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系列】闲话《老子》的形象化语言 转载

 彭心融国学 2024-04-29 发布于北京

二千多年来研究老子思想的人,都认为老子文章过于深奥,晦涩难懂,甚至为所产生的误读误解而争论不休。按照我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衍变历史,成书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周朝春秋末期的《老子》一书,作者老聃当时应当是使用与周钟鼎文相似的大篆体文字以简册的形式写成的。今天我们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老子》乃至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上,虽然已经再也见不到它原来的面貌,不过由于文化传承关系,尽管字体发生变化,现代的文理、语法也可能有所改变,只要能超越时代的藩篱,还是可以追寻到本源问个究竟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老子》,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由于乃抄写于现通行本《道德经》(亦称《老子》)成书之前,较接近于原貌《老子》,而且保存完整,又可以与现通行本《道德经》作全面的文字比较,应当是目前追寻《老子》原貌、纠正误读误解、探摸老子思想本意的最佳版本选择。

解读《老子》的最大难点在于文字。文字是文化的源头,我国文字的主要特征是象形文,也就是说我国文字善于用直接勾勒或间接借喻物体典型形象特征的方法来表示字义。它的产生与使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善于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聪明才智。《老子》是一篇年代久远的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古文,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驾驭自然也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所以要读懂它还得从理解我国象形文字的特点入手。同样,古人在遣词用字作文时,也习惯用形象化的比喻方式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特性。所以说,能够理解“象形状物”的文字特点和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文化本质,就是掌握了一把解读《老子》古文的钥匙。
下面就具体介绍我是如何解读《老子》中所遇到的这些难题的。 一、关于“德”的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老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以往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这里的“德”字片面地理解为是反映在个人身上的、抽象的“品德”。因而在解读时非但不能领会原意,所作译文也非常牵强、别扭。其实老子所说的“德”含义很广,是指“道”在万物中的形象化表现;可以是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个人行为,可以指整体的状态,也可以指局部的变化。在老聃的认识里,就是以事物中“德”的具有程度,来了解“道”的存在与变化的。这里的“上”字是指最理想的社会,“上德”二字,就是指具有“德”的境界的理想社会。接下来的第二个“德”是动词,意思是不须要再用“德”来规范它了。随后才肯定一句“是以有德”,就是说“是个有德的社会”。连接起来读,这句话意思就是:理想的有“德”境界的社会,不用以“德”来规范,所以是“有德”的社会。以此类推,第二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可以解读为:不理想的没有“德”境界的社会,要以“德”来规范才不会“失德”,所以是“无德”的社会。难点突破,一通百通。不止第二句好懂了,就连这一节的内容,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布局,也都清晰明了起来了。以往产生误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来之于后世儒家对“德”的片面诠释。儒家之“德”讲的是修行之德,因此偏重于个人品德。道家之“德”讲的是自然之德,包括了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与本体健康。以儒家之“德”诠释道家之“德”,当然是行不通的。这是由于所谓儒家正统思想长期主导社会所导致的局限性。只有冲破儒家思想的藩篱,才能真正理解老子“德”的本意。
二、关于“道”的解读
老子是“道”的学说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道”是老子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形象化称谓。老子是这样叙说“道”这个名称的由来的:“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渊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接着又以“道”来形式事物的运动过程:“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由此可见,在老子的认识里,“道”是万物诞生前的来路,又是万物诞生后的通衢。反映了事物健康成长的道路。所以老子是以富有运动感的“道”字来为之命名的,形象地体现了“道”在事物运动中所起的指导性作用和在“道”指导性作用下事物运动所展现的变化形式。
