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4-30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完成第1-5题。(共5题,19分)

材料一: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二: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因为天生具有怜悯心,从而做到不损人利己,所以总能克制自己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与其他人相比,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的怜悯心更明显,这是他们最有用的美德。

C.母兽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幼兽,有些动物会掩埋死去的同类,都说明动物有时也有怜悯心。

D.作者举暴君亚历山大不敢到剧院看悲剧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怜悯心不受思维控制的观点。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野蛮民族具有残酷的倾向,中外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和培恩的学说相似,在解读“幸灾乐祸”时都运用了比较思维。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可以转念,这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一切伦理思想和宗教都重视培养人的恻隐之心,可见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3分)

A.祥林嫂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祝福》)

B.“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C.“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D.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苏武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特点。(4分)    

          

5.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邻邦,在灾害面前,一向互施援手。2023年冬,蒙古国遭遇50年一遇的罕见冰雪灾害,牧民生活面临重大困难。2024年3月4日中方向蒙方提供紧急救灾援助。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分析中国对蒙古国的援助行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完成第6-9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饲养员赵大叔

马烽

①赵大叔是个老庄户人,从小就喜爱牲口,可是他自己并没有专门喂养过。那时穷得不要说买牲口,连张皮子也买不起。老实说,赵大叔对喂牲口并不怎么内行。他初担任饲养员的时候,连他二儿赵树义都担心他喂不了。赵大叔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

②赵大叔自当了饲养员,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一工作上了。他经常去向喂养过牲口的人们请教,社里也特意为他召开了几次老农座谈会,专门座谈喂牲口的经验。有时县上“兽疫防治站”的刘大夫来检查牲口,赵大叔就跟在人家后边,问这问那,刘大夫也耐心地告诉他。他每次碰到刘大夫,总是用双手敬礼,用唱戏道白的声调说:“刘老师在上,弟子有礼!”其实刘大夫顶多不过三十岁。后来刘大夫送了他几本《怎样把牲口喂好》《牲口疾病常识》等小册子。赵大叔像得了宝贝一样。每天一有空闲,就拿上这些书本,去找识字的人读给他听。去年冬季,他又参加了村里的“速成识字班”,学了三个月,认下一千多生字。这以后,他就不再找别人读了。每天把杂务事情处理完,就戴上老花眼镜,拿着书本,一字一句的读。遇到“拦路虎”就去问别人,学到一点好的办法,马上就试验。

③赵大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饲养方法。现在真算是甄家庄农业社的饲养专家了。

④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我第一次看他喂牲口,是到赵家沟的第三天中午。

⑤那天我一进东院的大门,就看见他端着一簸箕料往槽跟前走。牲口见了他直叫唤。他对牲口说:“大家静一点儿,守点儿规矩嘛!反正都有份,叫唤也不多给。”    

⑥我忍着笑,轻轻走过去。

⑦赵大叔顺着槽挨个给牲口添料。他走到一头大犍牛跟前,这头牛又高又大,左角断了。他拍了拍牛头说:“累不累,'独角龙’?一上午耕了三亩地,真是好样的!大家都像你,就好了!”

⑧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一点儿也不改。”

⑨我听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⑩赵大叔回过头来看了看我,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家伙是个'二流子’,今年夏天才买来。你别看它样子长得不错,可奸猾哩,耕地拉车不出力,拉磨净偷吃。栓到槽上,缰绳也得挽得短点儿,要不,吃完自己的,就要抢吃邻居的了。”

⑪赵大叔添完料,拿着空簸箕回西屋去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每头牲口槽前都贴着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什么“二捣蛋”“独角龙”……我正看着,赵大叔又端来一簸箕料。我指着纸条问他:“这是你给牲口起的名字?”

⑫他一边给牲口添料,一边回答说:“是啊!牲口多了,没个名字不好认。再说,它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脾胃。你就说'老好人’吧,”他指着一头黑骡子,“性情老实极了,抱它后腿也不踢,驾辕、拉套,都行,妇女小孩也能使唤。'火神爷’可就完全两样——就是边上那头灰骡子,干活倒挺起劲,力气也大,就是脾气太坏,又踢又咬,一不小心,咬断缰绳就跑了。”

⑬正说到这里,那头灰骡子叫了几声。赵太叔笑着对我说:“看,它不高兴了,嫌我说它的缺点呢!”

