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若悟369 2024-05-01 发布于安徽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大美之中国古建屋顶,高等级的屋顶形制这里基本都全了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建筑群华丽璀璨的屋顶

大美之中国古建,各类屋顶争奇斗艳,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但有一类却是极尽奇葩的存在—盝顶。其形制怪异,在中国古建中扮演着非主流的角色;其遗存稀少,因此又往往被世人所忽略。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盝顶结构示意图,造型较为怪异独特,古建中的非主流

它造型极其独特,在视觉效果上给人感觉颇为突兀,直接硬生生地把原本曲线优美的庑殿顶或攒尖顶削平了脑袋,变成了四方“口”字形或多边形的开敞式平顶。如果将一众坡屋顶的庑殿、歇山、攒尖顶比作古典美女飘逸的长发,那盝顶在外形上就犹如中年男人秃顶后尴尬的“地中海”。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奇奇怪怪的盝顶

关于它的形制,百科权威的定义是—“盝顶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为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一圈外檐。”前半段单指庑殿顶结构的变异,后半段补充了融合多边形即攒尖顶的做法,因此结论是:盝顶是基于庑殿顶及攒尖顶的结构变异,平面可以是四角也可以是多边形,由此正脊可以是四条也可以是对应平面几何形状的多条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北齐义慈惠石柱,显见盝顶的雏形

另外定义强调了一点“古代汉族传统建筑”,虽然盝顶建筑在金、元时期比较常见,且明清两代也多有运用,但绝非金、元时期女真或蒙人所创(与金、元古人“地中海式”的发型气质倒是颇为吻合)。盝顶建筑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的记载,目前经考证的最早实物建筑应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义慈惠石柱,距今1500余年,而它的形制与商周时期用于盛装稻粮的器皿--“铜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商周时期的“铜簠”

事实上自金、元以降,它的地位已沦为杂式建筑的一种,极少运用于宫殿式建筑,通常与高等级的屋顶形制基本沾不上边,多见于宫殿、园林、陵寝建筑中碑亭、井亭之类的附属构筑物。

01 盝顶井亭建筑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井亭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井亭,四柱八角盝顶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先农坛井亭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太庙井亭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北京景山公园寿皇殿井亭

在罕见的盝顶建筑中,井亭是遗存相对较多的一类,例如实物遗存有北京故宫先农坛太庙、景山公园等各类的井亭建筑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沈阳故宫井亭及亭顶结构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南京朝天宫卞公忠孝泉井亭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

井亭建筑它们多数都有个共性特点,屋顶上口露天,与古代小型妆具“盝子”造型相仿,因此称之为“盝顶”。顶部开口为的是纳光以看清下边水井里的水面,同时也是为了便于中空使用长竿清掏井中杂物。所以井亭建筑顶部开洞形成盝顶是以实用功能为主,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美观。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井亭俯瞰及亭顶结构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八角开口的井亭盝顶结构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先农坛井亭及屋顶结构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先农坛井亭结构平面及立体效果示意图

因为顶部开洞,屋顶重心偏移四周,因此井亭大木构架做法也与一般攒尖顶不同,有的加用垂莲柱,有的用斜木支撑,颇类似于悬臂的木结构。别小看顶口开洞,它绝对考验了古人的智慧:井亭平面越复杂,建造有洞的木屋架就越困难。以先农坛井亭为例,其整个结构是露明的“彻上明造”,井口不但要呼应亭子的形状,还要与各面犹如长了尾巴的“溜金斗拱”结合得天衣无缝;对于四角以上的多边形,由于平面转角较多,斗拱与梁的衔接极为复杂。

02 盝顶阁殿建筑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钦安殿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清代瀛台的翔鸾阁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唐花坞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北京戒台寺戒坛大殿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北京戒台寺戒坛大殿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山西太原文庙的六角盝顶亭

用于仓库、碑亭、井亭的建筑可以是露天,但用于殿阁那肯定得封顶了。不过现有遗存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例: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唐花坞,另有北京戒台寺戒坛大殿山西太原文庙的六角盝顶亭等。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以故宫钦安殿为例的盝顶过脊式排水构造示意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钦安殿屋面排水路径示意