三、关于“礼”的解读
“礼”指的是古代维护社会体制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老子》中言“礼”者,见于开头评论社会演变这一节。文中这样提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而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译成白话就是:“理想的'有德’社会是不需要强化管理的,即使有管理机构,也没有什么事情好干;想以爱心善意去感化人家,也是找不到被感化的对象的;想以行侠仗义去帮助别人,那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想以最好的礼物去求人办亊,那是没有人会接受的,他们都会挥臂把你送去的礼物扔掉。因此,当社会失道的时候,就需要社会道德规范;当道德规范失去作用时,就需要社会爱心;当社会缺乏爱心时,那要靠行侠仗义来解决问题;当行侠仗义的人都找不到时,只好靠请客送礼来求拜了。说到请客送礼嘛,这是当人的关系到了缺乏忠心和信义时所使用的办法,也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祸根。”老子不主张以恢复“周礼”作为社会治乱的根本手段,更反对盛行的请客送礼之风,认为这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祸首;但不是一概拒绝礼制,他是个很懂礼制的人。在“夫兵者”一节中,就有“君子居则贵左”、“吉事上左,丧事上右”、“言以丧礼居之”、“以丧礼处之”等语。老子所痛恨的则是在严格礼制控制下所养成的少数人特权思想和权钱交易的社会歪风,而不是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规章制度。他是从缺乏忠心与信义的角度来审视“礼”在当今社会中的功能的。所以对这里的“礼”字,要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上礼为之”并非指社会所需要的礼制,而是指与“仁”、“义”相对应的请客送礼行为,也就是贡献礼品。否则“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而则攘臂而扔之。”这句话就无法读通了,因为只有送去的礼品才能被挥臂把它扔掉。
四、关于“得一”的解读
何谓“得”,又何谓“一”?文人历来都喜欢钻牛角尖。古代著名学者韩非在《解老》中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经他这么一说,问题似乎更加复杂化了。“得”原本就是“得到”或“应当这样”的意思,无所谓要在内外上与“德”做什区别。也许问题就出在对“一”的理解上。这里的“一”,一般都是被作为统一的“道”或唯一的原则来理解的。这样就有了在“得”与“德”上作区别文章的必要了;否则为什么会有千奇百怪的万物出现就不好作解释了。其实这里的“一”,不应当作为统一的“道”或唯一的原则来解释;因为“一”是代表着事物的个性,反映了体现总体原则的个体规律;而且先有了个体规律的感性认识,才会有总体原则的理性认识,这才符合认识论的原则。如果“一”就是“道”,老子为什么不直接用“得道”而用“得一”呢?这是因为“一”要比“道”更具形象化和个性化。因此所谓“得一”,指的就是能够按事物自身个性化的规律运作。从人的认识角度来讲,也就是能具体掌握各种事物的自身个性化的运动规律。当然各种事物的自身个性化的运动规律,都是要以服从总体的“道”为原则的。这种没有敌我矛盾冲突的境界就叫做“得一”,也就是达到和谐合拍的意思。在中医理论中也有“医者,一也。”之说,这个“一”就是标明医疗的目的在于使体内各器官运行和谐畅通。
五、关于“神”、“谷”、“鬼”的解读
在《老子》里,“神”与“谷”是同天、地、侯王排列在一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它们又不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之列。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神”,不是“有神论”所宣扬的能主宰天、地、人的造物之“神”。这里的“神”,指的是寓于物质世界天、地、人之中的精神世界,并以它的“灵”与“歇”,给人类生活带来福与祸。这里的“谷”,指的是像能储水的深谷一样容纳人类精神的虚拟载体。这是老子以形象化的方法对精神的存在形式进行有个性的描述。
所谓“鬼”,出现在“治大国烹小鲜,以道涖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段话里。译成白话文就是:“治理大的国家就像烹调一锅小鱼一样,要用'道’来直接面对那些具体而繁杂的天下大事。特别是那些代表地方局部利益的'鬼’不听代表国家利益的'神’的指挥,不是那些'鬼’不听从'神’的指挥,而是代表国家利益的'神’不欲因此伤害到人。不只是'神’不欲伤害到人,受人崇敬的历代圣贤同样都反对因此伤害到人。这两方面的因素都相互不伤害人,这样对逐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最后达到和谐统一可以起到双倍的效果。”这里所说的“神”与“鬼”,都是指在事物同一体中属于精神层面意识形态的东西。这与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是一致的,因为老子“道”的学说,就是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人体”来看待的。
六、关于“玄牝”的解读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存在于像深谷一样载体里的精神是不会死亡的;这是个大得看不见的像母性生殖系统一样的东西,所以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她的生育能力绵绵不绝,是会感觉到她的存在的呵!她所发挥的作用不停不歇。”