⑭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每头牲口的特点,讲得津津有味。他对这群牲口都很关心,细心喂它们,而他最关心的是那匹马“金皇后”。

⑮“金皇后”又肥又壮,全身一片金黄,亮得像一匹黄缎子。赵大叔特别优待“金皇后”,让它单独在一个槽上吃料。因为“金皇后”怀马驹了,赵大叔不让它干重活儿,每次下地,都要嘱咐赶牲口的人小心在意。“金皇后”从地里回来,赵大叔总要给它把全身刷干净,用梳子把鬃毛梳好。

⑯听说今年夏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下午,“金皇后”耕麦茬地去了。忽然刮起一阵东南风,天上布满乌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大雨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当时赵大叔正在剃头,刚剃了半个脑袋,一看暴雨来了,赶紧跑回屋里,从炕上揭起一条毯子,拔腿就往外跑。他一口气跑到地里,把毯子给“金皇后”搭在身上,拉了它回来。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    

⑰我离开赵家沟的前两天下午,听人说“金皇后”要下驹子了,就赶紧跑到东院。只见赵大权除了一头汗水.忙得跑来跑去。一时拿来剪刀、一时又去取扎脐带的布;一时又吩咐王根镇热米汤……而“金皇后”的槽跟前早已围了很多人,个个喜气洋洋,说着笑着。看样子“金皇后”快生产了,可是一直等到上灯的时候还没有动静。人们都有些焦急。又等了两三个钟头,还是没有动静。人们逐渐走散了,牲口圈前面只留下赵大叔和社长几个人。

⑱人越着急,越觉得时间长。又等了两个钟头,还是没有动静。后来我就回去睡了。

⑲半夜里,我忽然醒来了,起来又到东院里看了看。只见“金皇后”卧下了,赵大叔把着盏风雨灯蹲在眼前。我问道:

⑳“还没有生下来?”

赵大叔愁眉不展地抬头看了看我,什么话也没有说。我也不知道再说什么好,站了一阵,就又回去睡了。

㉑天明的时候,我睡得正甜,忽然听见有人推开门闯进来,“呼”一下揭开了我的被子。我睁眼一看,原来是赵大叔。他大声嚷着说:“快起来,快起来,生下来了!”

㉒他话没说完就跑出去了。我急忙穿好衣服跑到东院。院子里已经站着好多人,围着牲口圈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旁边卧着一匹红色的小马驹,身上搭着赵大叔的棉袄,瞪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望着众人。

㉓赵大叔像个孩子一样,嘴里唱着,欢喜得满脸放着红光。

(1954年春写于京郊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当时国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应时而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大叔当初穷得根本买不起牲口,喂牲口并不内行,暗示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境遇随着农村生产合作社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而有了转变。

B.根据赵大叔给不同牲口起的名字,不仅看出牲口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还可以推断出赵大叔的喜恶褒贬,其中他最厌恶“二流子”,后悔买了它。

C.赵大叔让“金皇后”单独在一个槽上吃料,不让它干重活,梳理鬃毛,雨天淋雨拉回,都可以看出他对这匹马无微不至的照顾。

D.“金皇后”要下驹子了,槽前围了很多人,各个喜气洋洋。“金皇后”生下驹子了,院子里站了好多人,各个兴高采烈。足见人们善良质朴,团结互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从“我”的视角讲述饲养员赵大叔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符合“山药蛋派”风格特点。

C.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线索单纯,层次分明,有“行云流水之势”,自然顺当,娓娓道来。

D.小说结尾画横线部分与前文中的“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相照应,一个与众不同的饲养员形象呼之欲出。

8.第17自然段中划波浪线部分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作为一名饲养员,赵大叔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8题,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第10-14题。(共5题,21分)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崇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萁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婭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②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①封传: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②传:驿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孟尝君待客A坐语B而屏风后C常有D侍史E主记F君所G与客语H问亲戚居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亡,逃亡,与《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中的“亡”词义不同。

B.以为,认为,与《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其,一定,与《屈原列传》中“其文约”中的“其”词义不同。

