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 3.1劝君千万莫越轨\3.2孔子的感伤\3.3没有仁德,礼乐何用

 惟虫能天 2024-04-29 发布于河北

  

 

 

万事皆心事,用心来做事

君千万莫越轨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件事都可狠心做出来,什么样的事不可做出来呢?

本章是孔子对鲁国权臣季氏的批评。当时鲁国有可动摇政权的三家权臣,这就是孟孙、仲孙和季孙。对这三家,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周礼是周公主持制定的,是古代的宪法,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佾相当于仪式的仪。八佾相当于六十四名舞者,八行八列跳舞,这是只有天子举行国乐时才能用的。诸侯王,比如鲁国的国君鲁哀公,他举行最高礼节时,也只能用六乘六。季氏的地位是诸侯下面的大臣,相当于部长级,他做仪式只能是四乘四,叫四佾,这是规矩。同现在中央规定不同级别的官员,用车以及住房的规格一样是必须遵守的。但季家不守规矩,把天子的阵势摆了出来。季氏是八佾舞于“庭”,他不仅不把鲁国国君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可见他已疯狂到想要谋反的程度。

有人把季氏的越轨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是孔子听到此事大发脾气,握着拳头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他去做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这不符合孔子的性格和修养境界。再说,季氏这样做连鲁国国君都无奈他何,何况孔子呢?实际情况应该是,孔子当时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于是就说,要注意了,季氏的野心不小。这样的事季家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呢?比如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这是在警醒世人,并非是发脾气骂人。

学习本章内容有三点启示:第一,为人处世,即使你有权有势,也要注意谦和收敛、遵规守纪,不能忘乎所以。第二,作为领导,对不守规矩之人绝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以防其坐大,难以收拾。第三,作为有德的旁观者,对不守规矩之人,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警醒的要警醒,这既是负责的态度,更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孔子的感伤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本章的意思是,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祖先时,用天子的礼仪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人是诸侯,天子庄严肃穆的在那儿主祭。这如何能用在三个氏族的庙堂上呢?

当时把持鲁国国政的是季氏三家的权臣。国君有心振兴鲁国,但已大权旁落,三家又把孔子排挤走了。当时季氏三家的权臣,不仅不把鲁国的国君,甚或连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不仅在家里摆出八佾舞,还在宴客结束撤席时,奏起了天子所用的国乐,真是胆大包天。这如同一个地方官员也去搞阅兵仪式,或接待宾客时用元首见面时的礼炮,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这一方面表明政权已失去权威,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混乱无序局面。

一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变坏,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起的。所以孔子非常感伤,就说了以上一番话。对此,尽管孔子也没办法,但他该说的还要说,这起码把儒家注重礼制和秩序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出来,以为历代治理社会者的资鉴。想到此,我们不能不感佩中央出台从严治党、严明纪律,严肃查处目无国法、不守规矩案件的重大意义。

没有仁德,礼乐何用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说,人若不具备仁德,礼有何用呢?人若不具备仁德,乐有何用呢?

对仁字的理解,历代多有不同。汉唐学者对仁多解释为仁爱、仁民、爱物,而宋儒则往往解释为天地正理。从字形而言,仁字在先秦古文中主要有两种写法。一为从人从二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二人,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基本要求是凡事要为他人考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字的第二种结构,上边是身字,下边是心字。表的是身心的关系,要求一切从自我身心上下功夫。从人从二,意指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从身从心,意指要修身修心。仁还可作核心、中心理解。比如桃仁、杏仁等,是人或物承载遗传基因和生命力的部分。

《道德经》上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作为外在形式的礼乐,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凭依。领导若其心不仁,便无法进行礼乐教化;社会成员若其心不仁,便无法接受礼乐教化。推行礼乐须以仁德为核心和前提,把功夫下在仁德的修养上,否则礼乐便只是形式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