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一剂能够理气、顺气、主四时外感的古方

 ibme43 2024-04-30 发布于山东

百病生于气,气顺病痛消。心情不好,不仅影响胃口,阻碍水湿运化,也更容易受到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个可以理气散邪的小方子。

在之前甲流、支原体轮番控场的时间里,我相信很多朋友已经见识过“十神汤”“神授太乙散”等古方辛香散邪的能耐了。

神授太乙散:“治时气冷暖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湿痹,并皆治之。”

神授太乙散组成:川芎,青皮,葛根,苏叶,赤芍,升麻,白芷,炙甘草,陈皮,香附,生姜三片。

十神汤:“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此药不问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痹,皆可服之……虽产妇、婴儿、老人皆可服饵。如伤寒,不分表、里证,以此导引经络,不致变动,其功效非浅。”

十神汤:川芎,麻黄,葛根,苏叶,赤芍,升麻,白芷,炙甘草,陈皮,香附,生姜。

此类方剂常被称为时令不正,疫气妄行时的“通”治剂,组方以疏表利气为主,属于解表药中性质较为平和的,妇人、儿童均可选择。当然,我今天的重点不是要来回顾这两首方剂,毕竟十神汤、神授太乙散等方剂是更适合于风寒为主的秋冬季节,而时下正是春夏之交,外寒渐弱、水湿增强,防邪散邪的方剂也需要随四时而变。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古方叫做“香苏散”,它相当于“基础版或者说轻柔版的十神汤”。

十神汤十味药,除去“散寒解表的麻黄、葛根、升麻、白芷”,以及“活血通经的川芎、赤芍”,方中余下的四味药物正是“香附、紫苏、陈皮、炙甘草”,而这四味药物还有一个名字,就是“香苏散”。

介绍一剂能够理气、顺气、主四时外感的古方

香苏散

苏之为言舒也。《方言·十》云:“舒,苏也,楚通语也。”然则舒有散义,苏气香而性散。

故而,“苏”字辈的外感名方很多,之前我们介绍过轻宣温润治“凉燥咳嗽”的杏苏散,疏散风邪治“咽痒咳嗽”的苏黄止咳胶囊,也介绍益气解表善治“体虚之人外感寒邪”的参苏饮,香苏饮。

而今天要聊的这首方剂同样来源于大宋年间的惠民局,此方名曰“香苏散”,虽与“香苏饮”仅有一字之差,但所用之“香”却是不同,香苏散药力清薄,为古代四时感冒轻证之常用方,适合于气虚、气滞、体质柔弱之人,也善于调理食后胃胀,胃痛,打嗝反胃等消化系统问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言香苏散主:“四时瘟疫、伤寒”。

组成:香附、紫苏叶、炙甘草、陈皮。

紫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解表散寒,理气宽中。香附辛苦甘平,“通行十二经脉…解六郁而利三焦”,为行气开郁之要药,香附得苏叶,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紫苏得香附可使宽中调畅之功倍增,两药同比而入,各取一字,故名“香苏散”,方中再少佐一些陈皮、炙甘草,以求健脾理气之余,还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既可防止外邪引动内湿,又可预防病进以生痰饮。

如此四药相合,正是“宽中理气,散寒防邪”的香苏散了。下面,我们再来说说香苏散的适宜之处,注意事项,以及为什么要称此方为“四时感冒”之方?

1、感冒初起

古装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某某隐士医者“像变魔术”一样,随时拿出丸散药针,治病救人的剧情,而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大多数古人的生活写照,毕竟,古代“天气预报”基本靠猜,“离家出门”基本靠腿,若临时偶遇个毒虫叮咬,崴足扭伤,亦或是暴雨倾盆,想随时“打个电话,找人帮忙”是不可能的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如果这个时候能从兜兜里拿出一些“解毒疗伤”的药剂自救一下,或许问题会简单一些。

此类的场景是人之常情,也是历史佐证。

《离骚》有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即川芎,“芷”为白芷,而“兰”则为佩兰、泽兰。

也就是说早在战国时期,君子们都是以自己随身佩戴芳香药草而感到骄傲自豪的。从中可见当时药理药草的普及程度。随着中药炮制、贮藏的不断进步,丸散膏丹相继出现,治病之药也逐渐从随证加减的“汤剂”,到唐代的“丸”,再到大宋年间的“煮散”,一步步走向更适合大众需求的方向。香苏散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很适合“研成粗末,配于囊中,病症初起,入盐点服”。

