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鸟胡同 从宣南胡同里眺望中国报业发展历史

 新用户8926AVU2 2024-04-28 发布于北京

● 北京有不少与鸟相关的胡同,像以前什刹海的喜鹊胡同(现在已经更名为喜雀胡同)、鸦儿胡同、海淀的莺房胡同、前门的鹞儿胡同等。接下来介绍这个胡同也跟鸟有关,它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因铁老鹳庙而得名。这就是铁鸟胡同。

铁鸟胡同 从宣南胡同里眺望中国报业发展历史

● 铁鸟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西南园胡同,南至红线胡同,全长约282米,因明代此处的铁老鹳庙而得名。明代此处有一铁老鹳庙,庙内有三座殿宇,供奉关帝像,庙内有一颗古槐树。在殿顶上有两只铁鹳雀,非常威武,遇到强风来袭还会随风转动,以便驱赶在庙顶停留的鸟雀。久而久之,这条胡同就以此命名。铁老鹳庙建于明代,后清乾隆时改称铁老观胡同。清末称老鹳庙,1965年更名铁鸟胡同并沿用至今。

京报——历史名报的代表

● 北京是传统报纸的发祥地。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此也被称为京报房。有时候京报房所出的京报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每天一期,每期一册,北京周边地区及外地可能会多天一期。每册4至10页不等。在早期京报并不规范,比较简陋。到了后期才逐渐开始模式化。在当时,京报被称为黄皮京报,因为从同治时期开始,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前加上了封面,使用的是黄色连史纸,故称黄皮京报。

铁鸟胡同 从宣南胡同里眺望中国报业发展历史

● 作为当时中国报纸的发祥地,铁鸟胡同的京报房承担了几乎全北京的京报刊印工作。在铁鸟胡同内,每天都有京报发出,最多时一天要发两到三份。送报人进进出出,一派热闹景象。

●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为宫门钞、上谕和章奏等三大部分。宫门钞部分所发表为当天上午或前一天的朝廷重大政事活动,多数都与皇帝有关,例如出行等一类的常见事件。内容较杂,但所占篇幅不多,文字较少,类似于现在的导语摘要。上谕则为皇帝的某些谕旨,赏赐大臣任免官员类居多。章奏部分所发表的主要是京中或衙门及外地各省长官的题奏,还要附上皇帝的批示。当然这些题奏都需经过皇帝同意,才可刊登。

铁鸟胡同 从宣南胡同里眺望中国报业发展历史

●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朝廷,禁止自己编写新闻,也不允许有自己的评论点评。编辑只需要抄写下收到的宫门钞、上谕、章奏发送即可。

● 清朝末期,国力式微,社会发生动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社会事件以及国内动态。而京报房的兴起,以及规范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京报。除了朝廷内的官员外,一些富商巨贾也开始订阅京报。但又因为自己目不识丁,于是每次收到京报后,还需要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为自己诵读。

● 所以,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来嘲讽这一现象:惟恐人疑不识丁,日来送报壮门庭。月间只费钱三百,时侍亲朋念我听。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一些人想要依靠订京报这样一种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或者“壮门面”,类似的还有捐款获得监生身份等。

聚兴报房——北京最早的报房

● 邸报(又称朝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大致始于唐朝,仅在封建统治机构内部发行,民间是无权观看阅读的。明朝万历八年(1580)出现了世界上最早雕版印刷报纸《急选报》。天启年间(1621-1627)出现了以“邸报”为名的民办报纸公开发行。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出现民间“报房京报”,朝廷开始允许民间抄录邸报内容,供民众传阅。

● 乾隆三十五年至嘉庆六年(1770-1801),山东人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印售《京报》。根据相关资料,宣北坊的铁老鹳庙胡同设立六家京报房以发行“京报”,成为我国现代报业的雏形。铁鸟胡同1号在明嘉靖时期为一关帝庙,铁鸟胡同的报房多集中于关帝庙遗址附近。光绪十年(1884),京华印书局由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人士创办,地点选在了今虎坊桥一带。紧接着光绪十一年(1885)在椿树街道后孙公园的安徽会馆创办了第一家改良派机关报《万国公报》(又名《中外纪闻》),后来在慈禧皇太后的打压下被迫关闭。

