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blackhappy 2024-05-03

初中时,笔者读到《三国演义》,其开篇言天下之势,让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不旬日便看完了全书。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高中时,笔者初次翻到荀子的《天论》一文,即大惊然。

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上面这段话讲了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学会利用规律,实现目标。

天下变化,是存在规律的,精妙的战术,可以实现局部的胜利,而伟大的战略,可以指导我们利用规律,从而创业功成、四海太平。

最近,在看《贞观政要》时,读到李世民问身边臣子,创业和守成哪个难,魏征认为守成难,房玄龄认为创业难。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中国古代12篇封神的政论文》讲的是守成,今天则要说的是创业。

下面,就与笔者一道,感受中国古代开创基业、转乱为治,闪耀着思想光辉的伟大战略对策。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图为毛主席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写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内容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图源:百度百科

01

秦国东进《商君策》

秦统一六国,完成于秦王嬴政在位阶段。

但是,秦始皇能够成功,乃是秦国多代君臣长期奋斗的结果,他不过是为这一伟大事业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历史终结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是秦孝公时期的人物。

在秦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让秦国成为富裕强大,史称“商鞅变法”。

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商鞅画像 图源:百度百科

秦国致力于天下一统第一阶段的战略预案,是商鞅提出的《商君策》。

它的核心是从地缘战略的高度指出了魏国为秦国的“腹心之疾”,提出秦国要挥师东进,争夺天下,就必须先行扫除魏国这一障碍,“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对于秦国来说,除了以魏为主要对象,从其手中夺得中央核心地带之外,别无其他的选择。

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则“秦据河山之固”,便可“东乡以制诸侯”,在统一兼并事业中占据十分有利的战略态势。

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至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条件,商鞅也作出了周密的论证。

第一,继续实行富国强兵的国策,造就实现“东乡以制诸侯”这一既定军事战略目标的坚强实力和后盾。

第二,以外交配合军事斗争,谋求“诸侯畔之(魏)”的局面出现,借力打人,坐收渔利。

第三,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战略地理条件,尽快占据山河之险,“据河山之固”,为东出中原角逐天下创造必要的机会。

历史恰恰为秦国提供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契机。

一是当时魏国的西进势头在受到秦国的顽强抵制后暂缓下来,并因秦的反击和东、南两个战略方向的威胁上升而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减轻了对秦国的压力。

二是东方的战略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魏国的霸权受到齐国的有力挑战,魏、齐两强利益的碰撞使得双方战争已不可避免。

三是魏国与传统盟友韩、赵二国的控制与反控制正在愈演愈烈,三晋一体的局面已濒于崩溃。

凡此种种,都为秦国的东进提供了良机。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这个战略方案,坚决抓住魏国“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即马陵之战后魏国独霸中原战略格局被打破的大好时机,开始了秦国大举东进的军事行动。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马陵之战形势图。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图源:百度百科

之后秦国完全控制了西河(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南段)天险,从而能据崤、函之利,大河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河西之战后战国形势图。河西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收复河西。 图源:bilibili@史图馆

02

远交近攻《客卿对》

如果说,《商君策》是秦统一六国起步阶段切实可行的战略指导方案,那么范雎(?-前255年)向秦昭王进献的《客卿对》,则可以视为在秦统一六国关键阶段,用以指导崛起大业实践的战略预案。

范雎入秦时,战国的群雄争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年。

秦国的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关东六国或早已辉煌不再,或日暮途穷。

自商鞅变法夺取西河形胜之地后,秦国一直根据天下形势和各国关系的变化,以外交配合军事,交替实施东进和南下的军事行动,并夺取了巴、蜀,另辟战略前进孔道,一枝独秀,雄视天下。

秦国要实现其统一天下的既定目标,主要有两个战略方向:

一是东进,出崤、函进攻三晋,直取中原,控制战略要地,切断诸侯间的联系,进而兼并六国。

二是南下攻楚,解除侧后隐患,尔后迂回中原,统一天下。

为此,秦国在攻伐韩、魏、赵进展不大的情况下,调整战略方向,派司马错大举攻楚,得手之后,又派遣白起率军攻下楚都郢城,迫使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至此,秦国的势力延伸到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统一的态势更为有利。

