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世传杨家九杰

 草灰CHLH 2024-04-28 发布于四川

杨家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其入史范围有14人,皆为杨家直系血亲,为杨露禅的玄孙以上,共四代。

一凤三兆

“一凤三兆”,指杨家第二代侯字辈的长子杨凤侯和第三代兆字辈的杨兆林、杨兆鹏、杨兆元。

杨凤侯,名锜,字凤侯。生卒年无确考,然其去世较早是确定的,因此事迹流传较少,大量拳书凡提到他,均以“早亡”二字一笔带过。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两个亲弟杨班侯和杨健侯二人太杰出了,弟弟的光辉掩盖了后人对早亡哥哥的关注。

然在永年广府民间记忆和记载里,还是有关于杨凤侯的点滴记录。比如说凤侯向父亲露禅学拳更早,且功夫也是很深。此外,随着考证的加深,在国内也有太极拳史书对凤侯小有记述,说凤侯天性聪明,性情温和,得父真传,功夫扎实,惜其早亡。在世时,凤侯也擅长太极十三杆,因其性格和善,前来学艺者众多,名重当时。其中县城北教卷村的姨表弟教莲堂得其要。一次,教莲堂想试一试杨凤侯身手,在练习时脱手将杆子冲凤侯面部戳去。杨凤侯手腕一抖,杆子飞出数丈。事后,杨凤侯跟二弟班侯说起此事,杨班侯很气愤,打算陪教莲堂过过手。教莲堂早知班侯性烈手狠,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再来……。

杨兆林,字振远,杨凤侯之子,生卒年不详,当地人称“杨老振”。兆林拳多为二叔父杨班侯亲授,也得到三叔杨健侯的传授。

清道光年间,杨露禅到北京教拳后,其后人多居住北京,在原藉教拳的只有杨兆林,外界知之者少,但永年当地杨式太极拳之传承与普及却颇赖其力。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版,书前所列一传系表,上有兆林之名。另据董英杰所著《太极拳释义》一书传系表中,也有兆林之名。当代太极拳名家邢台王志恩先生文章《王式太极拳渊源和发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刘瀛洲老先生晚年也开始推崇太极拳而与太极名宿杨兆林成为挚友,交往甚密,刘之弟子们后又大多拜杨为师,学习杨家太极拳。王其和先生在广府城期间还受到杨兆林、杨兆元指教,受益匪浅。”

杨兆林虽未到过北京,却为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末民初,广府城内人习练的多为武式太极拳,而广府南关及城周边区域人习练的多为杨兆林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人们习称“杨架”,并相继传入邢台地区农村。杨兆林经南和县著名拳师冀贵林的引荐到南和县贾宋教拳,后又应任县刘瀛洲的邀请,北上任县、尧山、隆平(后合并为隆尧县)等县农村教拳。刘瀛洲先生还让其子刘东汉、弟子李宝玉、王其和等人拜杨兆林为师。此外,杨兆林在永年县还有弟子翟文章等人。杨澄甫宗师的著名弟子董英杰,也曾师从过杨兆林的拳势。

杨兆林在邢台南和县,还有弟子程振芳、程德芳,两兄弟是其门下佼佼者。目前,这一支仍保持着原传拳架风貌,其特点是架势特别低,步幅大,拳势紧凑,步法灵活,发劲冷脆。杨兆林最后在尧山一代授拳,逝于该地。

杨兆鹏。字凌霄(1892—1938),杨班侯之遗腹子。其从学于堂兄杨澄甫,先在家乡传拳,后随杨澄甫南下助教。其间,杨澄甫曾叫他管教和带领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三兄弟练拳。杨兆鹏和其父杨班侯一样,性情暴躁,对振基兄弟练拳要求十分严格,动辄出重手打他们。杨振基后来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曾写到:“老爷子(杨澄甫)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后来杨澄甫请陈微明介绍杨兆鹏到广西教拳,客逝他乡。杨振基的弟子严翰秀先生近年调查,发现杨兆鹏在广西的几个再传弟子,了解到当时一些情况,寻找杨兆鹏墓地没有结果。

杨兆元,字仲侯,生年不详。各种太极拳书与史书对他记载极少,原因一是他在太极拳的造就上无超父兄之处,更重要的原因也是去世较早。在能查到的太极拳资料中,有如下记载:“杨兆元,杨式太极拳家。杨健侯次子。早殁。得家传太极拳,在广府教授传播,王其和等拳家均得到过他的指点。其女杨聪嫁给赵树堂。其外孙赵斌亦为太极拳名家,为西北地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传播者。”

