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曹操拒绝三个人的拉拢,体现了他的“忠君”大义

 白乙笑谈馆 2024-04-30 发布于广西

曹操是有志青年,二十岁入仕,志向是当个地方官,通过政治教化,实现“有道之世”,以此立身扬名。他在《述志令》中说:“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这种政治理想,让他心怀“忠君”大义。

01 拒绝合谋废帝

公元188年,冀州刺史王芬秘密勾结四方豪杰,图谋废除汉灵帝,参与谋逆的人还有南阳的许攸、沛国的周旌等。当时王芬也极力诱惑拉拢曹操,却被曹操断然拒绝。

  据魏书记载,曹操曾苦口婆心劝说王芬不要做这种“废立”之事。他说:“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他给王芬举了伊尹、霍光“废立”的例子,分析两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伊尹“怀至忠之诚”、霍光“受托国之任”。言下之意,是说王芬图谋“废立”属于不忠不义,不可能成功。结果正如曹操所言,行谋逆之举的王芬,最终以败亡收场。

02 拒绝董卓招揽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废汉少帝,立汉献帝,京都大乱;鸠杀太后及汉少帝后,被拜为相国,从此更专横跋扈,入朝不趋,带剑上殿,独断朝纲。为巩固自己的权位,他想方设法拉拢权臣,培植自己的势力。青年曹操当时作为掌管禁军的典军校尉,也是董卓拉拢的重要对象。他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想通过加官进爵方式招揽曹操。

  但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认为大逆不道、多行不义的董卓最终必败,于是更名改姓,弃职潜逃。他逃到陈留后拉起“忠义”大旗,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准备兴义兵讨伐董卓。正史《三国志》这样记载:“太祖(指曹操)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03 拒绝附和袁绍

公元190年,曹操“兴义兵”的壮举震动天下,关东州郡纷纷响应起兵讨伐董卓;各路诸侯形成讨董联盟,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然而,这些举着义旗起兵的各路诸侯,除了孙坚真心讨董,大多心存异志,各怀鬼胎。比如盟主袁绍想另立新帝,袁术想自立为帝。

当对盟军失望的曹操一人带领从陈留招募的数千兵马西讨董卓失败,又到扬州招募四千士兵结果兵变只带千余人进屯袁绍驻扎的河内时,袁绍不但不采纳曹操让他率盟军讨伐董卓的提议,反而力邀曹操和他一起谋立北面的幽州牧刘虞为帝,并给曹操看了他已私刻好的帝玺。

当时那些“识时务”的诸侯都附和袁绍的另立新帝之举。但心怀忠义的曹操却断然拒绝了袁绍。他说:“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摘自《资治通鉴》)

曹操这番话,表达了他“一己担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而他当时写的这首《蒿里行》,则表现了他“心怀天下民生、忠君报国”的大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民间戏剧里,曹操是个不忠不义的花脸奸臣;但正本清源,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出人意外。

青年曹操的理想与野心:理想近乎圣人,野心并非一统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