秦昭王时期的这些成果是在其舅父魏冉的主持下取得的。

魏冉曾主持朝政达二十五年之久,但他并无一统天下的长远目标,仅将对外用兵作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手段。

由此可见,一方面,秦统一天下的时机正趋于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权相个人意志的干扰,而不能使有利的战略条件在崛起大业实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矛盾使秦统一天下的征程此时已处于得失成败的十字路口。

而范雎在《客卿对》中所构筑的统一方略,则解决了这个复杂的矛盾。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范雎塑像 图源:百度百科

《客卿对》是一个系统严密的王朝崛起大业中期战略预案,它的核心内容是远交而近攻

在该方案中,范雎向秦昭王指出,秦国据地利之便,国富兵强,已拥有了统一天下的战略优势。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秦国“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其根本原因在于“群臣莫当其位”,“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即执掌实权的穰侯魏冉所制定的攻伐政策已经不合时宜,而秦昭王本人也没有制定出合适的战略预案。

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范雎把自己的战略构想向秦昭王和盘托出,指明秦统一天下的唯一正确道路,乃是“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与秦相邻的韩、赵、魏三国地处天下中枢,所以兼并韩、魏是日后统一天下的关键,其他问题可随之迎刃而解。

首先要利用外交与军事威慑,迫使地处中央地带的韩、魏与秦结好。

控制这两国后,再威逼楚、赵使其屈服。

进而威慑距离最远的齐国,齐国依附之后,就可放手兼并韩、魏两国。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韩、魏两国相较,则应先取韩国。

在此基础上,再次第攻取其他各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客卿范雎复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昭王曰:“吾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柰何?”对曰:“韩安得无听乎?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安得不听乎?若韩听,而霸事因可虑矣。”王曰:“善。”且欲发使于韩。

秦昭王对范雎这一战略预案至为推崇,彻底修正了魏冉等人的战略方案,并拜范雎为客卿,主持军事谋划和兼并事宜,“卒听范雎谋”。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秦灭六国形势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至于秦王嬴政(前259年—前210年)提出的“灭诸侯,成帝业”战略预案,则是秦统一六国历史进程进入最后阶段时的收官之作,是一切就绪后为统一大业画上的一个圆满句号。

由此可见,秦崛起大业最后阶段的顺利推进,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战略预案的指导。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秦时期历史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03

还定三秦《汉中对》

秦有二世(前221年-前207年)而天下乱,汉得天下,离不开韩信的《汉中对》。

韩信(?-前196年)是一位让人非常唏嘘的人物。

他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贫困,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先投靠项梁、项羽,后投靠刘邦,均不被重用。

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推荐给刘邦。

正是在这个时候,韩信向刘邦献“汉中对”,平定三秦。

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并于统一天下后被封楚王。

因失去刘邦信任,被抓后,他的那句“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让多少人感到凄凉。

他最后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被诛三族。

我读《淮阴侯传》至此,常常掩卷叹息。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韩信画像 图源:百度百科

正确判断战争形势,是正确制定战略方针的前提。

《汉中对》之所以脍炙人口,首先是韩信对整个形势以及发展趋势的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

韩信既看到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肯定项羽在诸多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如骁勇善战、地盘广大、宽厚待下等等。

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同时,也从项羽貌似强大的表象中发现其致命的弱点 。

第一,刚愎自用,不能识拔和放手任用人才 。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第二,爱惜爵禄,不知道如何笼络人心,因而无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 。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第三,排斥异己,任人唯亲,“以亲爱王”,结果导致诸侯忿懑不平 。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第四,缺乏战略远见,自动放弃关中形胜之地,“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其五,不讲信用,加之诛杀无度,残暴酷虐,“所过无不残灭”,失去了民心。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所以,项羽只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他表面上虽然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由强转弱,因而要想击灭他是颇有希望的。

