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一生仅存一首词,如一幅清丽的江南水墨画,掀开两宋词坛的帷幕

 耕读天地间 2024-05-04 发布于四川

辛弃疾30岁时在建康任通判曾经写过一首词《⽔龙吟·登建康赏⼼亭》,其中有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拍遍,⽆⼈会、登临意。”

表达他北伐事业遭遇挫折的苦闷,以及人间知音难觅的惆怅。

其实早在辛弃疾之前,就有一位诗人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禹偁(念wáng yǔ chēng)。

王禹偁留存下来的词作仅一首,但是这一首的地位却很显赫,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其风格影响后来无数的词人。

除了刚才所说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还有骚雅派词人姜夔,婉约派词人柳永,在他们的词作中,也都能看到这首词的影子。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宋: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字元之,他出身农家,自小聪慧, 9岁就会写文章,29岁中进士,担任成武县主薄、右遗拾,后来官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

他性格耿直,为人刚正不阿,对仕途充满了抱负,曾经立誓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这样的性格在官场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他屡次遭贬,一生历经三起三落。

欧阳修很仰慕他的为人,为王禹偁亲作画像瞻仰并在旁边题字《书王元之画像侧》。

苏轼也为他撰写《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赞他“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

他的这首《点绛唇·感兴》,写于长洲知县(今江苏苏州)的任上,也就是他中进士后的第二年,从成武县改任长洲知县。

这首词的词风在北宋初的词坛中难得一见的清丽别致,意境还非常的开阔,写尽江南水乡的旖旎和秀丽。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雨恨云愁:江南地区多雨,烟雨迷蒙。在词人的眼中,绵绵细雨像是凝结着无限的恨意,整个城市又像是笼罩在一层愁云之中。

江南风景秀丽,雨淅淅沥沥,云雾笼罩四野,雨中的江南如同曼妙的美人一样妙不可言。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水乡的小村庄,湖畔的渔市,袅袅升起一缕炊烟,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孤零零。这两句的环境描写,透出一股萧瑟、荒凉的感觉。

后来的柳永在《雪梅香·景萧索》一词中就有“渔市孤烟袅寒碧”,很明显是从王禹偁的这一句化用而来。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征鸿:大雁。大雁在秋天的时候南徙,到春天开始北归。

行如缀:大雁在天空排成一行,一只接着一只,仿佛缀在一起。

天空有一行行的大雁飞过,远远的看上去好像缀在一起,这一句抬头远望,视野非常开阔。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我登高凭栏,站在这里凝望着天空,想着自己的心事,有谁会懂得我此时此刻的心绪呢?

这一句细细品味之后,意味悠长,还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词人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心事不能解开,为什么要痴痴的凝望呢?

是初入仕途遭遇阻力了吗?还是远离家乡想家、想念亲人了呢?又或是思念佳人呢,词人没有明说。

只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风景画,画中有烟雨、有薄云、有孤烟、有大雁、还有一个默默无言凝望着的人。

北宋初期的词坛词风多见浓稠、艳治,而王禹偁的这首小令,却清丽可爱,含蓄委婉,抓住江南水乡的景物特征。

用清新自然的笔调,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稍显暗淡的江南水墨画。您是否也喜欢这首小令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