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宝典——趋吉避凶

 金镶玉石 2024-05-01 发布于辽宁

《易经》有云:“趋吉避凶。”当祸患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时,选择逃避则能保平安,而硬碰硬则可能带来灭亡。因此,兵法三十六计中,走为上策。然而,避并非只有逃跑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的策略多种多样。最为高明的策略莫过于晦藏之道。

通过扰乱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警觉,我们便能远离祸患。深入了解敌情,精心谋划我方形势,并攻击敌人最不愿被攻击之处,那么敌人就会陷入困境,无所适从。上位者常常怀疑下位者是否忠诚,这是人之常情,因为没有人愿意居于人下。遭遇上位者的怀疑时,处境便变得危险。解除这种怀疑的方法,唯有谨慎忠诚而已。

如果避无可避,那么便应坦然接受命运,尽管这可能会带来伤害,但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自古以来,那些避害者往往选择避世,如果能割舍掉世俗的嗜欲,那么在这尘世之外,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避晦之道在于坚定,避须避全,不要因为小小的缓解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小小的利益而动摇。我们应当坚守“深、远、坚”这三个字。在避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深远的眼光,坚定的决心,才能确保自己真正远离祸患,走向平安。

避晦之道的历史例证,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与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不仅以其卓越的才智和谋略著称,更因其善于运用避晦之道而名垂青史。

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蜀汉实力相对较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与曹魏和东吴的交锋中,多次采用避晦的策略,以保全蜀汉的实力。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七擒七放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南中地区的首领,多次反叛蜀汉。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决定亲自出征。他并没有采取强攻的策略,而是采用了避晦之道,通过七次擒获并释放孟获,最终使其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在这过程中,诸葛亮展现了深厚的避晦智慧。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通过一次次的释放孟获,使其感受到诸葛亮的诚意和胸怀,同时也打乱了敌人的阵脚,使其无法摸清诸葛亮的真实意图。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诚意所感动,决定归顺蜀汉,南中地区得以平定。

此外,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也多次运用避晦之道。他深知蜀汉实力有限,无法与曹魏长期对抗,因此他采取了以攻为守、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战斗中,他善于利用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以及敌人的弱点,制定出精妙的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诸葛亮的避晦之道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张扬自己的功绩和才华,而是默默地为蜀汉国家和人民付出。他深知上位者的疑忌之心,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忠诚和谨慎,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诸葛亮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避晦之道在实际历史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或政治手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智慧。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借鉴诸葛亮的避晦之道,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通过智慧和耐心来化解危机,实现自己的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