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积雪凝寒帖》

 家有学子 2024-04-30 发布于甘肃

王羲之十七帖之五:积雪凝寒帖1 上野本

王羲之十七帖之五:积雪凝寒帖2 上野本

【释⽂】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xing)⾜下先后⼆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者悠悠,如何可⾔?

【注释】计:算起来。别:分别。于:在,到。解:排解。阔:离别,分离。怀:心意,情怀。省:xǐng 察看。问:问候,音讯。但:徒然。叹慨:慨叹,感叹。顷:近来。积:堆叠,积聚。凝:凝聚,形成。想:想来。来:将来,来年。或:又。问:书信。比:并列,紧靠,接连。

【译⽂】算起来和您分别已有26年了,现在虽然时有书信往来,也难解久别思念之情。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徒增感叹!最近积雪未消,天⽓严寒,五⼗年未有。想您近况⼀切如常,希望来年夏秋之际,还能收到您的来信。一幕幕往事悠悠,如何⽤语⾔形容呢!

【作品赏析】《积雪凝寒帖》为《十七帖》第五通尺牍。草书,6行,64字。写于积雪凝寒的严冬,当时寒冷之状,王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见过。此信写于王羲之五十七八岁时,收信人是阔别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抚。二人虽时有书函往还,由于山河阻隔,书信联系并不便当,故信中说:“希望明年夏秋之际,能够再得到您的来信。”这样的联系,当然不解“阔怀”。

此帖在用笔上“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从拓本来看,《积雪凝寒帖》多方笔,如“计、廿、顷、十、所”诸字,而且方笔落笔处多处于字的左偏旁,如“顷、复、何”。“方笔特征”是王羲之书法雄强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书创作上广纳百川、博观约取的结果。

“书圣”王羲之虽然已经没有真迹传世,但世人仍然可以通过唐、宋等朝代的摹本、拓本一度其字风采。唐太宗李世民曾命褚遂良从宫中所藏王羲之真迹中精选几十件,汇编成一卷“草书宝典”,它就是《十七帖》。

后人将它作为学习王羲之行草的“不二之选”,宋代黄伯思称赞它:“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也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据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页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煌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级成卷。”全卷共包含29帖,时间跨度达14年,是他与好友周抚之间的通信。

与羲之其他行草书相比,这些作品用笔更为自然,情感也极为真挚饱满,心手合一,字字俱佳、如果将《十七帖》中所有作品再做一评选,选出一件情感最真挚、用笔最精微,最令人感动的作品,那《积雪凝寒帖》无疑是最优选。

《积雪凝寒帖》共6行、64个字,释文为:“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翻译一下就是算算与您分别的时间,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然常有书信往来,但不能化解思念。看到您寄来的两封信,更加叹息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五十年来少有。想必近来如常,希望来年的夏秋再次收到您的来信。思念之情,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了。

我们不妨想一想,能有一位二十多年书信往来、互送衷肠的好友,是多么的难得。再看看书法,明代安世凤评价:“羲之《积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

用笔细腻精谨,笔路清晰可辨,绞转、蓄力、衄挫一气呵成、处理丰富。笔画遒劲多姿、牵丝引带,顾盼生姿、呼应得宜。结字奇宕多姿,因字赋形,虽字字独立,但气势贯通,衔接、起收非常连贯。

《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高清修复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