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状疱疹”发病原因是什么?如何精准治疗?

 mxb08 2024-05-03 发布于黑龙江

导读: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与肝、脾二脏有关,或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胆火盛;或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困脾,外阻肌肤而发。


01

陆德铭诊治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多因肝胆火盛、脾经湿热蕴阻肌肤,并感毒邪而成。其疼痛多因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邪毒已去,瘀血留滞,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所致。
故气血凝滞,脉络阻塞不通为带状疱疹疼痛主要原因。活血通络是其治疗大法,使经络疏通,气血调顺,痛止而病愈。
陆氏认为治疗上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贯穿始终大法,临床治疗时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始终。
急性期,湿热较盛,活血化瘀之品一般性多温热,宜在辨证选用龙胆泻肝汤或除湿胃苓汤的基础上,择加生地、赤芍、丹皮、紫草、大青叶、板蓝根、虎杖等清热凉血活血之品,可缓解疼痛,控制初发疱疹蔓延,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减轻疼痛程度,这与现代医学早期应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疱疹后遗神经痛,陆老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除重用活血行血、通络止痛之品外,必用三棱、莪术、石见穿等破血之品及全蝎、蜈蚣、水蛭、地龙、壁虎等虫类搜剔之品,以开结导滞,直达病所;并加磁石、珍珠母、牡蛎等重镇安神之品及芍药、甘草等缓急止痛之品。
疼痛剧烈者,佐以乳香、没药、细辛、延胡索、徐长卿、马钱子等现代医学证实有止痛作用的中药,常可收到较好止痛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受损神经炎、神经节炎及真皮血管炎的炎症渗出,神经纤维粘连,改善缺氧状态,阻止对受累神经节神经纤维的毒性破坏,增强组织修复能力;重镇安神之品有降低神经末梢及中枢兴奋性作用。
陆氏主张用药注重气血,顾护脾胃,辨证辨病相结合。陆师认为,气血互根,气血以通为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瘀多有气滞。
故临证用活血化瘀中药,必合理气之品,以推动血行。多用香附、柴胡等气中之血药及延胡索、郁金、川芎等血中气药。然活血破血中药究属攻伐之品,有耗气伤血,伤正败胃之弊,按《内经》“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理论,临证时尤应注意“消而勿伐”的原则。
陆老常以黄芪、当归益气固正,伍入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积药物,俾使补气生血活血,久服而气血不伤;更加白术、茯苓、山药等以资生化之源;稻芽、山楂、陈皮等醒脾悦胃以顾护脾胃运化功能。
临证常用加减法:气血亏者加当归、熟地、鸡血藤等养血之品;阴虚者加生地、玄参、天花粉等养阴之品。
火盛者加银花、连翘;湿热盛者加茵陈、龙胆草、黄柏;夜寐不安者加磁石、珍珠母、龙骨、牡蛎、石决明;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决明子;发于额面者加菊花、黄芩;发于眼、眉者加木贼草;发于腰胁者加柴胡;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

02

金起凤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金起凤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临床上分热盛型、湿盛型,但以热盛型居多。
其皮疹多发于胁肋部、胸部、腰部及下肢屈侧,肝胆经循行部位,皮疹为簇集水疱,基底为红色斑片,有针刺样疼痛,病人常伴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脉滑等证候。
金老承各家所见并结合临床大量病例观察,认为带状疱疹其皮疹多发于肝胆经循行部位,且多有口干口苦、心烦易怒,为肝胆火炽,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所致;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窜扰脉络、皮肤则生红斑;肝火旺盛,木旺克土,脾土受侮,脾不化湿,湿热互结则有水疱渗出;肝火脾湿互相灼伤络脉,络阻血瘀,则疼痛不休。
金老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机理,早期以清肝泻火,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以“龙胆泻肝汤”合“金铃子散”化裁,推陈出新,自拟“清肝消带汤”,由柴胡、龙胆草、黄芩、丹皮、山栀、香附、川楝子、元胡、乳香、没药、炙蜈蚣组成。
方中柴胡可疏泄肝气而解郁结,清肝火,且有引药入肝经作用;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凡属肝经邪热为患,用之神妙,且清湿热;黄芩、山栀、丹皮既能清肝泻火,凉血解毒,又可清热除湿;香附、川楝子归肝经,舒肝解郁,理气止痛;元胡、乳没,活血散瘀止痛。
金老善用蜈蚣佐入,蜈蚣归肝经,擅长解毒消肿,定痉化瘀止痛。若剧痛则加生石膏、石决明、全虫、钩藤以平肝清火,熄风定痛;皮疹渗液多则加茵陈、生薏仁、车前子清热利湿;老年病人皮疹消退仍疼痛不止,则加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
带状疱疹后期或皮疹消退仍疼痛不止,宜用益气清热,活血止痛法。患者多伴有气短无力,纳可,舌淡,脉弱等气虚证候,且又有皮损略红结痂,苔薄腻之余热未清之症状。金氏认为久病不愈,多伐伤正气形成气虚血瘀,余毒未尽之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故宜益气化瘀以扶正,佐之清热解毒以祛邪。金氏选用黄芪为主药,益气行滞;配党参补中和脾胃,使气血资生,再用当归、川芎、元胡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气止痛,银花、胆草清余热。上药配伍,补中有清,补中寓消。

