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图读懂明朝官职体系架构|明代品级解读

 嘟嘟135 2024-04-28 发布于北京

受影视作品及固定思维影响,很多人以为内阁一直是明朝的权利中枢,阁员位同宰相。
然而《明史》却有这样一段记载,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书许赞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叹气道,为什么把我调离吏部,让别人轻视我呢(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搞懂其中缘由,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
一是内阁地位的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仅为正五品(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皆正五品),且几乎不参与朝政决议(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成祖朱棣确立内阁制度,选翰林院六七品编修检讨入阁,如杨士奇、杨荣、解缙,最高至正五品翰林学士。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通过加官,阁员品级开始跃居尚书之上。如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兼兵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兼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兼礼部尚书,即历仕四朝的“三杨”。
到了嘉靖年间,内阁成员品级达到巅峰。嘉靖二十四年,夏言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严嵩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此时夏言为首辅,二人均从一品(华盖殿位次高于谨身殿)。
根据文献不难看出,内阁职衔的品级并无变化,而出任者通过加官,品级显著提升。正如明史记载 “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 ”。嘉靖以后,大学士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自此成为帝国权力中枢。
二是明代阶官化现象。上面提到嘉靖二十四年,夏言和严嵩均兼吏部尚书,为何有两个吏部尚书呢?事实上从仁宗时起,为提升大臣地位,仅加封官职,无需去所辖衙门上班(不预所升职务),如此一来,大臣便可有六部等头衔提升官品和官俸。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阶官化。
例如蒋冕在正德九年“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事”是他本职工作,而吏部左侍郎和翰林院学士则是阶官。阶官化现象在明代俯仰皆是。
回过头来看,嘉靖十五年就掌吏部尚书的许赞,虽入阁却忍不住叹气的缘由便不难理解了。他的尚书乃实权二品,吏部乃六部之首。入阁后,虽仍兼吏部尚书,但仅享其待遇,并无吏部权限;在内阁,许赞的位次也不是首辅,而严嵩“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位居首辅,自然把许赞架空了。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职官志.清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3]王鸿绪.明史稿
[4]胡丹.明史宰辅年表校正.2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