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浊漳河谷寻古建:感受山村里的五代遗风

 出弥远知弥少 2024-04-28 发布于北京

提到晋东南的古建,有一条路线可谓是精彩纷呈,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浊漳河谷。沿途二十来公里,分布着八处国保,而且这些村里藏着的老建筑年龄都不小,木构之中便有三座五代的、三座北宋的、三座金代的、两座元代的。自驾的话,一天时间便可尽收眼底。当然,一路慢慢欣赏、细细感受此处的风土人情,会是更好的选择。

浊漳河谷的八大国保分布图(制图:时差博物院)

浊漳河为漳河的上游之一,有南、北、西三源,遍布了整个长治地区,在襄垣县小峧村汇合到一处,先向东南流至长治潞城区辛安村处,折而东流,出太行山,至河北的涉县合漳村与北来的清漳河交汇,成为漳河继续东流。

1、原起寺:山顶立宝塔

我们从长治自驾出发,第一站便是辛安村的原起寺,浊漳河在这里拐弯后向东奔流,正式进入我们要探访的浊漳河谷。沿着河谷的路也是古人从潞州(今长治)东出太行常走的一条,但因为地势险峻狭窄,它也只作为壶关道(经黎城出太行滏口陉)的辅线。

浊漳河谷区位图(制图:时差博物院)

如今这条路已经跑着各种各样的汽车,但周边的山川与村庄尚存古意,似乎仍可寻到往日旧梦。

原起寺位于村东北的凤凰山,坐落于石砌的高台之上,乃极佳的观景处。我们爬上阶梯,来到门前,拨通了看门人的电话。晋东南的诸多寺庙平日并不开放,往往在门上贴着看门人的电话,有的还需要自己去村里询问。

远眺原起寺

趁着等待的间隙,我们在寺边转了转。寺门口几朵蜀葵迎风摇曳,蚂蚁拖着枯叶爬过石板,边上的小松林颇为清幽,沿小路穿过,可以看到不远处奔流着的青色浊漳河。

俯瞰浊漳河(图:Afio)

原起寺规模不大,据寺内经幢与石碑的记载,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六年 ( 747 年) ,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建青龙宝塔。这宝塔如今还在寺内,为八角七层砖塔,高高瘦瘦的,三层之上逐层收分,乍看之下颇为秀美。塔最下三层设有劵门,屋檐斗栱均为仿木砖雕,紧密有序,转角铺作还雕有翼形栱,非常精致。

宋代的青龙宝塔

唐代经幢上的石刻(图:Afio)

塔边上是大雄宝殿,年代有争议(大殿建于五代一说见贺大龙《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主流观点认为是宋代建筑。大殿平面为三开间的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外檐斗拱为四铺作,上有批竹式耍头,做法古朴。殿前的享亭与一侧的配殿则为明清建筑。享亭边还有北魏造像碑,似乎藏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原起寺大雄宝殿

大殿斗栱为斗口跳形制,华栱跳头不施令栱,直接用替木承托橑风槫

殿前享亭,四根石柱刻有两幅楹联:「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

2、天台庵:被降级的「唐构」

离开原起寺,过浊漳河向上游走,前往第二站: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此段路途的浊漳河在这个时节倒显得非常清澈,完全不是想象中流经黄土的那种浊水。路过一小块河滩的时候,我们下车来到河边,踩着遍地的小石头玩了会儿水。此处河水甚浅,浊漳河如小溪一般奔流,发出动听的水声。谁能想从这到往下游走十来公里便可见到完全不一样的高峡平湖之景?这一路上河水的千变万化,也给我们的旅途增添了不少色彩。

浊漳河小河滩(图:Afio)

简直就是清澈的小溪

稍往下游走一点就能看到另一番风景,百变浊漳河无疑(图:Afio)

不一会儿就到王曲村,村里的标语很有时代气息,和天台庵相比真是略显突兀。天台庵就在路边的高台之上,视野非常开阔。庵堂内只剩下一座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大殿:弥陀殿。这殿虽小,但只消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它的独特之处。极短的正脊、平缓的屋顶、翘得老高的檐角,都告诉我们,这屋子的年头可不小。之前的主流观点将其定为晚唐建筑,弥陀殿也就此成为国内四大唐构的一员。