D.南面,面向南。古时有“南面称王”之说。文中指齐制服秦,居于尊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对待门下宾客,按贵贱不同待遇,并惠及内外亲属,因此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B.孟尝君在薛邑不加挑选地招揽诸侯国的宾客以及因犯罪而流亡的人,导致奸邪之人不断进入薛邑,在西汉时累积到了六万多家。

C.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为相,听人劝说后随即放弃,并囚禁孟尝君,想杀了他;后听幸姬之言释放了孟尝君,却很快后悔,派人追杀。

D.王安石认为,孟尝君让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致使贤士不归附他,否则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4分)

          

(2)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4分)

          

14.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说道“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你赞同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完成第15-16题。(共2题,9分)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苏辙,字子由。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即写“秋凉”,流露的悲切之感笼罩全词,这与苏轼一贯的旷达的词风不同。

B.上阕三四句由写景到写人,从视觉角度写出秋夜秋风肃杀的景象,刻画诗人的形象。

C.下阕以物喻人,虽是中秋之月却被云遮挡,奸臣当道,词人忠而被谤,因谗遭贬。

D.中秋之夜,词人却无人可以赏月共饮,一句“谁与”更衬托出“凄然”之感的浓郁。

16.中秋佳节,词人流露出对人生深沉的感叹,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完成第17题。(6分)

17.(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萧条的边塞景象,烘托出战事惨烈,军队伤亡惨重。

(3)子规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完成第18-20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以其丰富多元、深邃开阔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打开格局。一个人的经历、眼界和思考都是有限的,而古诗除了能帮我们体会到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的美景外,也能带给我们“______”的哲学思考,“______”的不屈品质,“______”的潇洒不羁,“______”的家国情怀……这些诗句以小见大,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中提升自我,(    ),切实感受到古人凝聚到诗中的事物观察、人生体验、生命思考。

②诗歌以其真情实感、(    )帮助我们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古诗作为涵盖一切中国人思想情感的精神宝库,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能(    )到古典诗词的智慧。我们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经》出发,见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离骚》,向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飘逸洒脱,敬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洋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民族豪情,铭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古诗作为我们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底蕴之一,(    )的是我们日益浓厚的文化自信。世界多极化无论如何发展、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都将是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推己及人                     薪火相传              吸取              彰显

B.以己度人                     源远流长              吸取              凸显.

C.以己度人                     薪火相传              汲取              凸显

D.推己及人                     源远流长              汲取              彰显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A.④③①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多极化无论如何发展,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都将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强有力精神支撑。

B.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都将是中华民族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C.世界多极化无论如何发展,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都将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强有力精神支撑。

D.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都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完成第21-22题。(共2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一部诗集伟大,不单纯是指它具有出色的表达技巧。①,更重要的是,该部诗集是否揭示了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全部内涵。在全球文学史上,不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最终走向消失,就在于它们本身既没有达到时代与生活的要求,也没有对生活的真理进行强有力的揭示。《草叶集》不然,不论我们何时翻开它,总是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总是来自生活的哲理在提供永不陈旧的启示。作为读者,我们能有把握地说,《草叶集》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抒情诗集,②。惠特曼不是哲学家,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但不妨碍他从生活中提取令人再三咀嚼的生㓉哲理。

惠特曼,崇尚自然,对土地融入了自己深厚的感情;惠特曼的作品,走向自然,回归人类的本然真谛。正如他针对《草叶集》所说,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诗人自己。他谦卑地把自己喻为荒野中的一棵卑微小草。他将大自然广博与大度的精神融合,使作品充满清新鲜活的气息、乐观向上的热忱,从而蕴含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关于自己的诗,他说在大自然中发现诗的规律;关于自己的文学观,他说③。所以,他干脆就将诗集以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遍的事物作为主旨,命名为《草叶集》——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正如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表达的那样,你认为《草叶集》题名中的“草叶”象征着______,理由是______。(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材料二:《论语》中有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意为: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没才能。

以上两则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在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方面有一定的启示。请综合理解并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完成第1-5题。(共5题,19分)

