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之闲谈

 小山 爱 2024-05-03 发布于山西

  静之闲谈

    “五一放假,也不愿去凑热闹——旅游,只能宅家。好静的我心中也没任何的涟漪。父母有缘也住在了对门(一个楼道),岳父母也在一个物业,都能自理,因此能静静地做点家务什么的。

     已过“天命之年”的我,好像对“静出光芒”又有了新的理解与发现?不敢独享,写出来与同道共享——

     怎么样才能理解国学之精髓呢?您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去品,才会领略祂的风采。

    文的方面,您好好写毛笔字,细细品我们的“经典”(《四书五经》)。

      武,有缘的话,遇个明师,好好学一门国术。

     文、武两途,都能有所领悟,您会发现,那才是全貌的国学。

     文,学的人甚多。这里不再累赘。

      武,以“戴氏心意拳”为例,来谈一二,方家指正——

      如何才能学好戴氏心意拳?

      须“敬、静、慢、匀、柔、圆、松、整”九方面下功夫。曾有武友埋怨师父不教。我暗中思忖,还是您对师父的“敬”字不够。真的,我的经历告诉我,只要你的“敬”字功到位,师父想教你还来不及,说你学不学,练不练吧。

      我吧,物质上也给不了师父什么,但师父还是诚心教我。当然,要是有条件,还是待师父物质上也好些不是更好?

      我们内心认为只要照此九个字去做,一定能把戴氏心意拳学好。

      因此,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不管是学戴氏心意拳也好,打或练戴氏心意拳也好,这学、打或练都是动的,与道家的所谓静坐,释家的所谓静修,儒家的所谓静养都不一样。

     修为戴氏心意拳要敬、要定、要匀、要柔、要圆、要松、要整都很有道理,明知是动的而说要静,这真教人难以理解。    

    不错,学、打或练戴氏心意拳都是“动”的,请问与这“动”字相对的,是不是一个“静”呢?

     这就涉及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了,简单的讲没有对立,存在的事物也不会长久了。这在《易传》相对“平衡原则”——所谓阴阳开合,刚柔动静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相对的“平衡的”,其盈虚消长,不都是互为因果的吗?

    所以《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濂溪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阴极而静,静而生阴。”

    《戴氏心意拳普》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戴氏心意拳论述较少,还可借鉴太极一门的理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十三势总歌》说:“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陈微明笔述杨澄甫口授之太极拳十要要:“十,动中求静,动静合一。”李经纶著《太极拳要诀》:“二、心静。”他们对于阴阳动静,都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见解,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扬。

         什么叫“静”?

       一尘不染谓之“ 清”,一念不生谓之“ 静”。

      一般人只知求“清静”于外面,不知求“清静”于内里,那得“清静呢?

    一个真正懂得清静的人,犹如苏洵《心术》所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如果他的杂念丛生,那怕藏身深山幽洞,还是无法学好功夫的。所以我们只要自性清静,自心清静,就清静了。

     修道静坐,固必须先求内静,健身打拳,又何尝不先求内静呢?况,打太极也好,修心意也罢,其实都在修道。

     修为戴氏心意拳的人,大部分时间看上去是软绵绵、慢吞吞的,师父要求,如日月行程,不见其动,却在动。因为戴氏心意拳是采用“心静用意”的练法,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获得休息,中枢神经既指挥了全身各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同时也训练了神经的敏感与灵活性。(当然有快的时候,那是“迅雷不及掩耳”)

     故修心意拳人,无不先行立身,两手自然下垂,下颚内,嘴唇微合,牙齿轻叩,两目平视,自然呼吸——这就是先求心神两静的工夫,也就是浑然一体的动作。只有心神两静,寂寂空空,才能存得起真心,养得起真气。

     在这个时候,手足虽然未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所谓一志凝神,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以待其动。

     静到极点自然就会动。这种动,完全是由心意导之引之。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四肢百骸无不随意之所向而俱动。轻灵活泼,舒畅自然,从前一势接后一势,从此一势接彼一势,进退屈伸,顾盼开合,节节贯串,周身一家。

     修为戴氏心意拳如果不能明白这种动静阴阳的道理,那么他的一举一动便有断续之弊,快慢之间凹凸之缺,防身制敌固不可能,病强身亦不可得。

     修为戴氏心意拳固然要先得其静,及其他任何运动亦莫不皆然。必先得其静,然后乃能成其动。而这动与静是互相依存,互为其根的。大则为宇宙,小则为虫鱼,无不如是。五行拳各有所属,然中央戊己属土,有土然后化生万物。有心静然后有一切势,每一势都有心意在里边心意静者,于拳于事,静力也于拳,是一切动作的支撑。于事,保证胜利的不可或缺的心理条件。

     动力得静力之支持,乃能从心所欲,快慢为之。轻灵而复无迟重之虞,静之为用大矣

     因此吧,此为国学的根本。兴许也是中华能绵延至今的不二法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