老子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在文章的“唯与诃”一节里,毫无忌讳、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自己身上发生“恋母情结”的矛盾心境,并进而从母亲身上的生育功能中探寻出天地诞生的原理,从而创立了“道”的学说理论。因此,在他的学术理论中,始终离不开要以与人体生命相关的形象来做比喻,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谷神不死”这一段话,老子就是根据母性生育的原理来想象孕育万物的自然界的。他认为,“谷神”是不会死的,这是生命的源泉,就像是母性的生殖系统一样在自然界存在着。在老子的世界观里是不存在神话里那种“上帝造人”的概念。因此,老子心目中的“神”,是不被列为能单独存在而称之为“大”的事物系统;在他所提出的“国有四大”中,没有“神”的地位。他心目中的“神”,是与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成分。他认为“神”的存在离不开“谷”,“谷神”不但在人体中,还在“天下”中,更在自然中。
所谓“玄牝”就是母性的生殖系统。老子认为,自然界里存在着这样的生殖系统,它大得不得了。“玄”字就是表示这东西既大又黑而且看也看不见的意思。它是个能够包容整个自然界的大家伙。当然在古代是不可能有什么先进的科学仪器能够探测到这个类似“黑洞”的所谓“玄牝”的。这一切都是凭主观想象得来的,而主观想象又是以客观现实中存在的母性生育功能为依据的。“玄牝之门”指的就是母性生殖器。如果把老子的理论与“有神论”的上帝造物说比较,那是要客观进步得多了。
七、关于“声人”的解读
在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老子》(甲本)里,“圣人”与“声人”的含义有本质不同。写为“声人”的,可想而知这肯定是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在我国古代,西周以前是“学在官府”。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统一,二是制度相对稳定,三是官员基本世袭。到了春秋中晚期,群雄争霸天下大乱战事不已,政治思想也特别活跃,官学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私学也就应运而生,各种学术思想可以由各学术带头人自行办学进行传播。这些以传播圣贤思想为己任的讲学老师,就是“声人”。“声人”相当于现代的政治理论教授,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称谓。因此在文中“声人”二字,老子有时用来自称,有时用来他称,有时用来作为教师的统称。这是针对社会上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与其在群众中的地位而言的,并不含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意思。所以,对《老子》中的“圣人”二字要具体分析,直书为“圣人”的是对已故圣贤的尊称,写为“声人”的应还其本来面目,解释为当今从事讲学的导师较贴切。
八、关于“鸡”与“隼”的解读
在《老子》这篇文章里,有一段十分令人费解的话,那就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这里连续出现了四个“鸡”字。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抄写时笔误造成的错别字。因为如果根据“鸡”字的本义来解释,是怎么也无法读通的。难道真的是抄写时作为样本的字体过于古老而无法辨认,或者是抄写者文化水准太低而一错再错?应当说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大可能的。那么这一连用了四个“鸡”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要知道,这段文字讲的是“雄”与“雌”及其与“婴儿”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能够把这三者的生命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就只有是性行为了。哪么“鸡”与两性行为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由于“鸡”是两性行为的“形象大使”,因而被派上了用场。“鸡”本身就是家禽的代表,我们在其它文章中也经常会见到像“鸡犬不宁”、“鸡狗之声相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这样的词语,说明“鸡”作为家禽的代表已为人们所公认。它的性行为十分频繁,在家禽家畜中的表现也最为突出,以“鸡”来做两性行为的“形象大使”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人们也是完全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何况至今人们还有用“鸡奸”二字来形容男同性的性行为,还把街头卖淫女称之为“鸡”。这说明用“鸡”做性行为的“形象大使”是由来已久绝非偶然的。了解了其中的奥妙,《老子》这一段十分令人费解的话,就可译成:“既要知道发挥雄性的力量,还要能够保护雌性的作用,才能为天下的两性行为提供相互的条件。为天下的两性行为提供相互的条件,所产生的永恒效果并不在于性行为本身而是反映在繁衍的下一代身上。由于产生的永恒效果反映在所繁衍的下一代身上,新的生命就又复归到刚出生时的婴儿状态。”这句难懂的话,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在“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一节里,有“天下乐隼而弗厌也”一句。这里的“隼”字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以为可能是“推”字的笔误,其实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以名词作动词的用词方法,“隼”指的是鹰隼,鹰鸟中的凶猛者,一般是用来比喻本领突出的优秀人物。所以这段文字译成白话就是:“天下老百姓都乐意把你作为杰出代表而不会讨厌你”。当然,如作“推”字解释,文章可通。不过“推”还必须经过被动推举才行,而“隼”则只用默许公认即可;“推”就不如“隼”字来得形象生动、切实可行了。