这类阁殿盝顶建筑之所以称之为另类奇葩,除了怪异的造型,就是它的屋顶排水。古代高屋脊、大坡度的常见坡屋顶排水自不必多言,但封顶的盝顶由正脊似乎围合成了一个较大的集水坑,人为地增加了一条积水漏水的隐患途径。你可以认为古人的智慧是如何了得,通过四面坡的苫背盖瓦与过脊式的排水,似乎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露天开敞的正脊底部四周瓦面排水孔极易被杂物阻塞,极大增加了建筑维护的难度和积水漏雨的隐患;此外,平顶式的屋顶在保温隔热效果方面也远不如坡屋顶。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偃师二里头夏文化宫殿遗址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古代明堂形制的演变

细数其缺点一大堆,造型也谈不上多么美观,为何古人还要执拗地选用这种形制?主流的观点认为:其文化与古代早期的筑台、宫殿形制相关,例如偃师二里头夏文化宫殿遗址,现存夯土台基平面近方形,为一典型的覆斗状台基,其开创了我国古代宫殿高台建筑之先河;另有认为:其形制可能源自古代祭祀用以沟通天地的明堂,作为“礼”的一种,“天圆地方”形制的明堂祭祀是古代社会礼制核心内容之一,历来皆备受重视。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的钦安殿,大型殿堂中罕见的盝顶建筑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整个紫禁城中仅有的一处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地位超然,采用非主流的盝顶形制极为罕见

不过,说它完全在明清建筑中沦为杂式建筑上不了台面也未必尽然,例如这一处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中的钦安殿应该是盝顶建筑中扛把子的标志性代表,其为整个紫禁城中仅有的一处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地位超然可见一斑。如此重要的建筑,采用盝顶形制实属罕见的特例,应该在遗存的大型古建殿堂中找不到第二例。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钦安殿平面位置示意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钦安殿及御花园内景观建筑

此殿颇为神秘,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大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偏北的高台之上,是一座与紫禁城同龄的建筑,也是其中轴线上唯一保留至今的明代建筑。当年的明成祖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塑像建殿于后三宫内庭,因此才有了这座钦安殿。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钦安殿,故宫建筑群中唯一的重檐盝顶大殿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罕见的盝顶俯瞰全景图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钦安殿全貌总览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正脊转角处的合角吻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脊刹为鎏金宝瓶,上覆鎏金华盖

它是故宫建筑群中唯一的重檐盝顶大殿,坐落于单层汉白玉须弥座之上。结构为木构抬梁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色琉璃瓦覆顶;殿前出月台,正面为御路丹陛,两侧扶手踏跺,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主殿前方接盖抱厦一座,面阔三间;盝顶正脊四条,每条正脊两端各有一座大吻,与一般正脊两端大鸱吻不同的是,其垂直相交,称之为合角吻;脊刹为鎏金宝瓶,上覆鎏金华盖;大殿上檐下方斗拱贴金,梁枋贴金龙凤和玺,雕梁画栋,尽显雍容华贵。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命运多舛、火灾频发的故宫

有趣的是,它是故宫中极少数600余年来免受火灾的幸运儿。据统计,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故宫建成至今,前后遭受火灾计70余次,既有天灾雷击,也有人为用火不当或纵火导致。因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绝大多数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而钦安殿犹如主角开了外挂一般,600年间居然毫发无伤。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神武门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故宫神武门,虽遭遇过火灾,但未有雷击着火的记载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钦安殿内真武祖师法相及真武龟蛇像

有人认为其屋顶未设正脊的盝顶形制是免遭雷击而幸存的重要原因,那钦安殿身后的神武门大殿如何解释?其重檐庑殿顶,妥妥的有正脊,600年间除因人为纵火而受损,同样未遭雷火之灾;至于盝顶宝瓶神秘的“福禄局”乾坤风水卦,以及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因阴阳五行属水而护佑大殿免受火灾之说,权当是玄学研究、宗教信仰亦或是传说。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大殿近观细节构造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高度不高、围墙阻断、防火措施到位等使其幸运地躲过了火灾的眷顾

它之所以幸运,比较靠谱的解释为:一是它并不出众的高度,能相对减少被雷击的概率(当然故宫中也有低矮建筑遭受雷击失火的记录);二是明嘉靖时期因西侧建筑失火而拆除了两侧密集的附属建筑,并添建了围墙使其独立于一隅,客观上能阻断别处火灾的蔓延;三是概率问题,与盝顶建筑形制无关,仅此而已。