在“知彼”的同时,韩信也能“知己”,指出刘邦势力虽然暂时弱小,但却拥有雄厚的政治资本,入关后“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归附,而未能如约“王关中”反被项羽赶到汉中一事,又使得刘邦获得了广泛的同情。这就为最终战胜项羽提供了可靠保证。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通过这样的比较,韩信预见刘邦由弱转强,统一天下的乐观前景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楚汉战争形势图 图源:百度百科

韩信的分析,合乎当时的军事战略形势,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事态的发展果然未出韩信所料,项羽东归不久,田荣于山东起兵反楚,项羽后院起火,陷入了战略上的极大被动。

而刘邦则遵循韩信在《汉中对》中所提出的既定战略,乘机部署军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迅速平定了三秦,夺取关中形胜之地,取得了战略前进基地,并为最终消灭项羽集团,完成王朝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西汉时期历史地图全图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网

04

三分有一《隆中对》

汉有天下四百余年(前202年-220年),从黄巾起义开始(184年),天下大乱,刘备在乱世中苦苦挣扎。

《隆中对》则为刘备勾画了求生存、谋发展、取天下、致统一的完整系统的战略方案。

最终蜀汉虽然没有实现一统华夏,但《隆中对》仍然是文人战略家战略谋划的典范、千秋独步的战略名对。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诸葛亮画像 图源:《历代君臣图鉴.3册.136像.清代拓本》

这个统一战略预案的高明,在于它具有全局观念,同时又充满长远眼光、前瞻意识。

它高屋建瓴,统筹全局,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纡筹策”。

诸葛亮(181年—234年)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出在各种集团的消长纷争中,曹操是刘备的主要敌人。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所以,刘备的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即利用各种矛盾,夺取天下要冲荆州和天府之国益州,以此为角逐天下的根本,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所反映的大局观念与战略前瞻意识,并不是诸葛亮本人闭门造车的突发奇想。

它的可行性,建立在诸葛亮所提出的一系列实现战略目标及相应方法手段系统完善的基础之上。

第一,利用“天下思汉”的心理,凭藉刘备身为“帝室之胄”的优越背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第二,推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的方针,做好“外交”工作,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创造出有利于自己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和良机。

第三,“内修政理”,整顿吏治,清明政治,发展经济,积蓄实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三国时期历史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更为重要的是,《隆中对》的根本宗旨在于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体现了战略决策上的前瞻意识。

所以,诸葛亮进一步提出了刘备集团的长远战略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构成钳形进攻态势,兵锋北上,收复中原,兴复汉室。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无法浏览该视频号动态

寤悦随拍

《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片段 视频来源:寤悦随拍视频号

05

三分归一《平吴疏》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后所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经过数十年的战和更替,统一全国的形势已渐趋成熟。

公元263年,魏国(220年—266年)在司马氏的操纵下,发兵一举攻灭了偏安于西南一隅的刘氏蜀汉政权。

三年后,司马炎通过“禅让”方式,灭魏自立,建立西晋。

这样,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已演进为晋、吴两大政权南北并峙的战略格局。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伊始,在稳定国内政局、解决北方鲜卑武力犯边的同时,也将灭亡东吴、统一全国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朝廷内部在何时和如何进行统一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重臣贾充、荀勖等人对晋武帝出兵伐吴的战略意图持明确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东吴水军强盛,且据有长江天险,如果出师攻伐,胜负实难预料,与其冒险用兵,不如稳妥守成,所以主张按兵不动,以静观形势变化。

这些意见使得晋武帝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一时难以做出最后的决断。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贯倡言伐吴的大臣羊祜(221年-278年)于咸宁二年(276年)向晋武帝进《平吴疏》,论证了晋朝起兵攻灭东吴,统一全国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可能性,并具体策划了晋军战略进攻的基本步骤,以完成统一全国的功业。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羊祜画像 图源:百度百科

《平吴疏》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对晋、吴双方经济、政治、军事等条件进行全面考察,“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从而系统深入地论证晋统一全国的必然归宿。

第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羊祜深受中华文化中“大一统”理念的熏陶,因此将起兵灭吴,结束南北分裂混成一统,认定为合于天意人心的正义之举。

