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家韩非子思想的精髓,法、术、势,分别代表了什么?

 小播读书 2024-04-30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法家思想家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今天我们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介绍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

法、术、势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法就是法律法规吗?术就是技术技巧吗?势就是形式趋势吗?

当然都不是,很多人认为法家思想的法术只是一些奇谋巧计,阴险手段,但这些仅仅是术的层面,并不是法家思想真正的道。

前面我们介绍了,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并非一种阴险手段。

法家思想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而其理念就体现在这三个字上。

法家思想家就是发展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韩非子说“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力量强大,别人就会来朝拜;力量弱小,就要向别人朝拜;所以英明的君主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力量。

法家思想奉行依法治国,为了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把权力集中于君王的手上,君是法的代表,但是并不意味君可以凌驾于法之上。

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韩非子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总是,法家思想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而其理念就体现在这三个字上:法术势。

韩非子认为,只有将“法术势”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而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君主的“无为而治”,在上无为,在下才能有为,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富强。

而君主可以无为而治的关键是把“法、术、势”的结合起来,这样君主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法术势”其实是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工具和方法。

所以,你可以在《韩非子》中看到很多,韩非子要求君主不要过度显露自身,不要亲自下场做事,凡事亲力亲为并不是明智之举。

这并不是说君主可以高于法,而恰恰是在于韩非子认为,只有君王严格遵循“法术势”的治国理念,才能让国家社会运行秩序井然,实现富国强兵。

首先,“法”指的是以法治国,这是治国的根本方针,指的是一种治国的基本精神,前面一开始我们就介绍了,法家思想的“法”基本的原则和主张,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款的意思,这样去理解法就把法说小了。

在具体的策略上,法家思想主张用“法”这种抽象的规则和制度去驾驭社会各个方面,并形成合力,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悝最早推行法治,提出:富国强兵,尽地力之教,后来商鞅继承和贯彻了法治精神,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

法和术的关系上,术,是调和人主和臣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是政治领导学。法,则是官僚治民的手段。这样,国君治官,官员治民,各有一套理论体系。

“法”着眼的是制止人们做坏事,与恶的人性是对立的,所以必须依靠赏罚开辟道路。赏罚的基本原则是从重,以刑罚为主,以奖赏为辅。

我们都说“赏罚分明”,其实在法家中,更注重的是前者。

其次,“势”指的是包括赏罚权在内的权位和威力,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权力,它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保证。

韩非子说,弓弩的力量不大,但是能把箭射得很高,是因为借助了风力的缘故。臣民服从于君主,是因为君主的权威,韩非子说,君主掌握了权力而拥有威势,所以能够令行禁止。权位,是决定生杀的职责;威势,是制服众人的资本。

书中举了一个孔子的例子,我们都是知道,孔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修养德行,宣扬儒家的道理去周游列国,然而,天下喜爱他的仁、赞美他的义并为之奔走效劳的门徒,仅仅七十个。

这是因为看重仁爱的人很少,实行道义对人来说很艰难。因此,以天下之大,为他奔走效劳的门徒不过七十人,而真正能够做到仁义的,也就孔子一个人。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无论是品德还是才能在君主中都属于下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坐在朝廷中发号施令,鲁国的民众没有敢不听从的。

民众天性就害怕势,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人臣,而鲁哀公却做了人主。

孔子绝非崇拜鲁哀公的仁义,而是屈服于他的势。

就仁义而言,孔子绝不会服从鲁哀公,但凭借着势,鲁哀公就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

最后,“术”是指谋利和计谋,基本功能是把权力用活。韩非子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

意思是说:术这种东西,就是根据承担事情的能力授予官职,按照职务名义要求官吏做出相应业绩,操纵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实际能力。

这些是君主所执掌的。而“术”的对象是谁呢?当然是臣子,韩非子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意思是说,术是藏在君主心里,用来比较验证各种事情而暗中驾驭群臣的。

韩非的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术的主体是君主,由君主掌握和运用;术的对象是臣子,是君主用来专门对付臣下的;术的目的是驾驭臣子,通过考核和赏罚来用好人才;术的性质是私密性,它藏于君主心中,暗中进行。关于术,管仲也谈过一些。

他使用过两个词:“心术”和“计数”。心术指的是态度,有内心活动的意思;计数指的是程度,有算计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心的算计。