1.(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总能”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可知原文强调“在某种情况下”,表达太绝对。B项,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可知原文并无比较“其他人”。D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可知原文是强调“先于思维”并不是“不受思维控制”。故选C。

2.(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A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可知。故选A。

3.(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并对论据进行推断的能力。

 根据原文表述,恻隐之心是“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A.三五个人只是把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是麻木的表现,不属于恻隐之心。B.写出了鲁迅对于逝去青年的感受,这种同类情感的难受属于恻隐之心。C.写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产生了对别人的情感依赖,不属于恻隐之心。D.卫律想要劝降苏武,看到他自杀,“抱持”和“召太医”的行动只是怕苏武死亡,不属于恻隐之心。故选B。

4.(4分)【答案】

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

②引论部分:中外哲学家提出对“人性”这一论题的见解。

③本论部分:分析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进一步强调二者转念之差的重要性;④结论部分: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特点的能力。赋分说明:每点1分,共4分。

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亦可。答“总——分——总”不得分,内容概括酌情给分。

5.(6分)【答案】

①面对蒙古国遭遇的极端灾害,牧民生活的艰难,中国进行的救灾援助行动,体现了中国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怜悯心这一美德。

②面对蒙古国遭遇的冰雪灾害,中国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将心比心,施以援助,这也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③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邻邦,一向互施援手,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我认为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可知,面对蒙古国遭遇的极端灾害,牧民生活的艰难,中国进行的救灾援助行动,体现了中国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怜悯心这一美德。

②结合材料二“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可知,面对蒙古国遭遇的冰雪灾害,中国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将心比心,施以援助,这也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③结合材料二“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可知,中国与蒙古国互为邻邦,一向互施援手,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6.(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原文第14段中,提到“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每头牲口的特点,讲得津津有味。他对这群牲口都很关心,细心喂它们”,足以见得赵大叔对所有牲口的热爱。“这家伙是个'二流子’,今年夏天才买来。你别看它样子长得不错,可奸猾哩,耕地拉车不出力,拉磨净偷吃。栓到槽上,缰绳也得挽得短点儿,要不,吃完自己的,就要抢吃邻居的了。”这段话中,二流子就像淘气调皮的孩子,赵大叔对牲口的了解关心就像父亲之于孩子。没有“后悔”之意。故选B。

7.(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本文是以人物为核心展开的,安排有关的情节,根据第16段“听说今年夏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第17段“我离开赵家沟的前两天下午”,可知16段是插叙,因此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故选C。

8.(4分)【答案】

①人物:赵大叔在“金皇后”生产前,忙碌的动作和“一头汗水”细节突出赵大叔对金皇后的重视,塑造了一个热爱牲口、工作细致周到的饲养员形象。

②情节:“吩咐王根锁熬米汤”与后文“'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相呼应,有头有尾,情节严谨又流畅。

③营造气氛:忙碌的动作和“一头汗水”细节营造了“金皇后”生产前的紧张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赋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段描写的是赵大叔的神态和一系列动作,“拿剪刀、取扎脐带的布、吩咐王根锁熬米汤……”,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赵大叔做事细致严谨,事无巨细,也看得出他对“金皇后”的重视,热爱牲口。(如果分析细节描写与后文其他人“个个喜气洋洋,说着笑着”“有些焦急”“逐渐走散”形成对比,刻画人物性格,亦可得分。)

②从情节上看,“吩咐王根锁熬米汤”与后文“'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相呼应,有头有尾,情节严谨又流畅。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忙碌的动作和“一头汗水”细节营造了紧张气氛。

9.(6分)【答案】

①有决心、有毅力,面对初任饲养员的挑战,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

②勤奋努力,为学习饲养知识,多方求教。

③爱岗敬业,对饲养工作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

④热爱牲口,以“独角龙”“二捣蛋”等为牲口起名,精心喂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品质的能力。赋分说明: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①有决心、有毅力,初任饲养员的他没有被困难吓跑,“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突出他有决心、有毅力。

②勤奋努力,为学习饲养知识,他经常去向喂养过牲口的人们请教,向刘大夫求教,特意识字读书,多方学习,可见其勤奋刻苦求上进。

③爱岗敬业,赵大叔自当了饲养员,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一工作上了,每头牲口槽前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对工作一丝不苟、耐心细致。

