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君子当如兰”?

 桃李庭芳 2024-04-30 发布于河南

本 文 约 26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文 | 孔燕妮

                 

导读

有俗语说“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宁静致远”,兰花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的一种花,孔子、屈原、李白等先贤都歌颂过兰花。

兰花不仅花型优美,而且也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它与“梅、竹、菊”并列,被称作“花中君子”,寓意着高尚的品质和独立的人格。

那么,为什么说“君子当如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兰花的“品格”。

   

01 孔子和屈原为何如此偏爱兰花? 

兰花有“国香”之称,《左传·宣公三年》里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孔子家语·在厄》里孔子把兰花比作君子:“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兰花不因为无人赏识而不散发芳香,如同君子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著名琴曲《猗兰操》又叫《幽兰操》。蔡邕所著的《琴操》里记载《猗兰操》的来历,说孔子游历列国而没有国君能够任用他,在幽谷见到兰花,于是停车弹琴,叹息说兰花是“王者香”,现在却与众草为伍,就像贤人不得志,沉沦民间,因此写了《猗兰操》。

大诗人屈原在《离骚》里更是处处提到兰花,将兰花作为贤人君子的象征,不仅自己要“纫秋兰以为佩”,把兰花当成玉佩佩戴在身上,还要种上几百亩兰花,培养更多的君子:“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但是世人不分美丑,不知好坏:“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只知道佩戴白蒿这样的恶草,反而认为幽兰不能佩戴。

屈原是诗人的鼻祖,《孔子家语》和《猗兰操》里关于孔子与兰花的故事也流传很广,因此他们对兰花的情感成为后代人们对兰花意象认识的两大来源。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我们在课本上学过她的《满江红》,她还写过一首《兰花》诗:“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就是用了屈原和孔子的典故来写兰花。兰花是屈原要栽满九畹的名花,最适合被美人佩戴,自从孔夫子停车赞赏兰花后,兰花就羞于和平凡的花朵争奇斗艳了。这里秋瑾是拿兰花比喻自己的品德和才华不同凡俗。

02 诗歌中的兰花 

兰花是国香、王者香,常被不得志的诗人们拿来自比,认为自己本应该成为国士,辅佐王者,却无人赏识、漂泊沉沦。

大诗人李白就常常自比幽兰,诉说自己的不得意。比如《古风》诗里写:“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兰花已经凋零了,但还是等不来美人的采摘。自从屈原写《离骚》之后,“美人”常被用来比喻国君。美人不来采摘兰花,比喻国君不来任用自己。

陈子昂的《感遇》诗把这种空怀志节而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牢骚抒发得更鲜明:“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兰花和杜若生长在春夏之际,枝叶多么茂盛,孤高幽艳,美丽的红花开在紫色的茎上。白天渐渐短起来,秋风袅袅吹起来,岁月流逝,花儿也凋零了,一腔美好的心意终究无法实现。

诗歌里凡是写幽兰而有寄托之意的,大多都是继承孔子和屈原的意思,其中又分两种,第一种是我们刚讲过的李白和陈子昂的幽兰,第二种是张九龄的幽兰。

张九龄做过唐玄宗的宰相,也是一个大诗人,他也写过《感遇》诗,排在《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春天有幽兰,秋天有桂花,都是芬芳馥郁的名花。它们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自然就拥有美好的节操。谁知道山林中的美人闻到花香而喜悦。幽兰等草木散发芳香是它们的天性,并不是想要美人来采摘。譬如贤人君子,他们之所以有品德和才华,是出于他们爱好美德、勤于修身的天性,并不是为了被人提拔任用才培养品德和才华的。

03 兰花有什么样的品格

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女主角杜丽娘有一句唱词,说自己“一生爱好是天然”,意思是我这样热爱美好的事物,是因为天性使然。杜丽娘和张九龄虽然一个是虚拟人物,一个是历史人物,中间又相差了几百年,但他们的精神有点共通之处,就是:我们之所以锤炼自己的品德和才华,应该出于热爱美好的天性,而不是为了供人欣赏,让人提拔,以此获得富贵显达。这都是屈原《离骚》里“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精神传承,追求美好已经习以为常成为我的天性。

但如果有人欣赏你,想要任用你,也不要拒绝,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身的优点被人欣赏,能够为其他人带来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周易·系辞上》说:“同心之言,其臭(xiu)如兰。”志同道合的人说话,气味如同兰花一样芳香。张九龄不拒绝朝廷的任用,杜丽娘也不拒绝柳梦梅的追求,事情不一样,但道理差不多。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幽兰”是继承了孔子《猗兰操》里对兰花无人摘,“譬犹贤者不逢时”的感叹,和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焦灼。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幽兰是继承了孔子“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志节,和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坚定。两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完整的“幽兰”。


作者介绍

孔燕妮,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资深编辑、撰稿人。

文稿来源

选自读者·新语文出品的人文素养养成类课程《古诗文中的花草赋格》。深入了解古诗文背后的制度和文化,是让古诗文“活”起来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这个系列的课程中,让我们走进古诗文中的古人生活,通过古诗文来复活历史、复活文化,从充满温度的历史细节中来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只有真正走进古人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古代的文化,理解“活”的古诗文。

来源 | 读者新语文
编辑 | 鹃子
校对 | 小清
责编 | 古月
副主编 | 温鹃    常璐
主编 | 李爱东
终审 | 邓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