他强调指出,用兵打仗的根本宗旨在于“宁静宇宙,戢兵和众”。

阐发了“以战止战,虽战可也”,也就是消灭割据、统一天下的合理性。

以此劝说晋武帝排除一切干扰,毫不犹豫地将统一大业推向前进。

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

第二,羊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进而断定晋军灭吴的时机业已成熟,夺取统一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大的把握,可以做到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平吴疏》指出,当时的东吴,事实上军事实力已明显处于下风,“弓弩戟楯不如中国”。

其内部更是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上下离心,众叛亲离:“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可以说已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形势之中。

相反,晋朝则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完全处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主动地位,“以镒称铢”,以石击卵,统一大业定能凯歌高奏:“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西晋大举出击,吴国必定难以组织有效抵抗,其情形必然是望风披靡,土崩瓦解,“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

所以只要把握战机,果断征伐,则“军不逾时,克可必矣”。

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东吴政权之所以敢负隅顽抗,就在于其依恃拥有长江天险和水师相对较强,所谓“水战是其所便”,这也正是西晋内部相当一部分人,包括贾充、荀勖等心腹重臣,对伐吴之举持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

然而羊祜却能具体分析,认为这并不构成灭吴的绝对障碍。

他说,险阻的作用也只是在双方实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才可发挥,“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

而一旦进攻一方拥有了绝对优势,那么险阻也就不成其为不可克服的障碍了,“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这一点业已为魏灭蜀汉的历史实践所证明。

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诚力不足相抗。

至于吴军善于水战,确实值得重视,但只要战略上处理得当,也可以使其难以发挥作用。

晋军可以突然袭击渡过长江,只要“一入其境”,吴军就无法依托长江进行抵抗,只能退保城池,进行消极防御。

如此,则吴军“去长就短”,水战的优势遂将荡然无存,在战略指导与战役指挥上均陷入极大的被动。

第三,羊祜在《平吴疏》中也拟定了具体的作战部署,阐述了正确的用兵方略,为晋武帝发动平吴统一南北战争提供了一份可供操作的军事进攻方案。

为了确保灭吴之役达于预期效果,羊祜根据晋吴战略态势,提出要多路进兵,水陆俱下,即从长江上、中、下游同时发起进攻。

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于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

羊祜满怀信心地指出,这样一来,吴军势必首尾不能相顾,因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彻底失败的命运注定不可避免。如此,必将结束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

综上所述,羊祜的《平吴疏》的确是一份高明的战略谋划。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晋灭吴形势图 图源:百度百科

这份战略规划,为晋武帝日后消灭东吴,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在《平吴疏》的指导下,晋国南下,四海为一。

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无怪乎在平吴的庆功宴上,晋武帝司马炎要“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四百年后,孟浩然对其碑叹息道:“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西晋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06

南北一统《取陈策》

从汉末天下大乱、三国纷争(220年—280年),到西晋(266年-317年)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再到东晋(317年-420年)衣冠南渡,继而南北割据(420年-589年),华夏战乱已近四百年,统一天下的重任,落到了隋朝(581年-618年)君臣身上。

高颎(541年-607年)是隋文帝杨坚最重要的辅弼大臣,隋朝初年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对留用的隋代官员一致盛赞高颎做宰相的政绩大为惊异,兴趣盎然,所以,特地令人找来高颎的传记认真阅读,说“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

高颎的贡献,不但表现为他向杨坚推荐了苏威、贺若弼、杨素、韩擒虎等一代名臣良将,为统一战争的进行提供了人才资源,并在统一战争中担任了晋王杨广的元帅府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指挥若定,功勋卓著。

更表现在他以睿智的战略眼光,进献了著名的“取陈之策”,为杨坚制定灭陈战略方针和实现统一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高颎画像 图源:搜狗百科

综观高颎所献之谋策,可发现其要点有三。

第一,积极破坏陈朝方面正常的生产秩序,从经济上拖垮敌人,为隋朝的战略进攻创造有利的态势。

这方面具体的做法是,在江南收获季节,调集一部分兵力,虚张声势,摆出进攻的架势,“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迫使陈国方面屯兵守御,因而耽误其开展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以收到“废其农时”之效果。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