④热爱牲口,以“独角龙”“二捣蛋”“二流子”“老好人”“火神爷”等为牲口起名,精心喂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9题,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第10-14题。(共5题,21分)

10.(3分)【答案】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待客”和“坐语”是连贯动作,所以连起来,不断开。“有侍史”是动宾结构,所以在侍史后断开,后一句的主语仍为“侍史”,根据句意,可承前省略。

原句: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译文:孟尝君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

11.(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解释为“以之为”,把……当作,和文中“以为”词义不同。

12.(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无贵贱一与文等”意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不是“按贵贱不同待遇”,意思相反,故选A。

13.(8分)【答案】

(1)秦昭王过后后悔让孟尝君出城,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昭王)就立即派人驾上驿车飞驰着去追捕他。

(2)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说明:三个得分点各1分,句意1分。

(1)“出”,让……出去,使动用法,翻译成“放出”“放走”也可得分;“求”,寻找;“使”,派。

(2)“以”,因为;“卒”,最终;“脱于虎豹之秦”,状语后置,应为“于虎豹之秦脱”。

14.(4分)

【答案一】赞同。

①王安石认为孟尝君没有得到贤士。鸡鸣狗盗之徒算不上贤士,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所以真正的贤士才不会归附他。

②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帮助齐国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

【答案二】不赞同。

①王安石认为鸡鸣狗盗这类人算不上治国的贤士,但事实上鸡鸣狗盗这些人对孟尝君是有一定帮助的。

②孟尝君在被秦昭王囚禁之后,他手下的狗盗者偷取狐白裘帮孟尝君脱身,鸡鸣者模仿鸡叫助孟尝君成功出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答案一】赞同。根据文中“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以概括为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所以真正的贤士才不会归附他。

根据文中“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可以概括为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帮助齐国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

【答案二】不赞同。

根据文中“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可以得出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

根据文中“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可以得出狗盗者偷取献给了秦昭王的狐白裘献给幸姬,幸姬说情后,秦昭王释放孟尝君。

根据文中“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可以得出鸡鸣者模仿鸡叫成功骗开关门,于是孟尝君成功出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给他们的亲戚。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齐湣王二十五年,又最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一定会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到秦昭王最受宠爱的妃子处求她救助。妃子说:“我希望得到你那一件用白色狐皮毛做成的皮衣。”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衣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没有人能够回答。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够取得白色狐皮裘。”就在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幸好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赶到了函谷关。昭王过后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赶到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有一个下等的宾客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于是发放文牒出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就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后面了,只好回去……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迥异。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材料二: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完成第15-16题。(共2题,9分)

15.(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夜来风叶已鸣廊”,在秋夜中,听风吹落叶的声音响彻长廊,从听觉的角度写出秋夜秋风肃杀的景象,不是视觉。故选B。

16.(6分)【答案】

①感叹人生虚幻,“几度秋凉”道出诗人对人生命运起伏不定的无奈喟叹。

②感叹年华逝去,由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写到两鬓斑白,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悲凉。

③感叹世态炎凉,诗人遭贬后门庭冷落,政治理想难以发挥深感悲伤苦闷。

④感叹孤寂思亲,中秋与弟弟分隔两地,无人陪伴赏月,只能独自把酒北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①感叹人生虚幻,上片起句以梦喻世事,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人只是天地间偶然的过客,所以不必执着于现实生活中的得失荣辱,当做梦一场,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几度秋凉”指诗人受到排挤打击之后的人生际遇,一个“凉”字表达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   

②感叹年华逝去,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榔,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由自然界的变化,词人自然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之秋,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由秋景写到“眉头鬓上”的秋意,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悲凉。

③感叹世事薄凉,“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门庭冷落;“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为自己忠而被棒辄居偏地黄州,正值理想难以发挥而深感悲伤苦闷。

④感叹孤寂思亲,“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这中秋月明之时,可以安慰自己落幕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使哀情为之更哀,表达了词人思亲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完成第17题。(6分)

