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眼八千年——走进顺山集文化

 东海之子 2024-05-0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以下视频来源于
宿迁市博物馆

顺山集文化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因泗洪顺山集遗址而得名。绝对年代距今8500年至8000年,为江苏境内已知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目前发现的顺山集文化遗址多沿古濉河水系分布,位于两岸近水源的山前坡地、岗地或高出周边的台地之上,已发现属于顺山集文化或文化面貌接近的遗址近10处,主要有江苏泗洪顺山集、韩井、雪南、安徽泗县于庄、淮北石山子、渠沟、宿州小山口及古台寺等遗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NO.1

内容简介

图片



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型环壕聚落遗址。顺山集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遗迹可见房址、灰坑、灶址和兽坑。陶器器类包括釜、罐、钵、盆、支脚等,玉石器包括玉管、绿松石饰、石锛、石磨球、小石球等。第二期遗存,遗迹可见环壕、房址、灰坑、墓地和烧土堆积。陶器器类包括釜、罐、壶、钵、盆、匜、碗、豆、鼓、灶、支脚、纺轮、纺锤、陶塑等,玉石器包括绿松石饰、石磨盘、石磨球、石研钵、石锛、石斧、石锤、石棒、小石球等。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和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根据其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和一定的分布范围,可以将第一、二期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绝对年代距今8500年至8000年。

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绝对年代距今7800年前后,具有显著的来自于钱塘江流域的跨湖桥文化因素,是本地传统与外来因素的融合。

展厅实图

顺山集文化特展


顺山集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遗迹可见房址、灰坑、灶址和兽坑。陶器器类包括釜、罐、钵、盆、支脚等,玉石器包括玉管、绿松石饰、石锛、石磨球、小石球等。第二期遗存,遗迹可见环壕、房址、灰坑、墓地和烧土堆积。陶器器类包括釜、罐、壶、钵、盆、匜、碗、豆、鼓、灶、支脚、纺轮、纺锤、陶塑等,玉石器包括绿松石饰、石磨盘、石磨球、石研钵、石锛、石斧、石锤、石棒、小石球等。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和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根据其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和一定的分布范围,可以将第一、二期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绝对年代距今8500年至8000年。

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绝对年代距今7800年前后,具有显著的来自于钱塘江流域的跨湖桥文化因素,是本地传统与外来因素的融合。

图片

釜灶组合

顺山集遗址出土

宿迁市博物馆藏





图片

九孔双流壶

顺山集遗址出土

泗洪县博物馆藏





图片

绿松石

顺山集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

猴面陶塑

顺山集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

碳化稻

顺山集遗址出土

宿迁市博物馆藏





图片

陶网坠

顺山集遗址出土

宿迁市博物馆藏






图片

陶鼓

顺山集遗址出土

泗洪县博物馆藏





图片

减地浅浮雕猪形鹿角器

顺山集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

陶壶

顺山集遗址出土

泗洪县博物馆藏




图片

陶胎高柄杯

赵庄遗址出土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NO.2

第一单元
环壕聚落  定居生活

图片



※顺山集遗址环壕平面布局

距今8500年前,一群远古先民来到顺山集,择此地定居,经过近200年的繁衍生息,顺山集部落规模逐渐壮大,社会经济步入繁荣,距今8300年前后在部落首领的统一号令之下,经过事先的精心规划,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开挖出了一条周长近千米的大型环状壕沟。顺山集环壕为淮河中下游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具有开创之功,意义非同凡响。环壕同时兼具防御野兽侵袭、防洪排涝及界沟之作用,先民居住生活在环壕内侧,死者则被埋葬在环壕外侧的公共墓地。环壕以及分布于环壕内侧的房址、灰坑、灰沟及大面积红烧堆积是顺山集环壕聚落的主要构成要素。



定居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环壕外侧墓地全景

共发现5座较为完整的顺山集文化房址,房址均位于环壕内侧,呈集中分布。房址有地面式与浅地穴式两类,地面以上部分不复存在,仅存一圈圆形柱洞和室内红烧土堆积,个别房址内有灶坑。房址面积7.5至20余平方米不等,二期房址面积较一期明显增大。