03 近现代仿建的盝顶建筑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唐花坞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1938年的唐花坞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现存实为重建于1935年的近代建筑,通体钢筋砼结构,重檐八角盝顶形制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唐花坞是一座始建于民国期间的温室花房,不过,它只是继承了盝顶的样式。其八角燕翅的平面造型、耀眼夺目的孔雀蓝琉璃瓦顶及纷繁绚丽的梁枋彩绘,令人会误以为是明清遗迹,现存实为重建于1935年的近代建筑,通体钢筋砼结构,重檐八角盝顶形制。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台北车站,现代风格的仿古,做成类似于盝顶的结构是便于采光,实际效果一言难尽

步入现代,在先进的防水保温材料与防水工艺的依托下,大平顶屋面的防排水与保温隔热技术已不再是什么难题。那还有类似的盝顶仿古建筑吗?这似乎无关乎技术,而与现代的审美取向与建筑的功能格局有关,普遍的做法是,要么全盘仿古的大屋顶,要么做成纯现代风的平顶结构,走折衷路线极易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尴尬窘境。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超大的盝顶,应该是最大的盝顶仿古结构实例,主立面入口处的屋檐向上翻起,构图比例极为夸张

不过也有例外,例如这处落成于1972年的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标准的盝顶形制,满满的现代风。建筑边长百米见方,高度30.4米,体量恢弘;主立面入口处的屋檐向上翻起,构图比例极为夸张;建筑线条颇为简洁有力,勾勒出屋脊以及三度曲面的屋顶;结构上省略了斗拱并采用小梁直接代替了檐椽;屋面也弃用了传统的瓦顶,改用了金色的釉面。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主立面与侧立面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建筑立面与孙室内中山塑像

要说美观大气与淡薄宁静的气质,可能得仁者见仁,但毫无疑问它把盝顶这一形制融合现代风格作了无限放大,让如今经历“平改坡”年代的我们还知道古代有这么一类屋顶。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全国农业展览馆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全国农业展览馆,主立面两侧翼角的展厅屋顶也采用了盝顶,但整体看来风格似乎颇为协调,并不违和

再有如落成于1959年,当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主立面两侧翼角的展厅屋顶也采用了盝顶,但整体看来风格似乎颇为协调,并不违和。其立面主楼、角楼均采用了重檐或单檐攒尖顶,两翼采用盝顶相对丰富了立面效果、增加了构图层次感。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类似于这类风格的盝顶建筑,并不少见

事实上,现代许多老街区出于配合仿古景观改造的需要,在原平顶屋面结构的基础上,于女儿墙之外加设一圈出挑的“帽檐”,便简易形成了盝顶,太过常见。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广西柳州文庙轴线俯瞰

不过,接下来提到的广西柳州文庙大成殿,可是不折不扣的当代大型仿古盝顶单体建筑。由于其形制高大恢弘,且坐落于高处的台基之上,所以一般人从正立面根本看不出它有何特别之处,仅从异于常规的高大合角吻及侧立面可见其端倪。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广西柳州文庙大成殿

建筑采用仿宋风格为主,结合岭南地方样式,以灯台为靠、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矗立于柳州汉城故址上。其面阔七间49.7米,进深五间47.5米,殿高31.8米,重檐盝顶,铜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大殿底部四周设有回廊,环廊宽4米,40根金柱,柱高6米,直径0.8米,紫铜斗拱,雕饰云龙纹;殿脊装饰合角龙吻,以黄铜瓦覆顶,璀璨夺目。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柳州文庙大成殿,这种开天窗的盝顶设计是为仿古建筑中的首创

从俯瞰的平面来看,它的顶部开口相对较小,构图比例适中,恰到好处地减轻了屋顶的厚重感,平视或仰视的效果尤佳;从结构功能来讲,这种开天窗的盝顶设计也是为仿古建筑中的首创,在解决大屋顶采光的同时,兼融有“天人合一、天地合一”的儒家思想体现。

古建中的另类奇葩——盝顶记

柳州文庙大成殿,其顶部开口相对较小,构图比例适中,恰到好处地减轻了屋顶的厚重感

不得不说自盝顶形制出现以来,这是目前最为靓眼的一处,应该刷新了人们对盝顶的惯有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