17.【答案】

(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交亲书断竟不到         忍听黄昏杜宇啼

子鹃血洒朝烟湿         巫女魂飘暮雨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第(3)题,注意所写句子必须出自古诗词,含子规或其别称(杜鹃、杜宇、子鹃)均可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完成第18-20题。(共3题,9分)

18.(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推己及人”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己度人”指用自己的心思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此处使用“推己及人”更合适。“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薪火相传”形容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文中强调的是中国的诗歌历史的悠久,使用“薪火相传”合适。“吸取”常用于表示从错误、挫折或他人经验中学习,多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例如,“吸取教训”、“吸取经验”。“汲取”常用于表示从自然或精神世界中获取智慧或启示,多与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搭配。例如,“汲取灵感”、“汲取智慧”。此处使用“汲取”更合适。“彰显”意味一个人所具有的品质无意间体现一种风尚。“凸显”指一件事情突然显示出他的特性及作用。相同之处:都是表示看出来,表现出。不同之处:“彰显”是客观带有褒义色彩。而“凸显”则是中性词,一般都是很意外的突变。此处使用“彰显”更合适。故选D。   

19.(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诗句都是学过的且熟悉的,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意及语境可以判断作答。

20.(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本句主语是“那一首首绮丽的诗篇”,所以“世界多极化”应放在“无论”后面。第二处语病是句式杂糅,要么改为“都将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强有力精神支撑”,要么改为“都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因此D项完全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完成第21-22题。(共2题,10分)

21.(6分)【答案】

①技巧对诗歌固然重要

②还是一部伟大的哲理诗集

③是用大自然来考验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2分,共6分。

①处,由前文“不单纯是指……的表达技巧”及后文“更重要的是”可知,此处可填的是连接前后意思的过渡句“技巧对诗歌固然重要”。

②处,由后文“不是哲学家”“提取……生活哲理”可推断是与哲理有关的诗集,再呼应关联词“不仅”,可知此处可填“还是一部伟大的哲理诗集”。

③处,对照前文诗与自然的关系,可推断后面说的是“文学观”与“自然”的关系,此处可填“是用大自然来考验文学”。“是用大自然来表现文学”亦可得分。

22.(4分)【答案】生命力量/平凡而旺盛的生命力量;

正如诗句表达的那样,只要有土壤和水的滋养,草就会茁壮成长,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赋分说明:象征2分,理由2分。

“草叶”象征着平凡而旺盛的生命力量。正如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表达的那样,只要有土壤和水的滋养,草就会茁壮成长,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活力。诗集以“草叶”为名字,是因为“草叶”象征了平凡而旺盛的生命力量。前文“从而蕴含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一处明示。

四、写作(60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引语式任务驱动作文题。

【审题】

首先要理解这两段材料的核心意思。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表达的是一种积极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强调的是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和体验。(注:第一则的寓意可以有多种联想,如远大目标、高远志向、崇高理想、博大胸怀等,能自圆其说即可。)而《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则更侧重于内在修养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认为不必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关注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能和德行。   

其次要考虑二者的关联。其实,无论是惠特曼的探索精神,还是《论语》中的自我提升态度,它们都是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个人成长和价值的实现。探索是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而自我提升则是为了增强内在的能力,使自己更有价值。因此,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立意。

第三,注意写作要求中的限定,对象意识——当代青年,主题意识——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

【立意】

探索未知与自我提升是实现个人成长和价值的关键。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德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分参考】

1.42分起评。

2.单则材料40-42分,两则材料43-45分,结构清晰46-48分,有一定文采48-50分,54分以上应关照卷面。

3.缺乏论据、内容空洞,不具有说服力的,36-39分。

4.完全无视材料,且文章核心和材料核心脱节或两不相干的,不超过36分,酌情给分。

(二)其他评分要求:

1.书写与卷面应该作为赋分的一种参考标准。书写美观,卷面漂亮,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2分;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1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扣1-2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者一般不宜评54分以上。

2.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3.书写字数600字左右,在整体赋分的基础上,减4分;字数500字左右25分,400字左右20分;300字左右15分;300字以下不超过10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三)其他问题

1.对于疑似抄袭或套作的试卷,不能轻易下判断,需有明确的材料证明。

2.是否离题或抄袭,应依据全文详细考查其完成材料任务的情况,慎重加以判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