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播课堂 | 《经方药证》第一讲:何为药证?

 凤凰杏林学堂 2024-04-30 发布于江苏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本期重点 

药证是基础

何为药证

药物之作用

特效药与病变疗法

我国著名的中医家兼药学家叶橘泉先生曾经说过:中医治病之价值,在药效不在理论。中药应用之凭借,在症候不在病原。盖药效从经验而来,理论系推想所得;内部有某种病理变化,斯外部有一定之症候呈现。审症候,投方药,治之而愈者,中医固自有其科学之真理存焉。

叶橘泉先生一语道破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即是依据患者所表现的外在的症候,进行选方定药,最终拟定适合患者的处方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三大知识体系,即分辨症候的症候学依据症候选定合适方剂的方证学,和精细化处方、对方进行药物加减分析的药证学。明确此三大知识体系,则对中医的辨证论治始有认识。

中医经方体系的“证”由相互关联的症候构成,这些症候以表里、阴阳的交错而产生关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孤立的症候不具有规律性。

“证”有两种形态——方证和人证。人证是病人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症候,方证是通过对足够多的人证进行抽象归纳而成的知识。方证相应,即在掌握方证知识的基础上,对应人证准确处方用药。方证相应是精细化辨证的必需,具有普遍规律的症候是确定类方的基础,须准确;特异症候是裁定处方的依据,须精确,如此方能实现中医辨治之精确化。

进言之,在临床处方用药之过程中,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在根据方证与人证之对比择选合适方剂之后,进一步必是根据病情选取合适之药物,或去掉不合适之药物,此即为辨证择药之过程。

此过程亦可视为选方之缩小化,选方须知方证,故择药当明药证。因为药证不明,则无由加减处方,就很难做到精细化辨证处方。

而我们本期课程要讲的,就是三大体系之一的药证学。因为药证的学习,相对于症候学、方证学而言,更为基础,故可谓药证之学习,势在必行!

何为药证?

【药证的定义】

所谓药证,简单而言即中药的适应证中药作用于病体所产生的效应或功效即为药证,故药证为基于人而言,不谓基于化验结果而言,更不是作用于动物而言。

化验所得为药物之药理,非药证,然药理可为药证之参考,但不为药证之本身。万物性情不一,所以药物作用于动物所得为动物的药证,非适用于人的药证,譬如巴豆可肥老鼠,而损人之元气,故可知物种不同,药物作用亦不同。

药物亦必作用于人,方可为药证,方可以此经验进行重复使用进而普及大众,甚至形成知识传承。此过程亦已包含辨证施用,故药证之基础在辨证,药证之本体在人,药证之目的在辨证施于人,无人则无药证,无药证则人无所受。

【药证的由来】

药证是药物作用于不同人体或人群后产生药物效应汇集而得,我们《中药学》课本上所列药物功效多为人证,非药证,药证一定是一个广博的药物功效集合,而非几句话所能解释,药证的表现形式是症候。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药的药证当下未必能穷尽。

关于经方体系的药物功效的论述,实以《神农本草经》为始,后有《名医别录》丰富发展之,再后有徐之才《药对》、甄权《药性论》、唐慎微《证类本草》等等,不一而足,历代传抄,不断发展。

选择药物记录之书,与选择医书之法一致,当择取客观记载者为佳,玄说虚浮者摒弃,因其淳朴也,此即中医学药物学部分之所宝贵之处。因此,我们在研究药证学的时候,当选择以药物功效记录中以症候记录为主者,如当选白术主治风寒湿痹,死肌,而非白术健脾益气,因此类总结性话语,虚无缥缈,难以令人把握其症候之微末,故往往使处方不能精确,此其弊也。 

药物之作用

药物作用的发挥不仅依赖于药物本身,还有所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制剂的形式、药量维持时间、人体功能状态等。只有在合适剂量、合适剂型下,我们所需要的药物的功效才能被完美展现。比如生地酒浸方能增加有效物质的溶出率,提高药性,所以仲景用炙甘草汤,生地需酒浸。

此外,药物剂量及药量维持也很重要,比如小剂量的麻黄兴奋交感后会反射性地促进迷走张力,若是大剂量给予则多表现为兴奋,反射性的迷走亢进将不复存在,所以对于失眠的患者,我们可以白天给予小剂量的麻黄,有助于晚上的睡眠,但大剂量的作用就相反了。

又如以石膏退热,需要连续多次给药,因为药物代谢快,不能持续维持血药浓度。人体状态对药效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虚弱者,当补益力大,老人儿童则应适当减小药量,壮实之人,则可加重药量,以求速效等等。

特效药与病变疗法

所谓特效药即是对病原和症候俱有作用的药物,所谓病变疗法(郭若定语)则是不对或不主要对病原起驱逐作用,而对病变之脏器、组织起改善作用者

当足量致病原作用于人体,人体免疫与之斗争,则产生一定的症候,一定之经过,一定之转归,此所谓病也。西医学中查询病原,针对病原研制药物,目的在于杀死或抑制病原,此为病原疗法,因某病之病原往往固定,故可对感染此病原者有疗效,是以西医药物普遍性佳,对于已知病原的传染性疾病疗效非凡。然其不以考虑人体为重,但杀病原,更不问药物药性寒热,故多遗留后遗症。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查细微病原,但就病原所作用于人体后产生之症状进行辨证用药,此为病变疗法,故多个体化,对已有病原特效药的广泛性传染病疗效逊于西药。但个体化治疗,针对人体,往往能在治愈此病之时,减少某病后遗症的出现,这就是中西医的差别。

此外,中药中亦有某些药物(如青蒿素)既能针对病原,又能改善症候,此即所谓特效药。是故学习中医中药,不但要了解主治,更要了解其针对病原。了解主治需明晰药证,针对病原需药理与经验互参,如此相交,方能全面认识某药之理,使处方精简而有效。

 经方药证 

课程体例

本期课程体例:为了解药性药效及进一步精细化辨证处方,药物需以考证为基础,从历史沿革、诸家论述、客观经验出发,论述药物功效及应用指征,探究药物的药证。

现选取常用经方药物20味经方体系常用排脓药物11味,上承《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中考唐宋明清诸医家应用,后涉东洋医家如吉益东洞、汤本求真及近代陆渊雷、章次公、阎德润、张锡纯等人所论,并结合今人及本人之思考与临床之经验,参合药理毒理,做此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全面了解一味药的药证基础上,精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药证》主讲人

翟惠奇

------------

“凤凰杏林学堂”

特约专栏撰稿人

“凤凰杏林学堂”“千方百药”专栏作者。执业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方药基础理论与应用学术研究组成员,《中国中药杂志》等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是方剂组方配伍及中西医结合辨治心脑血管疾病,获得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师从著名经方学者于洋教授、著名心血管专家李荣教授、广东省名中医黄衍寿教授,诊病依循中医学“经方”体系辨证论治,平脉辨证系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