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禅宗史上的“风幡之议”

 霄石文哲图书馆 2012-04-25

中国禅宗的六世祖慧能将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学和禅林制度。

慧能(638713),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南固城镇),后随父流放到广东岭南。幼年时因父亲早逝,无钱上学,靠打柴渡日。虽不识字,但十分聪明,悟性极好。青年时即出家为僧,24岁继承禅宗衣钵。

据佛教史藉记载五世祖弘忍传衣钵前,曾让弟子们作诗偈进行考核。他的上座弟子神秀将诗偈写在走廊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听别人唱颂,不以为然。他请人把他的偈语也写到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读了慧能的偈语,用鞋把它擦掉。当夜即传慧能佛心要旨,将衣钵传给他。唯恐弟子们为争夺衣钵害他,连夜送他出寺,嘱他南下,不要急于露面。直到15年后,混迹于猎人队伍中的慧能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为他落发并拜他为师,时年39岁。

慧能来到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宣讲“涅槃经”,其门徒为悬在空中的幡为何摇动而无休止的争论。一个说:“幡是无生命的东西,它因风而动。”另一个说:“风和幡都是无生命的东西,怎么动得了呢?”第三个说:“幡是因缘合和而成,其动是因缘合和之功。”第四个说:“幡没动,是风在动。”听到这里,慧能忍不住横插一句:“既非风动,也非幡动。是诸位的心在动。” 众僧闻后甚为惊诧。慧能否定了风动,幡动等看法,明确地提出“心动”之说。

在慧能之前,从菩提达靡开始,中国禅宗的禅法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慧能受盘若思想的影响,发扬“东山法门”,突出《金钢经》的地位,突显了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风动,幡动讲的是客观联系,而“心动”讲的是主客观联系,讲的是认识论。慧能将一切现象都归之于主观的心的根源。这正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主要思想。

    《心经》把一切现象(色)的根源,归之于具有本质属性的“空”,而色空一体,“空”虽然看不到却是永恒的。慧能将“空”的真理、“空”的本质归之于主观的心,把自心和佛性划等号,把成佛看做是顿悟自身佛性的结果。从而破除了对“西方”和“佛祖”的崇拜,开创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禅宗学派和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