第二,采用派遣间谍进入敌境之法,最大限度地破坏陈朝后方的战略物资储备。

具体做法是,“密遣行人”潜入陈国境内,“因风纵火”,焚毁陈朝的战略物资,而且一不做,二不休,只要陈朝方面重建就绪,就毫不犹豫地再次烧毁,即“待彼修立,复更烧之”,彻底破坏其财力物力,剥夺对手赖以抗拒统一的物质资源,扰乱并打击其军心士气。

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第三,采用佯动误敌,麻痹陈军,尽可能地削弱和瓦解陈朝的长江防御能力,为隋军日后发起突然袭击提供必要的条件。

此即“多方以误之”,先以部分兵力佯动,诱使对手陈军集结,待陈军出动后便解甲收兵,如此反复多次,陈军便会习以为常,丧失警惕,“后更集兵,彼必不信”。

这样当隋军真正大举南下时,陈军必然是措手不及,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一溃千里,从而收到战略突袭一举成功的奇效,此即所谓“犹豫之际,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高颎详细周密的计划,深受隋文帝杨坚的重视,公元589年初,远征开始。隋军的行动一切均按照高颎的设想以及长期准备过程中精心制定的计划进行。

由此可见,高颎的《取陈策》,是从事经济打击与实施战略突袭有机相结合的战略构想。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隋灭陈之战形势图 图源:百度百科

它从实际的敌情出发,致力于消耗陈朝的军力与国力,使之“财力俱尽”,然后再乘其势衰不备之隙予以突袭,高颎最终达到统一南北的战略目标。

事实证明,这是最高明的战略方案,杨坚采纳后,果真收到使“陈人益弊”的实际效果,为此后隋军南下灭陈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上行其策,由是陈人益敝。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颎。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隋朝历史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隋朝二世而亡,天下豪杰并起。李世民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帮助其父李渊一统天下,是为唐朝(618年-907年)。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唐朝历史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07

扫除割据《雪夜对》

唐朝近三百年(618年-907年),至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后国力渐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天下频频易主,宋定天下,离不开赵普的《雪夜对》。

公元960年,作为后周禁军最高将领的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后“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自己称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此时的宋朝,占有的地盘也仅仅是原后周的地盘,也就是中原的一块,其他的势力还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当时,在宋朝的北边,有强大的契丹辽国及辽国罩着的北汉政权(都城在今山西太原);南边和西边,也分布着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此外,还有周行逢割据着今湖南,高保融割据着荆南。

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汉依靠着契丹的支持,同宋朝为敌,南唐、吴越虽然与宋朝交好,但也保持着独立的武装;后汉和后蜀对宋朝也是采取着敌对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虽然做了大宋的皇帝,但为了一统天下,每日也是忧心忡忡。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宋朝成立初期中国形势图 图源:bilibili@史图馆

有一天晚上,雪花纷飞,万籁俱寂,赵匡胤无心睡眠,他冒着大雪夜访赵普(922年-992年)。

赵普,就是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赵普画像 图源:《历代君臣图鉴.3册.136像.清代拓本》

赵普看到赵匡胤雪夜来访,甚是惊奇,便询问皇帝为什么会冒雪前来?

赵匡胤叹着气说:“我睡不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故来见卿。”

赵普一听明白了,皇帝还是惦记着如何统一天下呢,赵普便问赵匡胤有什么打算?

赵匡胤就和赵普商量收复太原之事。

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

赵匡胤听后大喜,说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这个寒夜里形成的思想,也就是后人所归纳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也成为赵匡胤及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后来军事行动的总体思想。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北宋统一战争形势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不过上述对话,并未述及统一方略的具体步骤,但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所载宋太祖对赵光义说的一段话,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文摘录如下。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指后蜀),次及荆(指荆南高保勖、湖南周行逢)、广(指南汉)、江南(指南唐),则国用富饶矣。今之勍敌,正在契丹,自开运以后,益轻中国(中原王朝)。河东(指北汉)正扼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莫若且存继元,为我屏翰,俟我完实,取之未晩。

