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猴王保唐僧(下)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4-04-28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唐僧收服小白龙。


1

1


悟空被唐僧赶走后,到龙宫玩耍,看到张良“圯桥进履”的典故,感悟于张良对师父黄石公的尊重,才选择了回归。

剧中悟空念及师父的恩情,主动回到唐僧身边,原著中则是悟空自己有所感悟,被菩萨教训后回归。

情节的异同,反映出情感的差异。原著中,悟空此时对唐僧,是惧怕而不是眷恋。剧中则更多体现出温情的一面。

戴上紧箍咒的猴子,展现出最后一次的凶顽,他居然想挥棒打死唐僧,但在紧箍咒的制裁下,只能跪地求饶。

剧中仍保留了这个桥段,但这就与剧中塑造的师徒情深,格格不入了,是个小小的败笔。

孙悟空还问唐僧,这紧箍是谁给的。原著中的唐僧非常鸡贼,他明明知道是菩萨给的,却只说是个老太太给的。当然瞒不过孙悟空,立刻猜出是菩萨,于是要到南海去寻仇。

唐僧冷冷的说,既然是菩萨给的,她自然会念咒,你去也是送死。吓得孙悟空又跪地哀告。

剧中的唐僧则保持了傻白甜本色,猴子一问,立刻交待是菩萨给的。然后也没有吓唬悟空,而是菩萨现身直接安抚了猴子。

原著中猴子是凶顽的,兽性未除。他的回归,一半是感悟,一半是迫于菩萨的压力。回归之后,他又被唐僧欺骗,戴上了紧箍咒,遭遇了头痛欲裂的痛苦。这种情况下,他挥棒打向师父,想去找观音寻仇,是胸中充塞着仇恨,符合逻辑的。

原著中的唐僧,也不是那个软绵绵,良善善的样子,而是颇具驾驭徒弟的权谋。

剧中的猴子自己感动而回归,戴紧箍咒也是自己好奇心使然。因此而遭到制裁,居然也挥棒打向师父,就显得不合逻辑。

对于看剧长大的我们,自然而然会对师徒四人的深情而感动至深,他们的矛盾都只是误会,他们的争斗都只是皮毛,内心始终是深深眷恋着的。

但原著想表达出的师徒关系,虽然也有情感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回归师徒本义,回归令人改邪归正的佛法。生性凶顽的三个徒弟,在佛法点化之下,才能修成正果。唐僧也不完全是人畜无害,也是个权谋高手,也需要佛法点化。

这种改编思路,更符合现代人的道德与审美,更能触达人心。

个人整体上是认同这样的改编思路,更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即使因此而使整个故事,蒙上了温情的面纱,降低了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丧失了对权谋的深刻描写。





2
 

本集中另一个重要的剧情,就是收服白龙马。

大家都知道,白龙马本身是条龙,是东海龙王的太子。

白龙马也是跟随唐僧取经的一员,只不过重要性没有三个徒弟高,贡献没有三个徒弟高。最后取经的结果,白龙马有苦劳,也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电视剧中,对收服白龙马的情节,也按一贯的思想倾向,进行了改编。

原著中,单独有一个回目,是观音菩萨接受如来佛的命令,寻找取经人。孙悟空是很早内定的人选,而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也算提前内定。菩萨在途中,又挑选了三个人选,作为取经团的成员。

先收沙僧,取名沙悟净;再收八戒,取名猪悟能,这两位的情节咱们后面再讲。点化八戒沙僧之后,菩萨就点化了小白龙,最后才去点化孙悟空。

这三个人有个特点,原来都是属于天庭系统的体制内公务员。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而小白龙则是龙王的太子。但他们三个都属于罪臣,都被天庭判处刑罚。

八戒沙僧判的是驱逐出境,就是赶出天庭,下界为妖。而小白龙则是死刑缓期执行,关押起来准备秋后问斩。

观音菩萨很守规矩。

对于八戒沙僧,既然已经驱逐出体制,那就直接点化收服,对于小白龙,则是上天庭请示玉帝,得到赦免。玉帝曾受如来佛援助之恩,这回自然同意给予回报。

注意,菩萨连续点化四个徒弟,然后再去长安找到唐僧,是一气呵成的情节。如来佛已经耐心准备了五百年,但真要发动时,则是一气贯通。可见,此时的佛教阵营,仍处于蒸蒸日上的形势,执行力非常强大,一丝不错。

原著中对小白龙的刻画,比较单薄。就是他纵火烧了夜明珠,被龙王控告忤逆,然后就被判决死缓。而唐僧收服小白龙的过程,也和一般的降妖除魔差不多。小白龙吃了唐僧的白马,与孙悟空大战一番,然后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之下,变成白马,归顺唐僧。

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天庭的罪臣,都有个共同特点:“罪轻罚重”。比如沙僧只是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就被痛打八百,赶出天庭。小白龙烧了夜明珠,被父王以忤逆之罪控告,就被痛打三百,判处死缓。



3
 

有人肯定会说,那猪八戒罪可不轻,调戏嫦娥,猪八戒不冤。其实倒不然,天蓬元帅的罪过也不大,留个悬念,收八戒那集再讲。

作者如此描述,就是在揭露天庭的腐朽。

我们已经讲过,天庭中文臣武将在党争,天兵天将在摸鱼。而玉帝判案,也是随心所欲,司法系统形同虚设。父没有父样,子没有子样;君没有君样,臣没有臣样。

观音菩萨选出这三位“罪轻罚重”的弃子,收归我用,充分利用他们仇视天庭的意愿,算是慧眼识珠,深谋远虑了。

但剧中的改编,直接取消了观音菩萨点化四弟子这集,只让菩萨点化了悟空。

本集电视剧中,小白龙很早出场,吞噬了唐僧的白马。而悟空出走去龙宫后,龙王向他介绍了儿子的冤屈,求悟空帮忙,反而显得父慈子孝起来。其实原著中小白龙的死缓,正是因为父亲的告状啊。

小白龙的闯祸,也给加了戏,说是小白龙在洞房花烛夜,撞见妻子与别人偷情,急怒攻心,才放火烧了夜明珠。

小白龙与他的龙王父亲,都因此而温情脉脉起来。甚至在观音点化时,一家三口还集体拜谢观音,非常和睦。

一如之前的分析,原著更强调改邪归正,佛法无边的说教。小白龙不分青红皂白,吞了唐僧的白马行李,还与悟空大战。看来虽经菩萨点化过,但小白龙仍然野性难除。只有经过取经之路,才能成正果。

而电视剧中,英俊潇洒的小白龙,犯罪是事出有因,家里是父慈子孝,那还取什么经呢?已经修成正果了。

但在情感线上,还是电视剧的情节设计更动人,原著就非常粗糙,人物情感很单薄,甚至混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