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39)

 丁小悟典 2020-05-18

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古代中国,礼是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是全社会的行为规范,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必须遵守。礼的作用是让人各安其位,使社会有序。如果不当位而行,社会秩序就会大乱。

礼乐文明中的“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乐反映了社风民俗。孔子说:“诗言志。”《诗经》就是从民间采集的民歌。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的春天,采诗官摇着木铎到民间去搜集民歌,把反映民众心声的诗歌谱成曲,演唱给周天子听,让执政者了解社情民意。中国的文学继承了“歌以咏志”、“文以载道”的传统。时代不同,乐的内容也不同。

礼乐在国家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何晏《论语注疏》:“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把持鲁国大权的三桓季氏、孟氏、叔孙氏是大夫,在家庙祭祀时,唱的歌,跳的舞,却采用了天子祭祀宗庙所采用的礼仪,以大夫之身僭天子之礼,就是明显的僭越礼的行为,说明“违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可见当时礼崩乐坏到什么程度。所以,他们的做法让孔子痛心疾首。孔子为政,首先就是正礼乐,他正的是社会秩序,正的是人心。

三桓是当政者,他们先破坏社会管理制度,带了一个很坏的头,是个不好的示范,如果上行下效,社会就会更加混乱。季氏的家臣阳虎就效仿他们,软禁了季氏的掌门人季桓子,执掌了鲁国国政。三年后,阳虎计划杀三桓准备取而代之,因操作失误而阴谋没有得逞。

《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一个臣子忠不忠,就要看他守不守礼。三桓的作为,反映了他们藐视国君和其政治野心,是犯上,犯上必然作乱。所以,孔子就生气地说他们,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呢?孔子的担心不无道理,后来三桓的后代瓜分了鲁国。《左传》记载:“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