所以,可以简要地把法家的术理解为君主驾驭臣子的策略和方法。

术与法相比,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专一性。法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百姓、官吏、君主都包括在内,无一例外;而术的对象只是官吏,君主不直接与百姓打交道,术用不到他们身上。二是隐秘性。

法是公开的,而术是隐蔽的。法家的“术”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治横”,是君王和臣子之间的一种博弈之术。

韩非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叫公叔的人担任韩国的丞相,他觉得自己的相位不稳,因为国君韩宣惠王同时还很信任一个叫公仲的人。

公叔与齐国的关系非常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促成韩国与齐国结盟,一起去讨伐魏国,然后借机把齐军引入韩国的都城,逼得韩宣惠王只好更加重用公叔。

公叔想独掌大权,而韩宣惠王最怕臣子势力过大威胁君位,采取分而治之,使公叔与公仲互相牵制。公叔不甘心,便勾结外国,逼韩宣惠王就范,这是典型的不忠。

他得逞了,维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然而却是以伤害君主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中很多,其实都是讲的君臣之间的博弈,而其中所运用的就是“术”。

法和术不能单独成立,韩非子总结了过去法家思想的经验教训,商鞅是“法治”,而申不害的是“术治”。

但是他们都有弊端,韩非子举例说,秦昭襄王不用术,就会被大臣蒙蔽;昭襄王派兵攻城略地,获得了战利品,可是被大臣们中饱私囊。

后来,昭襄王懂得利弊,大胆启用范雎,将其他大臣罢免,秦国才慢慢强大起来。如果天下无法,或者张冠李戴,有能力的官员得不到任用,资源被错配,那么天下就会乱套。法是统一的规则,它的对象是所有人的,而术是隐蔽的规则,它的对象是群臣。

在具体的术的策略上,韩非子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主张,比如举贤用人术、治奸术、听言术、无为术,刑名术等等,刑名术也是刑德术,刑就是杀戮和惩罚,德就是表扬和赏赐,只要运用得到,群臣就不敢徇私枉法。

听言术,就是广泛听取各种言论,不能被一家之言蒙蔽,韩非子还举了著名的“三人成虎”的故事加以证明。

韩非子建议听言时要不露声色,不显露喜好,群臣议论也不要先开口,因为一旦进言者能察言观色,知道了君主的心理,就很容易投其所好,那么信息就失真了。

君主集中各种言论之后,要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排除自身偏见,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在具体维护权威上,韩非子也给了很多建议,比如君主喜欢一个人要直接给予好处,憎恨一个人,要直接给以害处,而不要等身边人的给他们好处或者害处,否则君主就会失去权威,权势就会旁落到身边人的手里。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法、术、势”,都是针对的人性中的恶,这种恶不仅仅是自私自利的恶,还有见利忘义的恶,这些都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一面。韩非子在《韩非子·八经》中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性。”凡是治理天下,必定以人性为根据,就是这个道理,抑制人性的恶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因为法家认为,人性被看成自私自利的恶,道德教化被认为根本无力解决最终问题,所以法家主张法治,以强制手段,以恶制恶。

法家思想基础了法家思想家们的富国强兵的目的,并采用赏罚手段,实现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但是这两点重新分配是按照规则和制度,而不是靠仁爱和德行。

韩非子说,今天很多人说,要把土地赐给贫穷的人,以便使这些没有资产和财富的人充实富足起来。

但韩非子反对这种“劫富济贫”的做法,他说,人们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有的人富有不是因为勤劳,而是因为节俭。

那些没有遭到荒年、久病、灾祸、刑罚的残害而偏偏贫穷的人,不是因为奢侈就是因为懒惰。奢侈而懒惰的人贫穷,勤劳而节俭的人富裕。

现在君主向富人征收财物来施舍给贫穷的人家,这是在掠夺勤劳节俭的人而赏赐奢侈懒惰的人,这样的话,想求得民众勤快耕作和省吃俭用,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韩非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提倡福利国家。

好了,我们通过几期内容介绍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韩非子》一书共55篇,10余万字,内容非常广博,可以说是古代的鸿篇巨作。

在其中韩非子引经据典,博古知今,采众家之长,其中融合了道家、儒家、名家、墨家等思想,可以说韩非子不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是先秦最后一位思想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