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第七部分——股骨前弓与髓内钉改进: 股骨前弓与髓内钉改进
亚洲人通常身高较矮,股骨转子区较小,髓腔较细,且股骨前弓弧度较大。 为了适应亚洲人的股骨大小和几何学的特点,内固定器械,尤其是髓内钉,也应与欧美人有所不同,需要做出改变以减少两者之间的不匹配[52]。
在股骨髓腔中插入短型直钉(≤24cm),可能出现不匹配现象: —— 一是表现为远侧的钉尖与股骨干前侧皮质的撞击, —— 二是表现为近侧的钉尾突出大转子。 偏前插钉(入钉点偏前)是减少钉尖撞击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4年,张世民等[53]报导,对最常用的长20cm直径10mm的PFNA-II,钉尖与前侧皮质撞击的比率为40%。在西班牙裔的哥伦比亚人,撞击率高达70%[54]。 另外,2016年胡孙君等[55]研究了钉尾突出大转子的高度,发现突出超过5mm者占60.8%,容易导致大转子痛或髋关节外侧痛。
股骨全长的前弓角度为10.6°±1.8°,其前弓半径在110-145cm。老年亚洲女性通常前弓半径更小,即意味着股骨前弓弧度更大[56-58]。 2015年,Chapman等[59]将股骨长度分成4等份,用3D-CT图像测量各段的弧度,发现其远段弧度最大(平均4.5°),然后是近段(4.4°),继之为近中段(3.7°)和远中段(1.8°)。 股骨在冠状面也有向外侧的弯曲(外侧弓),通常<3°,但在大约10%的人外弓>3°。
为了更好的适应亚洲人的股骨,2016年,张世民等[60]对短型头髓钉做出了改良,称为股骨转子间髓内钉(fitn,图6): —— 近侧粗段直径16.5mm,长90mm,外偏角4°; —— 远段长105mm,直径有两种,9mm和10mm,远段带有前弓弧度,半径=110cm; —— 最远端的3cm钉尖呈十字开槽样,增加弹性,更好的适应前弓和/或外弓; —— 近侧的尾帽有三种,高度分别为0mm,5mm和10mm; —— 头髓钉的颈干角为130°。
与PFNA-II相比,新改进的髓内钉: —— 近侧缩短了5mm,而且其螺旋刀片斜孔上移了3mm,因此总的近侧长度减少了8mm,有利于解决钉尾突出大转子的问题。 —— 总的钉长为195mm,与直钉相比,其远侧钉尖后移了2.0mm(占远段钉直径的20%),以解决钉尖撞击前侧皮质的问题。
2018年,张世民等[61]报告了该新式头髓钉的最初50例应用效果。 —— 对钉尖而言: 32例(64%)位于髓腔正中,13例(26%)偏前但与皮质无接触,2例(4%)与前皮质有接触但少于其皮质厚度的1/3,3例(6%)偏后但与后皮质无接触。 —— 对钉尾而言: 不突出大转子的有15例(30%),突出<5mm的29例(58%),超过5mm的6例(12%),没有超过10mm的病例(图7)。 至2019年8月,该新式髓内钉临床应用已超过130例。 — 待续 — 敬请期待第八部分 「长钉的选用」 「术后稳定性评分」 「总结」 文献来源: 作者简介 |
|
来自: 新用户5269HLL >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