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该如何解围?让智能化赋能失能者

 京都闻道阁 2024-04-29 发布于北京
京都闻道阁作者索引总目
文丨崔桂忠

近日,一篇《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刷屏。
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是一个典型的“三明治一代”:父亲以96岁高龄过世未久,母亲今年85岁,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孩子未成年;本人处于事业巅峰期。
但过去三年多,照护父母占据了胡泳教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他已经基本不出海淀区了,原本的学术和生活也遭到切割、压缩,并轨到“换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单、做饭的自动化程序里”。
胡泳教授的遭遇,是个体的伤痛,也是社会的难题。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已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底,我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
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评估显示,2021年-2023年,全国60岁以上失能人数达到4654万人。虽然失能率在下降,但随老年人口规模增加,失能人数也在缓慢上升。
照顾失能老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因此有“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说法。“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遭遇不在少数,对于一些困难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更是“压力山大”。子女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很多保姆也不愿意承担照护失能老人的责任。
“久病床前无孝子”,多少子女因为孝事成本的高昂,无法完全尽孝,导致了一些对老人的憎恶、虐待以及被遗弃的悲惨现象。“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已经成为近五千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背后的普遍困境。那么,如何为这些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撑,让失能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和依靠呢?
智能护理行业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护理行业正迅速崛起。通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先进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照护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照护压力,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据了解,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建立了智能化养老院,通过智能护理技术赋能普惠养老。这些养老院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照护服务,包括监测健康状况、提供日常生活帮助、提醒用药时间等。同时,可穿戴设备也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智能护理技术的应用为失能者和家庭带来了福音。它不仅为失能者提供了更好的照护服务,也为家庭减轻了负担。通过智能化赋能,失能者可以得到更全面、个性化的关怀,像北大胡泳教授等家庭成员也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照护责任。
总之一句话,智能化养老已悄悄来临,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也辅助了人工养老。当然,推广和应用智能养老仍面临挑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家庭、社会、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建立一个全面支持失能者的照护体系,让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