有关杨兆元的记载,能见到更多的是在多种杨式太极拳书的传系表中,然除“早殁”二字外,更多也不得而知。经考证,拳史上能够发现他的行迹之处,大约有两个方向:一是他曾在广府教拳,并指导过如太极拳重要名家王其和等人。王其和是上了杨澄甫43传人表之人,民间传说他功夫极深,这样的名家曾受过杨兆元的指点,足见兆元家传深厚,非一般拳家可比。二是杨兆元虽无子,却因生有二女而令其英名远播,这恐怕是兆元本人始料未及的。

据太极名家赵斌先生长子赵小宾文载:“杨兆元颇有其二伯班侯遗风,性格暴烈,虎食狂饮,又因只生二女,郁闷不乐,后得绞肠痧而英年早逝,所遗长女杨聪,次女杨敏。”“1904年,杨聪17岁,嫁到赵家”,此时,“杨兆元已病故一年”。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杨兆元的卒年,应该是1903年。赵小宾是杨兆元的重外孙,所记应为信史。兆元本人在杨家太极拳史上,比起他的父兄虽默默无闻,然其外孙赵斌和外孙女婿傅钟文,却在中国和世界太极拳史上威名赫赫,后人伟业光宗耀祖,兆元泉下有知,当无遗憾矣

杨家五公子

“杨家五公子”是指杨家第四代振字辈的杨振声、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

杨振声(1878—1939)。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在1931年刊出时,传人表中就有他的名字。然因振声子辈未学拳,故他这一支在杨家虽子嗣兴旺,在拳史上却默默无闻。近年,叶大密的传人金仁霖出书,书中明确记录:“杨少侯传给其子杨振声。”也就是说,杨振声是得到他父亲少侯和三叔澄甫二人传授,足见其太极拳家学深厚。

除此之外,有关杨振声事迹的资料还有一处,记述真实却小有不雅。就是前文已提到的赵小宾文:“一代太极名宿——赵斌与杨澄甫的亲缘拳情。”文中有这样的记载:“随着杨澄甫南下,其长兄少侯、少侯之子振声及杨班侯之子兆鹏,都相继南下。兆鹏、振声都跟着杨澄甫,赵斌和他们都打过交道。家父说,杨兆鹏,杨少侯及其子振声,都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振声多次缠着赵斌要给他在部队谋个排长当当,赵斌知道他吃不了当兵的苦,就一次给他伍拾银元,一双牛皮长靴,打发他到外地去做生意。听说杨振声去了云南,其后代都不错。”

经考,振声儿孙们至今定居云南昆明、徐州等地,发展很好。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书中“杨家世系表”所列杨家几代亲族人58位,仅杨振声一支就占18人。其中振声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和曾孙。比起他的四个堂弟,人丁要兴旺的多。遗憾的是,虽然人丁兴旺,却将太极拳断传,家有瑰宝,却无人承继。所幸40年后,杨振声的孙辈终于又有人将家拳操起,长孙杨永于上世纪80年代受教于三堂叔杨振基,至今艺耕不缀,杨家太极在振声这一支又得以薪火相传。

杨振铭(1910—1985),字守中,杨澄甫长子。杨家太极拳第四代最重要的传人之一。8岁始习拳,14岁时即精通拳理、拳经,成为其父传拳助教。其架式酷似父亲,推手尤见功夫,据《永年太极拳志》记载:“1925年,杨澄甫长子杨振铭,助父辗转于沪、浙、闽、粤等地教拳。杨澄甫逝世后,杨振铭肩负重任,继承家业。1949年定居香港,闭门授拳。50年耕耘,桃李满天下。”“1934年,广州军政界组织太极拳同学会,委托陈微明代为敦聘(陈微明1925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后在广州等地设立分社,广泛邀请太极拳名家授课),杨澄甫携杨振铭等到广州教拳” 。

振铭从19岁(1929年)起便独当一面,被父亲派往安徽、江苏等地授拳。后又随澄甫辗转于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正如杨振铭所著《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所自述:“余八岁习拳,年十四解悟拳经,通晓刀、剑、枪各法,并为先父之助教。年十九只身赴晥,应芜湖电灯厂厂长之聘,授拳年余;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及审计处,此后随先父仆仆于沪、浙、闵、粤间,或为团体之教授,或为私人之导师,积教拳三十余年之经验。”

