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曹雪芹写墓志铭

 瑞昌恒河沙 2024-05-01 发布于江西

七绝: 为曹雪芹写墓志铭

作者: 何毓松


前番仙界浇仙草,  今生人间泪涟涟。

一曲红楼情缘尽,  再求女娲补苍天。

     诗贵在其眼,这首小诗的诗眼是第四句中的补天。什么是补天? 从女娲、贾宝玉和知识分子这三个不同层次出发,以下来为这个概念作出一个理性的说明。

(一)女娲补天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红楼梦》的开篇伊始,就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故事中“补天”的寓意,是补充与构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上层人组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都是些什么人物呢?

    《红楼梦》的第二回中,作者通过贾雨村的一番言论,将古代中国的上层人物一分为二,成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人大仁者,这类人修治天下、应运而生,这类人清明灵秀、含天地之正气;第二类人是大恶者,这类人挠乱天下、应劫而生,这类人残忍乖僻、藏天地之邪气。

     女娲补天的故事中,那三万六千五百块不是大仁就是大恶,单剩的那一块未用的是什么性质呢? 《红楼梦》的第二回中,贾雨村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以下的回答: “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既有多读书识事的经历,还有致知格物(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之功力,再加上喜欢悟道参玄,贾宝玉的“情痴情种”就是一个表象,骨子里则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生不逢时、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

    由于女娲重用大仁与大恶,其结果是让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成为一部这两种人争斗不休的历史。这种争斗的结果,用《红楼梦》中冷子兴的话来说是“成则王侯败则贼”,用一句唐诗来说则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面对着这种没有情感、不论是非的无聊争斗,曹雪芹是既无心介入之、又无力回避之。于是他参照女娲补天的方式,也为贾宝玉设计出一个以情补天的方案。这个方案演绎了权力与感情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官场失落、情场得意的无奈,成就了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


(二)宝玉补天

     女娲补天的目标,在于为中国文明构建上层建筑;宝玉补天的目标,在于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出路。二种补天之间盘根错节,其关系堪称是剪不断、理还乱。为了理顺关系,以下为这两个不同的方案作出一个对比:

    女娲补天的心态是“正邪两赋”,也就是对大仁者与大恶者的一视同仁;与之相对应,宝玉补天的心态是“黛钗合一”,是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构建起不偏不倚的微妙平衡。

    女娲补天的第一步,是选择古代社会的上层人物,是用这些上层人物来组建封建社会的官场体系;与之相对应,宝玉补天的第一步,是利用“前番仙界浇仙草”的一些因缘,来构建专属于自己的情感小天地。

    女娲补天的队伍浩浩荡荡,队伍中全部是古代中国的社会精英;与之相对应,宝玉的队伍寥落晨星,仅林黛玉、薛宝钗,再加上一些“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次要人物而已。

    女娲补天中弃物是贾宝玉,以及许许多多副“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的知识分子;与之相对应,宝玉补天的弃物则是妙玉。作为主流社会的异类,贾宝玉不能为官场所用;与之相对应,以妙玉为代表的佛门能救宝玉于水火吗?

    女娲补天的结果,是大仁者与大恶者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是“成则王侯败则贼”方式的无尽轮回;与之相对应,宝玉补天的结果,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国学补天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以上这支歌,是作者在《红楼梦》的最后一回中,为“宝玉补天”这个悲剧设计的谢幕辞。知识分子的希望在哪里? 以这种方式谢幕的结果之一,是在当时留下这样一个当时无人能解答的问题。

    一百年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几千年来中国一潭死水般平静的天空,终于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捅了一个大洞,也让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自然科学无节制地发展的时代。

    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指出,自然科学无节制地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结果是《寂静的春天》。其实,这种无节制的更为严重的后果,给人类文明带来是灾难性的自我毀灭。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看到智通寺门有一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的对联。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继续放任自然科学,人类文明还有回头的哪一天吗?

    当年共工撞开的大洞是女娲补之,现在由自然科学撞开的大洞谁能补之? 本书以为,这个历史任务只能由信仰“天人合一” 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完成。

    这首小诗的意思,是贾宝玉若是有幸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那他就不必自叹不是补天之材,更不必混迹于情天恨海,而是“一曲红楼情缘尽,再求女娲补苍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