如名医蒲辅周所言:“偶为暴寒所折,发为寒疫,其发病多与伤寒相似。临症憎寒、发热、头痛、身疼、胸闷不饥,或欲呕或泻,或口干不渴饮,脉浮弦而滑或紧,舌质色黯,苔白而秽,治法宜芳香温平和解,不宜辛凉、苦寒,一般可用香苏散加味或十神汤化裁。”

香苏散中四味药物以辛香温散为主,有调畅气机之功,与十神汤相比,香苏散药性更为柔和,散寒之力偏弱,理气之力更为凸显,适合于“偶到人流密集之处,预防外感病证之用”,也适合于“压力大,熬夜,打喷嚏,有感冒初起症状时”选择。

除此之外,原方中有一句“入盐点服”也值得我们学习,“点服”源自于“点茶”,入盐点服现代用法相当于“开水冲泡颗粒剂时少加一点盐”。

之所以要少加一点“盐”,我觉得与此方中理气解郁药有一定关系。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一般多取“醋香附”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功,配伍于内科杂病或月经病的方剂之中。而“盐制香附”还真就是在宋代开始陆续有所记载的,“以盐水清燥利水下行之性,缓和香附燥性的同时,还可助香附解其上焦火邪所致肺郁痰结,增强其清肺化结之效”,而香苏散中加点盐或许就是“盐制香附”的初步探索吧。

2、体质柔弱,内有气滞

香苏散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其实与一般表证无异,而此方之所以被后世医家津津乐道,化裁加减,优势之一便是“它擅梳理气机,适合于气虚柔弱之人”,甚至,香苏散用药思路,在《红楼梦》都可略见一二。

因此后世诸多医家,在总结香苏散时会说:“此方适合于风寒感冒兼有气滞证者,尤以富贵尊荣人,体质柔弱,腠理疏松,居室周密,稍有起居不慎则发病者时选择。”

因感邪轻浅,本就无需峻剂发汗,而常居闺阁中的女子多腠理疏松,体质薄弱,也恐“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等剂宣散伤津,香苏散在解表之中更能“宣畅气机,消除痞闷”,更适合于舌苔薄白而不腻,偏于气郁体质者。

不仅如此,经典古方证型明确,药味简单,往往很适合在此基础上盖楼。如益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宣肺定喘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理气化痰的“二陈汤”等。而在香苏散上盖楼的方剂也有很多,如《医学新悟》中治小儿外感的“加味香苏散”,《医方类聚》中治四时疫疠,头痛项强的芎芷香苏散,叶天士治嗳气噎膈的加减方。

恶寒重可以加生姜,葱白,荆芥加强解表;

头痛明显可以加川芎,白芷行气止痛;

湿气重,周身沉重加羌活、防风祛湿散寒;

胸闷腹胀加厚朴、木香以行气除胀。

不欲饮食加藿香、厚朴、半夏化湿健脾。

咳嗽加桔梗、杏仁。

故而,我们也可以把香苏散理解成一首“理气解表”的基础方,在此方之上灵活加减。

3、病后气机郁滞,胃胀,呃逆

香苏散还有一个主战场,就是新冠之后,过用清热解毒药物(包括各类抗生素等)而引起的胃气壅滞引起的胃脘痞满胀闷、纳呆食少、嗳气吞酸、便秘不成形,苔白腻、脉浮紧等问题。

香苏散虽为四时感冒的“解表剂”,但其组成的四味药物均善理气消胀、化痰和胃,适合于脾胃虚寒,气滞不适的消化系统问题,但因若嗜食肥甘厚味,或过量饮酒所致的胃痛,胃胀则不适合直接选择香苏散了。

儿时真的不懂什么是宽容与平和,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般地说着,喜欢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而真遇到事儿时,却觉得饶恕是懦弱的表现,快意恩仇,干净利落才是真英雄。

不允许一句话的冒犯,也会因为一件小事的不合而耿耿于怀,而今回想起来,真真没有必要。

若想得到紫苏的“舒畅快意”,更需理解它的“宽中下气”。

房屋再宽不如自己的心宽,泡一杯紫苏,碎几片香附,气顺了,日子也就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