宋太祖所预想的用兵取诸国之次序,先取后蜀,然后顺江而下,依次收降荆湖、南汉、南唐,再整军北伐。

之后,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基本是按照赵普此战略方针进行的,并完美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北宋、辽时期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08

徐图霸业《徽州对》

两宋(960年-1279年)有天下三百余年,终为元所灭,元朝(1271年-1368年)开中华疆域之最。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元朝历史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元之国祚不久,便遇农民起义。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

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

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朱升石像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1299年—1370年)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

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明朝历史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09

保有新疆《全局疏》

明有天下近三百年(1368年-1644年),清得神器,然而到晚清时候,中国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清朝时期(1644年-1911年),中国疆域较明朝有所扩大。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清朝历史地图全图 图源:历史地图网

但是到19世纪后半叶,边疆地区先后发生危机,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俄国占领伊犁,同时,日本侵略中国台湾,西北、东南海防同时告急。

在清政府内部引起了一场关于海防塞防的争论。

李鸿章借口东南海防危机,主张放弃新疆。

对此,左宗棠(1812年-1885年)坚决加以反对,认为如果自撤藩篱,甘肃和蒙古西部也将受到威胁,主张用武力收复新疆。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俄国人镜头下的陕甘总督左宗棠 图源:百度百科

187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失地。

针对作战地区同内陆相隔数千里,“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又难于筹粮”的情况,他提出了“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方针,兵分三路进军新疆,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在阿古柏入侵新疆时,沙俄乘机占领新疆伊犁地区,不想归还。

左宗棠抨击清廷特使崇厚在同俄国交涉时丧权辱国,决心以武力为外交的后盾,抬着棺材由肃州出发,进驻哈密,做收复伊犁地区的军事部署。

由此可以看出左宗棠对“兵不可停”这一政策的坚定不移。

今天坐落在新疆哈密的左公祠遗址就是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左公文化苑 图源:哈密发布微信公众号

《全局疏》全称为《统筹关外全局疏》,是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十六日,左宗棠率兵讨伐受俄、英支持的新疆回族首领,已经收回乌鲁木齐、吐鲁番后,回答朝廷的询问,说明他对当时军务和战后新疆建置的全盘考虑的一份奏折。

在奏疏中,左宗棠首先点明新疆的局势。

新疆军情进展顺利,吐鲁番等处收复后,南八城门户洞开,理当乘胜平定回疆,歼除叛逆之贼,以取得彻底胜利。

关外军情顺利,吐鲁番等处收复后,南八城门户洞开,自当乘胜底定回疆,歼除丑类,以竟全功。

但是,在新疆以及境外,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比如,吐鲁番固然是南路的要隘,此外各城和阿克苏等地,可能存在可供敌人据守的地势。

再比如,回民首领报告说帕夏缚送白彦虎、缴回南八城,可信度需要斟酌。

还有,喀什噶尔的叛乱首领依附于外国强权,尤其容易横生枝节。

以及,伊犁变乱多年,以前未来得及处理,这次如能通盘筹划,一气呵成,收复伊犁,对于大局才有帮助。

惟计贵出于万全,事必要诸可久,吐鲁番固为南路要隘,此外各城如阿克苏等处,尚有可据之形势否?回酋报知怕夏缚送白彦虎、缴回南八城之说,是否可恃?伊犁变乱多年,前此未遑兼顾,此次如能通盘筹画,一气呵成,于大局方为有裨。

其次,自古以来,中国边疆的危机,总是西北比东南严重。

这主要是因为东南以大海为疆界,形格势禁,比较容易防御。而西北则广漠无垠,只能依靠兵力的强弱决定疆界的划分。

兵力太少固然会使敌人产生侵略的野心,而兵力太多又会耗费国家太多的财力。

况且就西北的地势而言,如果防守,则没有天险可以限制敌人兵马的驰骋;如果进攻,又没有舟船可以节省后勤运输的麻烦,不像东南那样有险阻可依靠,比较容易行事。

从周秦一直到现在,只有汉唐两代的西北边防处理得比较妥当。

但其衰落以后,边防要地都被放弃,结果导致其国势更加不振。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漠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启戎心,兵多又耗国用。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非若东南之险阻可凭,集事较易也。周、秦至今,惟汉、唐为得中策;及其衰也,举边要而捐之,国势遂益以不振。往代陈迹,可覆按矣。

