的事情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当然可以,一百代的事情也可以知道,因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知道未来,回头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本章讲礼的变迁,但却放在为政篇里作为全篇的结论,一是因为为政以德的核心是礼制;二是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虽千秋而不变。朝延续夏制,礼具体内容有所变化,到周朝又有所变化,但礼制的精神是一样的,都崇尚德治。政治变迁亦然,不管是总统选举制、君主立宪制还是集权制,内在执政的规律都是为政以德,否则什么政治体制都行不通。一般而言,儒家给人的印象是保守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儒家主张延续传统中先进的东西,而对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则加以变革,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任何人的现状和未来都非偶然产生,其发展也是可以预测的。其基本规律是,看看他的过去就可以预测他的现在,看看他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预测它的未来。由此可启示我们,一定要学习历史,全面、系统地考察事情;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割断历史。

不要讨好人,也不要讨好鬼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本章的意思是,不是应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是献媚;遇到应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古人一般将死后之祖先称为鬼,但也有泛指的。此处讲到的是祭,其实祭与奠含义不同。祭叫吉祭,目的一般是祈福和感恩;奠叫凶祭,一般指人刚死去时,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的仪礼。儒家有自己的神灵系统,即昊天上帝、天地诸神以及历代圣贤和家族祖先。儒家非常重视祭祀,而祭祀祖先主要不是求祖先福佑,而是为了崇德报恩、传承家风、明德归厚。

祭拜的对象应是自己或与自己有亲属关系者的祖先,对不应由自己祭祀的鬼神偏去祭祀,这无非是献媚,通过祭祀这些鬼神来巴结人,以求得福佑。有的人为讨好上司,无所不用其极。网上曾报道过一件事,有位县委书记的老人去世,两个乡党委书记为讨好县委书记,比着去哭丧,一个比一个哭的伤心,演出了一场闹剧,丢尽了颜面。

见义不为何谈勇

一般人认为的勇是勇敢果断、敢于冲锋陷阵等。这样理解也有道理,但远非勇的基本含义。孔子在此处虽没说什么叫勇,但却从反面给出了答案,即见义不为谈不到勇。见义不为无勇,所做非义也不是勇。那何为义呢?《中庸》上讲:“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是说,义就是做适宜的、该做的事情。最适宜的事情是尊重贤人,最该做的事情是精进修身、奉献社会。不干实事、不作为不是勇,不负责任、乱作为也不是勇。进一步讲,即使你很敬业,也敢抓敢管,但抓不到点子上,好心做了错事也不是勇。

看来,要做到勇,第一,得有智慧,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第二,得有德行,该做的坚决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第三,得有修养,凡事要把握好度,不保守、不冒进,从容中道。第四,得有胸怀,尊重贤人、选贤任能,与更多德才兼备之人一起做事。

开门见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