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虎汤论温病与伤寒之别 1. 《温病条辨》 之白虎汤 吴鞠通所著 《温病条辨》 [1] 也有记载, 在上焦篇第 7 条云: 太阴温病, 脉浮洪, 舌黄, 渴甚, 大汗, 面赤, 恶热者, 辛凉重剂, 白虎汤主之。 吴氏认为 白虎汤适用于温邪由太阴肺络卫分顺利传入阳明胃经气分的证候。 热势亢盛, 邪 热向外而见脉洪、 舌黄、 面赤; 邪热虽言向外, 阳遏于里, 欲出而又不能透达 则恶热; 热逼津液, 肺胃津伤则见大汗、 渴甚。 白虎汤药重力猛功专, 清气分 之大热, 实属“辛凉重剂” 。 正如吴瑭所言: “辛凉平剂焉能胜任, 非虎啸风 生, 金飙退热, 而又能保津液不可。 ” 《温病条辨》 中又提出了 白虎汤的四大禁 忌, 其曰: “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之; 脉沉者不可与之; 汗不出者不可 与之; 不渴者不可与之。 ” 大热、 大渴、 脉洪大是阳明气分热盛之三大主症, 亦为白虎汤证之辨证要点, 热不盛不可用白虎汤, 以防凉遏之弊。 当邪热入营, 蒸腾营阴上升, 太阴温病亦可见反不渴, 但舌必紫绛, 脉必细, 身有灼热, 与白 虎汤证不难鉴别。 热盛者多见汗出, 然汗不出者未必热不盛, 故汗不出者不用白 虎汤有失周全, 若热盛于里, 即使无汗, 亦可用白虎汤退热保津。 《温病条辨》 中焦篇第 1 条云: “面目 俱赤, 语声重浊, 呼吸俱粗, 大便闭, 小便涩, 舌苔 老黄, 甚则黑有芒刺, 但恶热, 不恶寒, 日晡益甚者, 传至中焦, 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 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 之。 ” 此条阳明温病讲述的是两个阳明, 均有高热, 白虎汤证也可以有大便闭, 小便涩, 但没有腹满拒按, 脉象浮洪。 因此, 通过吴氏在太阴温病与阳明温病所 述, 白虎汤既能清肺热, 又能清胃热。 2. 《伤寒论》 之白虎汤 白虎汤方始出《伤寒论》 [2] , 其太阳篇 176 条云: “伤寒, 脉浮滑, 此以 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 此条论述阳明病邪热炽盛、 表里俱热的证治。 “表有热, 里有寒” , 历代医家 [3] 多有论述, 笔者倾向于胡氏 [4] “寒” 字当 “邪” 字解, 并认为该 证当为表里俱热。 以方测证, 白虎汤为辛寒重剂, 当用 于胃热弥漫之证, 若非邪热充斥, 表里俱热, 恐不得妄投。 临床实践证明, 白虎 汤证确以阳明气分热邪充斥表里内外为特点。 阳明篇 219 条云: “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 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 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 论述三阳合病, 邪热偏重于阳明 的证治及治禁。 此证言三阳合病, 当太阳、 阳明、 少阳三经同 时发病, 临床主 症以阳明热盛为主, 故用白虎汤。 此为正治之法, 若误用辛温发汗, 必更伤津液, 而使胃家燥热益甚, 谵语更重。 若误用苦寒泻下, 因其里未成实, 必伤伐无辜, 使阴液竭于下, 阳气无所依附而脱于上, 而见额上汗出如油珠, 手足厥冷之危证。 厥阴篇 350 条云: “伤寒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也, 白虎汤主之。 ” 滑脉属阳主热, 阳明之热传入厥阴。 其脉滑而四肢厥逆者, 因肝主疏泄, 此证乃阳明传来之热郁 于肝中, 致肝失其所司, 而不能疏泄, 是以热深厥亦深也。 治以白虎汤, 清热回 厥。 以上所述, 伤寒中白虎汤证主要论述的是阳明之热。 《温病条辨》 《伤寒论》 白虎汤之别 3. 1 病因病机之别 伤寒, 有广义、 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 总称, 《素问· 热论》 所谓“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 狭义伤寒是外感风 寒之邪、 感而即发的疾病。 所以 《难经· 五十八难》 说: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 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 温病等多种外感 疾病。 这就是温病、 伤寒的统一性, 因此伤寒包括温病在内, 均可按张仲景六经 辨证方法论治。 寒温一统指的是整体的形式, 温病能与狭义伤寒区分出来, 就说 明它有别于伤寒,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引 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大多具有传染性、 流 行性、 季节性、 地域性的特点, 以发热、 热象偏盛 ( 舌象、 脉象、 便溺等热的 征象) 、 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3. 2 用 法用 量之别 白虎汤证在伤寒所述, 为外感寒邪致病, 寒性凝滞, 阻 遏阳气, 郁久化热。 初起寒邪在表, 卫阳被遏, 表寒证要持续一定时间, 必经寒 郁化热过程才出现里热之证。 若出现白虎汤证, 就说明寒邪郁久化热, 需猛药重 剂直达病所以求其效, 所用剂量为: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 合, 服法为温服一升, 日三服。 白虎汤证在温病所述, 为外感温邪而发病, 温为 阳邪, 其性属热, 初起即呈现表热证, 而且容易入里出现里热之证。 因其初起即 热, 若从伤寒, 重剂猛药, 恐其伤阳, 所用剂量为: 生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粳米一合, 服法为分温三服, 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吴鞠通谓: “白虎剽悍, 邪重非其力不举, 用之得当, 原有立竿见影之妙, 若用之不当祸不 旋踵。 懦者多不敢用 , 未免坐误事机; 孟浪者, 不问其脉证之若何, 一概用 之, 甚至石膏用 至斤余之多, 应手而效者固多, 应手而毙者亦复不少。 皆未真知确见 其所以然之故, 故手下无准的也。 ” 笔者查阅资料 [5] 发现, 研究度量衡问题的 医家很多, 本篇采用郝万山先生 1 斤= 250g , 汉代的 1 两= 15.625g , 约等于 15g 的观点, 再根据白虎汤煎服法为三次服用, 换算得知: 石膏 83g, 知母 30g, 甘 草 10g, 粳米 40g。 前人记载《温病条辨》 白虎汤方: 生石膏(研, 一两 37.3g , 原汉方 1 斤) 知母(五钱 18.7g , 原汉方 6 两) 生甘草( 三钱 11. 2g , 原汉方 2 两) 白粳米(一合原汉方 6 合) ,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 温病中白虎汤剂量要小于伤寒中 的剂量。 综上所述, 白虎汤在温病与伤寒之别, 在于病因病机之别, 剂量之别。 病因 病机上, 温病感受温邪而发病, 归于卫分、 气分之热; 伤寒感受寒邪, 郁而化热。 用法用量上, 温病轻剂频服, 并时时顾护阴液; 伤寒量大, 热退身凉药止。 虽然 剂量有别, 但事无绝对, 吴瑭曾云: “盖药之多寡, 视病之轻重也。 ” 其在 《温病条辨凡例》 中说明: “方中所定分量, 宜多宜少, 不过大概而已, 尚须临 证者自 行斟酌。 ” 因此, 医者同道临床运用需灵活掌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