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师丨储朝晖:传统师德的内容和结构

 白桦树2008 2024-04-28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进 德 为 本     诚 敬 致 用

图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储朝晖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更深层级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它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发生变化的。师德的范围涵盖了公立学校的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即从事教育的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深层次的道德的观念、情操以及品质。

图片

一、早期的师德表达

师德是现代词。《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讲述的既是师德,也是个人的学习状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人教人的方法。去教学生,不是拿知识来教,而是拿自身来教人。希望学生做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要做成什么样的人。“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公平,“因材施教”强调要先了解学生再去教学生,这些都可以彰显出老师的师德。

二、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

1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荀子、墨子、孟子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荀子》中提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这意味着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和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经文的能力,能够根据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并精通所教内容,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仅是记问之学。

2

汉代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都要讲求。汉代的新变化在于有了官方参与,以官方的价值要求教师,在之前春秋时代自律的基础上引入他律。

图片
图片

三、师道尊严的提出与发展源头

师道尊严的源头来自于《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后来师道尊严变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形态。汉代的时候,独尊体系建立,官府强调建构社会层级体系的一部分,按照“天地君亲师”进行等级的划分。北宋产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存在等级的差异。主要内涵有师德、师尊。

汉代以后对教师要求的官方化演化为“道之不存,师之不存”和“耻师”,因为独尊儒术让人内在的天性无法充分地发挥,大家提出要遵从人的自然性。所以韩愈掀起了复道运动,将师德列于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但不是更严,而是释放: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拓宽了师道的内涵,让师生之间更接近。

图片
图片

四、官学与非官学对师德的要求差异

官学采用官师合一,以官为师,对师德的要求以官方为标准,提岀了《汉官仪》:太学博士须“生事爱敬,丧没如礼”,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唐朝中央官学对教师订立了专门的考课制度,以决定升迁。《明会典》:“凡教官怠于师训……从纠举惩治”以“教不严师之惰”为根据,有专人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纠察,追究教师的责任。清代《钦定国子监志·官师志四·铨除》对教师也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于应升各官內,遴选通晓清文及人品学问可为师范者推用。”

非官学与官学的差异在于非官学主要以儒学教化,相当于同行监督。主要在任职、考核、督察环节提要求。相关文献有很多,比如明教育家魏校《庄渠遗书·谕教读》称:“教读皆有成人之责,切须以身率人。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整威仪,以立教人之本。”“教读”即教师,这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教学生为人之本。

图片
图片

五、师德中的“做人”与“修养”

儒学品德强调智、勇、仁。《礼记·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集注:“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都强调了智。“智”是人的一种特性,即知性。知性包括判断、选择、运用的能力。“智”的内涵是“知人”“知其性”“知天命”,加之“明是非”。

1

“做人”

对师德的分析中强调,做人、修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概念。由于中国没有强势的宗教,做人的规范主要靠道德自律,做人、修身就成为一门显学。做人方面,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行为,改造社会的精神”,强调通过生活力的提升来获得更好的做人的条件。“内圣外王,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强调的修身的逻辑与规则,但是如果修身是为了“治人”,则修己就带有了功利性,做人的教育就超越一定限度,成为了对人的桎梏。所以“做人”的教育,需要把握分寸,不能把它变成限制人的工具。

2

“修养”

修养主要是自我教育。强调“为己之学”与“慎独”。“为己之学”是为了自身品质、自身修养的提高,“慎独”意味着无论是否有人监督,自身的行为都是符合标准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强调自求、自得。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内求”与“外求”之间是不同的,比如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及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即使内心是恶的,外表的善也可以伪装出来。

“修养”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尚书·大禹谟》提到“正德、利用、厚生”,将利用与正德、厚生并为三事,此大事协调运行,乃平治天下的首要谋略。干成伟业,以“正德”为首位,是“利用”、“厚生”的前提,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达使人们生活富足之目的。《周易·大传》也提到君子的修养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强调等级次序,确定人伦中的“亲亲、尊尊”,意思是要亲近亲属,尊重在尊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次序。儒家强调“向善”,寻求“孔颜乐处”。强调每一个人要追求一种他自己感到幸福,自己感到快乐的境界。但是中国的古代道德的理论缺陷在于未能重视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图片
图片

(本文根据敬德书院《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专家讲授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图片

专    栏

师道尊严

责编 | 高   丹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图片
图片
图片

HDJDSY

图片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