另据董英杰著《太极拳释义》一书中,董弟子李琪佳云:“杨师(澄甫)应广州之聘。吾师随太老师南来。又得恭侍左右。(董英杰)时已随杨师十年。后与师弟杨守中共承衣钵。留粤宣传太极拳术。”

杨振基所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大哥自幼随父学拳,经父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我杨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我父晚年教拳只是口授,很少示范,都由大哥代父示范教拳,他一直不离我父左右,逢有赛技比武的场合,也多由我大哥出马,因此,我大哥早就扬名南方。我父逝世后由我大哥挑大梁,在广州等地授拳。”

杨振铭随杨澄甫学拳传艺18年,从亲缘关系到学拳时间之久,其所学拳艺之全之精,其他传人无法相比。

杨振铭对杨家太极拳的贡献有三:

一是全面继承家学,功夫精湛。据他的学生张世贤记载:“杨师家学渊源,功夫深湛。其手之重,其足之稳,逾于常人。而其身体各部,均可任人拳击;惟人所击之处,即系其发劲之点;跌人于寻丈之外,实属易事。至其与人搏击,则出手之快,变化之多,更不同凡响。是以国内外从其学者,不可胜计。”凭着这身功夫,振铭在父亲杨澄甫身边有如杨班候在父亲杨露禅身边一样,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未有过败绩。

二是长期传拳在南方,后来定居香港,传人很多。尤其是三个女儿(杨帝儿、玛利、伊利)均承其真传。还有弟子和资深门人几十名。其中传向海外者大有人在,为太极拳传向世界做出了大贡献。在国外影响较大者有英国、美国、欧洲诸国,还有东南亚。

三是振铭文武兼备,于太极拳理法有重要建树。振铭在香港将父亲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重新刊印,并再版三次,流传世界各地。”从而打开了杨家人走向世界的通道,其意义非同一般。

振铭在传播杨家太极拳中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他著述了旨在“拳贵实用”的《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此书价值极大,是振铭深得家传和精湛武功而无私奉献社会的力作,是杨家第四代传人对太极武术理论的巨大贡献。

美中不足的是,振铭一生不爱社交,1980年代前又碍于政治运动,到香港后几十年未与内陆交往。影响到他的3个女儿,即便改革开放几十年中,亦未参与过全国的太极拳交流。这在感情上让太极拳界难以平静,也是全国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大损失。

杨振基(1922—2007)杨澄甫次子。杨家五公子的第三位,杨家太极拳重要传人。

①少年学拳。杨振基从五岁起学拳。1930年代末,随父亲到上海。父亲见他长的机灵、结实,开始注意教他架式,并让堂叔杨兆鹏带领监督他与振铎、振国三兄弟练拳,并严加管教,从此奠定了扎实的武术根基。

不但父亲和叔叔管他们,深明大义的母亲侯助清也对他们毫不骄惯,对他们兄弟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吃苦的,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杨家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老一辈人和你父亲都是苦练基本功,练累了,蹲不下站不起,在铺上一靠睡了,一醒又练,终日不分寒暑,他们真是苦不堪言。他们只有这样下功夫才有今天的杨家;他们不苦不累,就很难在那个社会生存,武术就是这样。”

②代兄授拳。杨振基1948年到广州,与大哥杨振铭统一拳架,共同教拳。哥哥派他去广州中山县石岐镇代替自己教拳。中山县第一中学给他发了聘书:“敦聘杨振基先生为本校国术专任导师,时间:民国三十八年八月一日至三十九年一月三十一日止。校长林伟延。”后来他又兼教世光小学国术,课余时间教当地求学的人。解放后回到永年老家。

在广州和中山县的一年多,是杨振基学拳教拳的转折点。振基后来说,父亲在世时,我年纪还小,太极拳的很多东西是从哥那里学来的。

③高层传拳。1950年代末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调杨振基到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教练,专司教授华北局及河北省委高层领导同志。直至文革开始,他一直在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有时领导外出视察,他也跟随一起,有空教他们练拳。当时教这些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保密性,可以说他从事的是一种特殊工作。这也是他太极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④技惊“三浦”。1966年杨振基回到邯郸,在体育场工作担任门卫。“文革”后期体育场常有一些赛事,观众中不乏顽劣青年。时有小青年没票想往里闯,杨振基将双手分开挡住,十几个人硬是挤不动,闯不进。其中有不服者,他伸臂作太极掤式,让其中一个吊上去,双脚离地,振基的手臂纹丝不动,使他们大惊失色。打那以后,这些人再也不敢靠近大门,为此他被称为“活门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