● 北京城南文人多,笔墨纸砚古籍等较多。拥有琉璃厂等古玩市场,吸引了一大片文人墨客。文人墨客的聚集又使得报刊和雕版印刷业在此有了先天的优势,这也就不难理解聚兴报房馆址选在此处的原因了。

● 据统计,在戊戌变法时期民报增多,铁老鹳庙胡同的报房随之增至十几家,有聚兴、公兴、聚升、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聚恒、洪兴、同文、信义、连升等。其中聚兴、公兴两家最早,创办于咸丰年间。

铁鸟胡同 从宣南胡同里眺望中国报业发展历史

● 这其中,聚兴报房历史最长,在铁鸟胡同8号前后达半个多世纪。最开始,报房多为落魄读书人、秀才等手抄邸报,后因为发行量增大而雇抄刻工人,置有手工印刷设备。报纸发行量最多时可以达到一万份左右,在京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 聚兴报房除了印刷《京报》,还担任印刷《万国公报》《外交报》等其他报纸的任务。民国十年(1921),杨啸侯创办的《文艺杂志》就选定聚兴报房作为杂志的发行所。

● 聚兴报房作为老牌报房,定价贵于其他报房,时常引起摩擦。

于是,在光绪三十年,各报房经过协商,统一售价,每本3吊,也就是300文钱。聚兴报房待京报印刷完毕之后,差人送到订阅者家中。北京城内所有送报的人都是山东人,身背着一蓝色布报囊,囊上钉有白布,上写黑字京报两字。在当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送报范围,不可越界,否则会引起冲突。在当时并无汽车飞机,所以距离不同价格也不相同,京城内订报者多为富商或政府官员,都居住在城内,送报则较为便宜,而像一些外地官员订报价格则会提高。

● 据了解,在当时北京城内送报为一日一送,通州良乡等地需二日一送,天津需五日,保定需十日,再远的地方一个月也有可能。所以聚兴报房为了节约成本,降低给外地送报途中的开销,就将报房业务趁机拓展到了外地,在外地建立起聚兴报房的分部。

陕西大荔会馆——陕西人的聚集地

● 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米市胡同拥有数量众多的会馆,是一条会馆胡同(米市胡同 拥有红色记忆的“会馆胡同”)。而实际上,整个老宣武区拥有超过400家会馆,是北京拥有会馆最多的区。几乎每一片胡同聚集区都拥有两到三个会馆,铁鸟胡同也不例外,陕西大荔会馆和湖北襄阳会馆就坐落在铁鸟会馆内。

●大荔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是一个常驻人口60万左右的小县城。但不要小看这个地方,大荔县可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代起,大荔就设州建府。大荔县拥有魏朝长城遗址、唐代的金龙高塔,宋代的岱祠岑楼、清代的丰图义仓等文物古迹。

● 如今虽然大荔县关注度不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座陕西历史名城,出过一些名人,例如“救时宰相”阎敬铭、张奚若等。张奚若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他是中国同盟会的一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长,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提议者。

铁鸟胡同 从宣南胡同里眺望中国报业发展历史

● 大荔县作为陕西历史名城,自然少不了要在北京设立会馆。于是在铁鸟胡同的30号院内,大荔会馆建成了。大荔会馆的建成,与钱孙公园胡同的朝邑会馆、渭中会馆、红线胡同的郢中会馆组成了陕西会馆“聚集区”,四个会馆相距不远,步行即可到达。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陕西籍会馆,可见当时京城的陕西人之多。

● 现如今的大荔会馆已经拆除改建,变成了民房,全然看不出一点会馆的痕迹。院内的过道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行。

● 铁鸟胡同可以算得上是北京报业的发祥地,短短282米的胡同内,却刊印了数十种内外报纸,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中国。如果您对报业相关的历史感兴趣,欢迎您在下方留言。

引用:亚伯拉罕.晚晴《京报》房的牌匾与挂包.个人图书馆.2021.09.08

Skyflylq.分析中国古代报纸.百度文库.2012.07.27

刘子琦;陈芳圆.报业文化复兴的价值及空间发展探讨——以北京宣南椿树街道为例[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图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