天台庵弥陀殿正面,屋顶极有特色

然而,2014 年落架大修的时候,研究人员先在脊槫与替木间发现墨书题迹「长兴四年九月二日地驾……」又在飞子上看到,「大唐天成四年建创立,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的墨书痕迹。这样看来,弥陀殿极有可能为五代后唐建筑,于是惨遭降级。但即便如此,大殿建造时距唐亡也不过二十余年,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岁的高龄。何况国内现存的五代木构也就个位数,这儿有这么一座,已是弥足珍贵。

弥陀殿的做法相当简洁,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伸到柱外即为华栱,外檐斗栱三铺作,简单明了。

屋角四根柱子为后世维修所加

翘得老高的檐角

殿内梁上有不少残留的彩画,还有沥粉贴金的痕迹

看守天台庵的大叔给我们看殿内的残损石构件

天台庵还有个不错的体验,就是站在进门的高台上可以平视弥陀殿的屋檐和斗栱,离得也相当近,能看到不少细节,让这古朴的大殿又多了一丝亲切感。

站在高台上可近距离看屋顶,琉璃脊饰为金代改换

近距离看斗栱与屋椽,斗栱也为简单的斗口跳,上接替木承槫

院内还有一通唐碑,但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

模糊的唐碑

3、大云院:群山怀抱的珍宝

沿旧路返回,跟着浊漳河拐弯往东,不出几里就到了平顺县实会村的大云院。此处地势很高,车离开河边上来还得盘旋好几道。

大云院身处群山怀抱之中,一看便是风水宝地。根据院内的碑记,寺院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原名仙岩院,现存的弥陀殿(大佛殿)建于天福五年(940 年),到宋建隆元年(960 年),已有「殿宇一百余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奉敕改名为「大云禅院」。明成化年间重修的时候「所存者独殿堂已,余者皆毁尽失旧」。到今天这两进院落里的建筑,除弥陀殿外,其他皆为明清屡次重修而成。离天台庵不远又保存下这么一座五代木构,也是非常幸运了。

弥陀殿正面,背后可见环绕的龙耳山群峰

弥陀殿背面,屋檐举折极为平缓,线条比起天台庵更为平直

弥陀殿侧面,侧角、生起明显

弥陀殿同样为单檐歇山顶的三开间大殿,屋顶平缓,出檐深远,颇具唐风。相比天台庵,它的等级显然更高,外檐斗拱用了五铺作,出现了令栱,补间铺作上有翼形栱和翼形耍头,相对复杂了许多。此外,这座大殿也是现存木构中最早出现普拍枋的实例,其他唐代和五代的木构中均无普拍枋。

弥陀殿立于高台之上,此高台一直延伸到后院

斗栱为五铺作华栱出两跳,立于柱头的普拍枋之上,补间铺作有翼形栱与翼形耍头

标准的转角铺作

殿内的驼峰叠加翼形栱挺有意思

尤为珍贵的是,弥陀殿中还保留了 20 多平方米的五代壁画,东壁为《维摩诘经变》,扇面墙则绘有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这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处五代寺观壁画。虽然壁画已残损不堪,但仍可以看到面相丰腴、神态生动的人物,线条也极为飘逸,与敦煌石窟中的晚唐、五代壁画相似,艺术水准很高。

东壁壁画:《维摩诘经变》(图:壮士小二)

栱眼壁上的彩画(图:壮士小二)

大云院的管理员见到我们也非常开心,知道我们喜欢古建,随意聊了聊。他说以前都没啥人来看,古寺颇为落寞;而这几年日渐热闹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里有宝贝,都愿意来看看。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以前来的基本都是学建筑专业的,而现在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也多了起来,他觉得特别好。每次看到有人对建筑和壁画表示赞叹,他都一脸满足。

(未完待续,欲知后文请关注本头条号:时差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