九、关于“大”的解读
现代人一般来说对“大”字都是与“小”字联在一起从量上作比较理解的;其实在古文里“大”字与“太”字相通,包涵有“最”的意思,如《老子》文中的“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赢”、“大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等等。所以老子在为“道”取名时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面就包含着“无限之大”或“统统归属于他”的“统领”意思。同样,文中的“大上,下知有之”一句中的“大”字,指的是国中权力最大的人,应被作为“国王”解释,意思为:“ 国王处于最高的位置,首先对他下属办事情况要有所了解”。此外,“善行者无辙迹”一段中的“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一句中的“大”字,也应作为“国王”解释,意思为:“只知道炫耀自己博得统治者青睐,这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样才能使整段意思连贯,首尾呼应。
十、关于“闷”字的解读
“(闷)”在《老子》中是写成门中一个口,口下在加个心;用于“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的句子中。这个“闷”字既然是与“门”字对应,说明其意义与“门户”相近,但又具有本身特点。它的特点就在“心”与“口”上,“心”表示在体内,“口”表示是个通道。“闷”指的就是体内各器官沟通的管道。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堵塞了体内器官连接的通道,封闭了器官体外的进出门户,他全身就会感到气闷不舒畅。打开被堵塞的通道,让进出门户畅通无阻,他终身就不须要去求医问药了。
十一、关于“”字的解读
“”为古文字,未见于现代辞书。现代辞书中有球(圆形立体物)、逑(匹配、配偶)、俅(恭顺的样子)、赇(贿赂)、捄(同救字)、毬(同球字,指玩物)等字,读音相同。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分类以上文字属于形声结构,“求”作为字的半部分,虽说是起到读音的作用,但仍含有“与人关系亲密”的字义。《老子》有书早于许慎的《说文解字》数百年,后世对前人所使用的文字解说上有未逮之意,亦在所难免的。《老子》“善行者无辙迹”一节中有“是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之句,其中的“”字,读音可与“求”字相同,但不能作“救”字解,这个“忄”偏旁的“”字,应该是表示着“诚心诚意去亲近感化人”的意思。所以《老子》中的这句话应解释为:“所以传播圣贤思想的讲学老师应当一直怀着诚心诚意亲近人而不放弃人”。如果作为“救人”的“救”字解释,就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是“声人”与“善人”在与人相处中,都不应该有的态度。
《老子》除了在遣辞用字上保留着古老的象形、会意等特色外,在文章的论述中,也有许许多多利用各种事物形象来进行比喻说理的句子和段落。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外,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这是用前面事物的生动形象诠释后面所说的道理。再如:“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是用“马”身份转换后的生动形象诠释天下“有道”与“无道”对人民生活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又如:“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 这是用朝气蓬勃的“赤子”形象诠释“含德之厚者”的精神状态。又如:“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 这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邦”比喻为母体,以求偶的雌性,始终是“以靓”与“为下”而征服雄性的生动形象,诠释“大邦”欲兼并“小邦”所必须采取的政策。总而言之,诸如此类的形象化比喻,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对生活的认真态度,说明老子是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关心社会的人,他的学识、文章、理论无不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观察与总结,因此也能真实形象地反映中华文化崇尚自然、注重求真务实、向往和谐健康的传统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