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思明居士 2024-05-05 发布于河北

上接《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九)慧能法嗣——吉州志诚》

僧人法达是洪州人(今江西南昌),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家为僧了,经常诵读《法华经》。他来礼拜慧能的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磕了下头,脑门根本就没有碰到地面。既然是顶礼,本该五体投地的,否则是一种不恭敬的表现。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见法达目中无人,慧能责怪他道:“你有心顶礼就该五体投地,若非真心只是敷衍,还不如不要顶礼。可见你心里必定有什么使你傲慢的东西存在。那我问问你,平时都修习什么啊?”

法达回答到:“诵读《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遍了。”

慧能说:“你如果能够念诵到一万遍,且领悟经中真义,而且没有因此而自负的话,你就能与自在常伴了。可如今你只念诵了三千遍,就觉得了不起了,却还一点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看来还差得远啊!”

慧能对法达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批评了他一通后说道:“听这首偈语: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可能有人觉得慧能也不地道,心中在意“顶礼”这种繁文缛节,因为弟子不向他叩首就责骂他们。但从这首偈语就能看出慧能的真意所在。

法达怎么礼拜,都与他慧能无关,而是反映出了法达自身的状态。

为什么要对别人有礼貌呢?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或形式,最关键的是以“行礼”的行为来放下自己的傲慢之心,就像折服石柱那样高耸的我慢,岂有头不点地之理?

顶礼既是警醒自己:自己有傲慢之心在吗?同时顶礼本身又是一种修行,以这样的行为让自己忘掉自己,放下“我执”。

《金刚经》反复在说这两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则非菩萨”。

这道出了那唯一的真相:“我”就是天下第一大谎言!因为“我”在,让原本的“佛”成为了“凡夫”,修行的种种其实就是为了“破我执”,回到“无我”的状态,当不再执于“我”,即得自在!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而现实中,人们通常认为有两个“我”需要全力的去维护,一个是“人我”,即身体;一个是“法我”即意识、认知。

但是,人的身体并不是常有不变的,出生就必然走向死亡,生老病死总相随。作为人的身体,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我”存在,其实都是一个不可常存的“变量”而已,没有固定的“人我”需要来维护。

另外,人的思想、认知也都是随着阅历、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认知没有尽头,活到老学到老,在思想层面上总是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因此,也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法我”。

当人们有了“我见”,把身体与知见当成常恒不变的固有存在,把它们与外界隔离开来看待,就会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会为了维持这个常在的“自我”而起贪嗔痴。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比如:为了“人我”,就会贪吃、贪财、贪色、贪利、贪睡(五欲);为了“法我”,就会执着于自己的认知绝对性、正确性而与人发生争执、矛盾,从而升起怒气、怨气等负面的精神状态。“我”就是一切负面精神状态的根源所在。

人的身体和思想怎么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呢?身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细胞在衰老、死亡、新生;思想与认知总在不断变化,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昨天、今天、明天或许都有不同的看法与体会。

所以,“人我”、“法我”都是不可常在的,没有固定的“我”存在,这才是生命的本质。修行就是要破除人我见,法我见,,“破二见”以体悟“无我”的生命本质。

修行不是获得某种能力来解决问题、服务于生活,而是为了脱离烦恼,自在豁达、无任何负面心理的渡过一生。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总是有人在质疑:佛学不为社会带来任何物质财富,不创造、不推动社会进步,根本就不该存在!其实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佛学为何物,就妄加评论,谁说一定要创造才值得存在?

更有甚者,说什么“儒释道各种人文书籍不值得看,还不如多看看科学、技术书籍”。

如果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当然如此。可人们面临两种问题,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二者都不能舍去。

科学技术,是创造物质世界的,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衣食住行”;人文哲学书籍,是创造精神世界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心情愉悦”。

的确,没有一技之长,温饱都不能保证;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智、健康的心理,又如何享受生活?“有无相生”,只有一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慧能这句“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道出了人生的迷之根源,也可以说是“成佛之路”。

佛学,对于生命的本质有非常深切的认识,而道学,则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其实佛道说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重于理,另一个重于行。

比如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当心中“无我”,还会去争吗?

道家的“不争”、“无为”其实就是对佛家“无我”的实践!也可以说:无我而为,就是无为、就是不争。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接下来慧能又问法达:“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回答道:“法达。”  

慧能说:“汝名法达,又何曾通达佛法呢?”

法达虽然念诵了三千遍《法华经》,但是对于经文大意,确实不是非常精通,所以,他马上就向慧能请教。

慧能就说:“你给我念诵《法华经》,我为你解说经文要义。”

法达就拿出《法华经》,大声诵读经文。

当他念到《譬喻品》时,慧能叫赶忙说:“停!原来此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无论讲多少譬喻,都超不出这个宗旨。是什么因缘呢?世尊只是为了一件大事来到世间,就是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你不要错解经意,以为经中说“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只是佛菩萨的事,和我们这些凡夫没有关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是谤经毁佛。佛陀所说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并不是为佛而说,因为他们已成就佛果,哪里还需要为他们开显。”

“因此,佛的知见就在自己内心,人人皆具。所以,成佛不是另外造一个什么出来,佛性是本来具足的,只需直下承担即可。”

法达有所悟,继续问道:“那是不是只要彻底了解了经文大意,就可以不用天天念经了啊?”  

慧能马上纠正道:“经有何过错,让你又如此想法?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以为在诵经、以为通过诵经能得到什么?都是被经所转。

到底佛经应该怎么念、念多少遍才能开悟?慧能是这样告诉弟子的

如果只会埋头诵读经文,把这个作为功课来对待,却不懂得由此开佛知见,和那种为了爱护尾巴宁愿舍弃性命的牛有什么区别?” 

法达言下大悟,不过回去后还是天天念经,只不过心境则不同以往了。

只要体悟真相,念与不念都是两头语。不过,要是没有体悟佛意,不管通读什么经,不管诵经多少遍,也都是无济于事的。 


《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十)慧能法嗣——洪州法达》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