03

林文森诊治经验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研究室林文森教授认为根据经络理论,耳为少阳肝胆循行部位,手足少阳经脉均入耳中,循行于耳的前后,经眼、颊、口等部位。
风热外邪引动肝胆火热,瘀阻经脉,气血阻滞,故口眼喎斜;肝胆火热,瘀阻经脉,热灼皮肤,故皮肤红肿疱疹;肝火上逆,化火生风,风火相扰则眩晕、呕吐、耳鸣、耳聋。
证属肝胆火盛,治宜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方选柴胡清肝汤加减。
药用柴胡10g,当归10g、川芎20g,生地10g,赤芍10g,牛蒡子10g,黄芩10g,栀子10g,龙胆草10g,连翘20g,板蓝根20g,秦艽10g,元胡10g,郁金15g,桃仁、红花各6g,甘草10g,泽泻15g,白蒺藜10g。
若合并面神经麻痹加牵正散以加强祛风通络的作用;若伴眩晕宜加钩藤、胆南星、磁石、珍珠母以镇肝化痰熄风;若耳部疱疹及耳痛虽消退,但听力仍未完全恢复者宜用滋养肾阴、活血通窍,药用何首乌20g、黄精20g、龟甲30g、骨碎补15g、枸杞15g、磁石30g、僵蚕10g、蜈蚣2条、川芎20g、红花10g、蒲黄10g、菖蒲10g、路路通10g;若面神经麻痹恢复缓慢,可酌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

04

徐宜厚诊治经

徐宜厚认为带状疱疹病位在心、肝、脾三脏,心火旺则血热,热灼于肤,故痛重;脾气虚则湿不运,水聚于腠,故水疱多;肝病既影响于心,又影响于脾,如肝郁化火,火与心气相连,风火相煽,故皮肤鲜红,痛如火燎;肝旺侮脾,脾湿内困,蕴而化热化毒,湿毒流窜于肝胆经脉循行之区,故见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等皮损。
因此,治疗当以疏肝、泻火、理脾为主,临床上可分为三型。
火毒型:皮损鲜红,上有丘疹、丘疱疹和疱壁紧张的小水疱。自觉灼热刺痛,伴有口干口苦,溲赤便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凉血泻火,方选大青连翘汤,药用大青叶、玄参、贯众、枯芩各9g,连翘、银花、生地各12g,马齿苋12~15g,炒丹皮、赤芍各6g。
壮热不退加羚羊角3g,绿豆衣、银花炭、生地炭各6g;口苦、溲黄加焦山栀6g,炒龙胆草3~6g;大便燥结加炒枳壳6g,酒大黄6g,桔梗10g;皮损部位在颜面加杭菊花、霜桑叶各10g,接近眼角区加谷精草10g、炒黄连1.5g。
湿毒型:在红晕的皮损上出现数群簇集成串的水疱,状如绿豆大小,排列成带状,各群疱疹之间夹有正常皮肤,3~5天后,疱液浑浊溃破。
自觉痛痒交作,口不渴或渴不多饮,纳呆腹胀,大便时溏,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化湿热、佐以凉血解毒。
方选薏苡赤豆汤,药用生苡仁、赤小豆各15g,茯苓皮、银花、地肤子、生地各12g,车前子、车前草、赤芍、马齿苋各9g,甘草6g。
皮损渗出、糜烂重者加六一散15g,藿香、佩兰各10g;皮损溃烂日久不收敛者加黄芪12~15g,党参10g,白蔹10g,山药30g。
气滞型:皮损透发不明显,痛如针刺,或隐痛绵绵,动则加重。伴有心烦,夜寐不安,纳差,脉细涩,舌红,苔薄黄。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方选金铃子散加味,药用金铃子、郁金、紫草各9g,玄胡索6~9g,醋柴胡、青皮各6g,炒白芍、当归各12g,丝瓜络10g。
如头昏目眩者加茺蔚子10g,川芎、蔓荆子各6g;视物不清者加杭菊花、枸杞子各12g,桑叶10g;疼痛日久不除者加蜈蚣1~2条,全蝎3~6分。

end

图片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