在房址的柱洞中,可以看见木材腐朽后残留的柱芯痕迹,表明顺山集人已学会使用木材建造木构房屋,遗址中出土数量较多的石器——石斧、石锛则是用来砍伐加工木材时使用的石制工具。

第二单元
炊烟袅袅  渔猎采集

图片


图片

※陶釜灶组合

大量的陶釜、陶支脚、陶灶及用火痕迹、炭屑表明,顺山集人早已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熟练掌握取火、烹煮技能,吃上香喷喷、热乎乎的食物,过上了有烟火气的生活。

顺山集人用圜(圆)底陶釜作为炊器,与陶灶、陶支脚组合使用。顺山集所出土的陶灶为国内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可移动式陶灶,釜灶搭配使用,可在室内、外不同场所烹煮食物,设计理念先进,造型新颖,是顺山集人创造性发明。



渔猎采集
图片
图片
※陶纺锤
图片

八千年前的顺山集先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定居生活。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们,开始创作出各种艺术品,如减低浅浮雕的猪形鹿角器及陶塑人、猪、狗、熊、猴、鸟等。的这些艺术品,以人和动物为主要题材,线条简单,但形象生动,是顺山集先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思的充分表现,是他们对原始艺术的追求与探索,散发着神秘的色彩。

8000年前的顺山集人除了狩猎陆生的麋鹿、梅花鹿、野猪等个体较大的动物外,水中的各类鱼,以及河蚌等软体动物,同样是顺山集人的重要肉食来源。

网坠的出土表明,顺山集人已经学会了编织捕鱼工具——鱼网,用网捕鱼,这大大提高了捕鱼效率。编织鱼网需要用纺轮将植物纤维纺成细线,遗址中大量出现的陶纺锤,则可能是用来织网的工具。

第三单元
艺术趣味  精神追求

图片



※减地浅浮雕猪形鹿角器线图

八千年前的顺山集先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定居生活。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们,开始创作出各种艺术品,如减低浅浮雕的猪形鹿角器及陶塑人、猪、狗、熊、猴、鸟等。的这些艺术品,以人和动物为主要题材,线条简单,但形象生动,是顺山集先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思的充分表现,是他们对原始艺术的追求与探索,散发着神秘的色彩。



精神追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猴面陶塑

顺山集遗址共出土陶鼓2件,其中修复完整1件为亚腰形,1件残破陶鼓为直筒形,这是淮河流域所见年代最早的陶鼓实物,十分珍贵。史前时期的陶鼓作为打击乐器,常被用于部落祭祀、庆典舞乐及征战狩猎中。

第四单元
传承发展  续写新篇

图片



※陶壶

以顺山集文化所达到的文化发展高度,目前所见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可能无法涵盖顺山集文化的全过程。作为淮河中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顺山集文化,其源头尚不明确,有待今后更系统全面开展考古工作。

顺山集文化之后为顺山集第三期遗存,第三期遗存在聚落布局、丧葬习俗及陶器组合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出强烈的来自于钱塘江流域跨湖桥文化相关因素。三期遗存常见的侈口折沿釜、垂腹釜、翻折沿盆、大圈足盘、高领双耳壶,以及釜身饰绳纹等均见于跨湖桥文化之中。制陶工艺上,三期遗存常见用植物末作为羼和料的现象同样普遍见于跨湖桥文化,这与顺山集文夹砂陶占绝对主体的情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续写新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顺山集三期遗存墓葬

图片

※顺山集三期遗存与跨湖桥文化陶器比较

通过文化因素比较研究表明,顺山集第三期遗存系在保留部分本地顺山集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跨湖桥文化因素而形成。这种空前强度的影响, 可能并非一般文化交流的结果, 而是伴随着人群的直接迁入。

顺山集三期遗存之后,分布于淮河中游的双墩文化及分布于淮河下游的青莲岗文化,均与顺山集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一脉相承,顺山集文化由此塑造了中国东部地区史前文化格。



FOLLOW US
关注我们
宿迁市博物馆

编辑:郭   瑶
审稿:孙小敏
审核:刘宝石
转自:宿迁市博物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