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7 “爱之”与“忠焉”解诂

 阳谷人说论语 2024-04-28 发布于山东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之,能勿劳乎?”的通行译文为:爱一个人,能不为之操劳吗?或爱一个人,能不使之劳作以有所成吗?之,作代词,指所爱的人。如果说爱一个人就希望创造条件锻炼其能力使之有成,这合情合理,但若所爱之人是个有才能的成功人士,则“能勿劳乎”的上述译文还说得通吗?

之,语气助词、无实义,《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章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此用法,其它古籍中也有,如:

师己曰:“异哉!吾闻文、武之世,童谣有之,曰:'鸲之鹆之,公出辱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所以,爱之,非是爱某人,而是有爱心、能爱人。

俗语所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能勿劳乎”意为能不使之勤勉、劳苦或操劳吗?然而,我们应看到,这两处的“苦”、“劳”不过是成为“人上人”或“担大任”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释“能勿劳乎”为孔子培养人的途径,那么此途径的目的何在?经文中没有明确,这就需要读经人自行领悟、脑补。如此隐讳的教导不见于《论语》全书,与孔子直言诲众的行为也不搭界。可见,将“能勿劳乎”理解为“能不使之勤劳吗?”不过是后人的附会,非孔子本意。

“劳”与“诲”对举,并置于“勿”后。“诲”释为教导、指教,属动词,是最没异议的,那么,“劳”释为动词也理所当然。而“劳”之本义即为慰劳、犒劳。因此义在古文中太过常见,恕不举例。

对“忠”的解释也值得探究。提到忠,人们最先想到臣对君的忠,那么,为人臣者对至高无上的君进行教诲教导,好像不妥,所以,历来也只好把这里的“诲”字解释成“规诲”、“劝告”。程树德《论语集释》里说:《孟子》曰“教人以善谓之忠”,即不以“忠诚”来释“忠”。杨逢彬先生考证说“忠”在先秦时未必是专指对上级、长辈,也指对普通人、对朋友。但“忠”也一定能指对上级或长辈,这样,由“诲”这一用词,我们仍可确定,此处的“忠”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忠诚于某人”之义,不论是指忠诚于朋友还是指忠诚于君王。

孔颍达释“忠”曰:“以忠恕养于民”(《礼记正义》)。而人们对“忠恕”的共识则是:尽心为人,推己及人。很明显,“忠”即是忠心待人之义。《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其中的“忠”意即忠厚。再又如:忠嘉、忠笃等。可见,“忠”可指人忠厚、忠实。也许正是欣赏这类人,孔子才更强调要对他们予以指教,也就是“忠焉,能勿诲乎?”

“诲”是指对年轻人的教诲、指教,这点是古今注家们训解此章的共识。相对于上文“爱之”是指一个人有爱心、能爱人,对应地,“忠焉”同样是指一个人忠厚诚实,“焉”与“之”同,亦为虚词。因此,“忠焉”即是指人忠厚诚实。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短短十二个字,让后人两千余年苦思不已,读《论语》,不亦乐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