然后,说到新疆对于京师之重要。

清朝建都燕京,蒙古各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来北方没有边患,不仅前代所指的九边之地现全部成了腹地,即便是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也都分别屯兵守卫,军情遥通,以此保障京城安然无恙。

这都是康熙帝削平准噶尔部并平定回部叛乱、开辟新疆、设立军府所给当时留下的好处。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不特前代所谓九边皆成腹地,即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亦皆分屯列戍,斥堠遥通,而后畿甸晏然。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

所以重视新疆是为了确保蒙古;确保蒙古,是为了护卫京师。

如果新疆不稳固,那么蒙古各部也不会安定。

叛匪依靠陕西、甘肃、山西各周边地带,不断侵袭内陆,令人防不胜防。

即使直隶北部有崇山峻岭阻隔,也会使朝廷陷于无法安眠的困境中。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况且当时的形势与以往有很大差别,俄国人开拓的疆域越来越大,由西至东万余里都与中国北部边境相接壤,仅仅中段有蒙古各部作为阻碍。

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括境日广,由西而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预为绸缪者也。

接下来,说到了军粮问题。

边军仍然按旧有的制度,军饷也不用额外增加,而疆域还能日趋巩固,可以作为长久之计。

高宗平定新疆,拓地周二万里,一时帷幄诸臣,不能无耗中事西之疑,圣意坚定不摇者,推旧戍之瘠土,置新定之腴区,边军仍旧,饷不外加,疆宇益增巩固,可为长久计耳。

秋收之际,后勤供应充足,田野里到处都是余粮,清军如果一鼓作气,继续向西进军,一路宣布朝廷威德,剿抚兼施,那么把原有的疆域收回到中国的版图中将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新秋采运足供,余粮栖亩,鼓行而西,宣布朝廷威德,且剿且抚,无难挈旧有之疆宇,还隶职方。

至于新疆全境,一向被认为是水草丰饶、牲畜繁盛的地方,北路除伊犁外,奇台、古城、济木萨到乌鲁木齐、昌吉、绥来等处,自回民叛乱以来,由于汉回两族百姓死丧流亡的很多,土地都荒芜了。

至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牣者,北路除伊犁外,奇台古城、济木萨至乌鲁木齐、昌吉、绥来等处,回乱以来,汉回死丧流亡,地皆荒芜。

当时只有奇台、古城、济木萨等地的商民、流散的士兵、土著百姓聚集垦荒,收获很丰饶。

近惟奇台古城、济木萨商民、散勇、土著民人聚集开垦,收获甚饶,官军高价收取,足省运脚;余如经理得宜,地方始有复元之望。

官军高价收购他们的粮食,足以节省运输费用。

其余的地方如果经营得当,也会有复兴的希望。

若全境收复,经画得人,军食可就地采运,饷需可就近取资,不至如前此之拮据忧烦,张皇靡措也。

再然后,说道了国际形势对于收复新疆的影响。

俄国刚刚在争夺土耳其的争端中与英国对峙,中国收复旧有疆域,师出有名,其不会刁难。即使节外生枝,中国也不理亏。

英人为安集延说者,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设有意外争辩,在我仗义执言,亦决无所挠屈。

最后,希望在新疆建省。

至于节省费用和劳动,为新疆筹划长治久安的策略,以解决朝廷西部边防忧患的办法,就在于在新疆设行省、改郡县。

因为只有有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将新疆纳入到国家的管理体系中,这里才能更加稳定。

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

在进军新疆期间,左宗棠还命令将士沿途夹道植柳,正是他在奏折中经营与征讨并重的思想的生动表现。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左宗棠收复新疆示意图

今天,如果你来到新疆,在一望无际的旷野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眼前绵延数千里的柳树,有如一道绿色带子,一直向前延伸。

这些柳树,当地人称为“左公柳”。

中国古代统一天下的顶级谋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