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的枷锁:黑塞笔下的考试噩梦与青春挣扎

 童冰之语 2024-05-05 发布于北京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人,往往会在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中找到共鸣。书中,威严的校长以慈祥的口吻告诫男主角汉斯:“千万别松劲啊,不然你会掉到车轮下的。”

这样的话语,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熟悉。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听到老师、家长的叮嘱:“不努力就上不了重点高中”,“不加油就去不了名牌大学”,“不拼搏就找不到好工作”,“不抓紧就找不到好对象”,“不争取孩子就进不了好幼儿园”。在这些充满关切的提醒中,我们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而生活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继续。

从我的视角来谈谈汉斯的故事,这个少年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每一个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故事。

1
少年的四季

汉斯原本青春烂漫,活泼可爱。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美景的无限热爱。我太喜欢他眼中的四季了。

春天,他好奇地观察候鸟的归来,树木的花开,感受着新生叶子的清新和空气中的轻快梦幻。夏日,他漫步在金黄的麦田和野草丛生的溪边,听着鸟鸣和蝉唱,看着松鼠跳跃和蜥蜴晒太阳。秋天,他赞叹柔和阳光下的成熟色彩,清晨的银白,正午的明亮,夜晚的清澈,以及那代表着收获的芳香。

尽管少年热爱着自然的律动,他却被逼迫着前行,无法像自然界那样顺应而生。

2
钓鱼的自由

钓鱼的时光,对少年而言,是一段自由而狂野的嬉戏岁月,象征着他对自由的向往。曾有一次,因为考试的压力,父亲禁止他去钓鱼,这让他伤心欲绝。钓鱼,对他来说,是童年时光中最美好的部分。

他怀念那些站在柳树下的宁静时刻,河水在大坝旁奔流,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鱼竿轻轻颤动。每当有鱼上钩,他的心跳加速,急切地收竿,手中紧握着那条挣扎的鱼儿,那份激动和满足难以言表。他欣赏鱼儿在水中的游动,鱼鳞和鱼鳍在阳光下闪烁着斑斓的光芒,绚丽夺目。

少年的故事最终走向了悲剧。在一个黑夜,他落入冰冷而宁静的河水中,仿佛被水的安宁所吸引,或许在那一刻,他化作了一条鱼儿,不再有恐惧和疲惫。

3
少年的困惑

这位曾经的活泼少年,因为父母和老师的教导,放弃了所有的娱乐,他的生活变得自律而克制。终于他考进了神学院。

但在那里,秋天的田野中,他独自漫步,目睹着树叶的飘落和草地的枯萎,感受着生命的凋零。这一切加深了他的忧伤和绝望,他内心渴望着一种解脱,想要逃离这个充满痛苦的青春。在学校里,他曾渴望活得精彩而有温度,但现实中,那种节制和顺从的生活显得苍白无力。

汉斯感到自己被困在一个禁闭的魔咒中,他固执地折磨自己,无法再接受外界简单而友好的世界。读书时,多希望艾玛的热情和主动可以救赎这个少年,但也正是因这种禁闭,因迷茫和沮丧,萌生的爱情也离他而去了。少年的生活从困惑走向绝望。

4
考试的噩梦 

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考试成了许多人心中难以摆脱的梦魇。神学院考试前夜,汉斯梦到了自己和其他考生坐在考场,监考官是给他施压的牧师或姑姑,他们逼迫他吃下不喜欢的巧克力。他含泪吞咽,而其他考生却相继离去,留下他面前越堆越高的巧克力,仿佛要将他淹没。

从上学时,身边同学常有提到考前的噩梦:忘带笔、漏答题目、成绩不及格……这些噩梦不仅限于校园,许多步入社会的人在面临压力时,仍会梦见考试的窘迫,感受到焦虑和无助。考试的压力和焦虑无形中成为许多人难以摆脱的一部分。

5
父爱的牵绊

书中开篇便描绘了汉斯的父亲,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但好在他有个天赋异禀的儿子。这暗示了父亲将儿子视为获得社会认可的希望。对父亲而言,子女是生命的延续,一代更比一代强,因此他对汉斯的期望很高,这种期望无形中成为汉斯的负担。

汉斯被教育成一个听话的孩子,他的行为总是以父亲的喜好为转移。无论是钓鱼时因钓到父亲喜爱的白杨鱼而开心,还是考试不佳后害怕面对父亲而徘徊街头,汉斯的内心充满了对父亲期望的恐惧和顺从。

当汉斯的学业成绩开始下滑,父亲在一封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愤怒,这封信让汉斯感到更加沉重。父亲的失望和哀怨,让汉斯感到深深的自责和痛苦。 

最终,当汉斯因神经衰弱不得不离开学校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所有野心都已结束。但最让他感到害怕的,是面对父亲失望的眼神。

对汉斯而言,被教导做顺从的孩子,最令他恐惧的莫过于未能达到他人的期望,尤其是他的父亲。每当他表现不佳,便会感到羞愧,害怕面对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汉斯心底的逻辑是:只有服从和成功,才能赢得父母的爱;失败则会导致深深的自责。这反映了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困境:“为了获得爱,不敢不优秀。”

6
鞋匠的清醒

在汉斯的生活中,鞋匠弗莱格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当学校老师和父亲对汉斯施加巨大压力时,是弗莱格给予了他关心和理解。在众人只关注成绩的时候,弗莱格却告诉汉斯,考试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失败并不可怕。

在汉斯被录取的假期里,他的时间被补习课程填满,只有弗莱格注意到了他的疲惫和消瘦,提醒他应该享受假期,玩乐和锻炼,而不是整天埋头苦读。他鼓励汉斯坚持信仰,未来成为灵魂的救赎者和导师。“保重,保持一颗善心。”是他最后的叮嘱。

汉斯去世后,弗莱格在葬礼上陪伴着汉斯的父亲,他流泪不止,并直言不讳地指出,是教育体制的野心导致了汉斯的悲剧。他甚至质疑汉斯的父亲和自己,在某些方面辜负了汉斯。

黑塞通过弗莱格这个角色,不仅批判了当时的教育体制,也展示了一个清醒的声音。弗莱格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教育体制的功利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
失去的反思

书中写道,在神学院,学生退学或离世并非罕见。有时,学生会因不端行为被开除,或因无法承受青春期的痛苦而选择自我了断。然而,当我们身处学生时代,对于失去的感知往往是迟钝的。我们忙于学业,同学的来来去去似乎也是常态,对于有人离开并不特别敏感。 

成年后回顾,我才意识到有些同学确实从学校生活中消失。例如,初中时有位同学因病休学,后来因骨癌去世,这一消息直到多年后的聚会上才得知。同样令人震惊的是一位大学学长的故事。他曾是学霸,发表过多篇国际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我曾在学院院报担任编辑,为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而采访过他。几年后,我听说他在博士毕业那年选择了自杀。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但据猜测,可能是毕业那年工作和感情的双重挫折压垮了他。

写到这里,还是要感慨,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离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对教育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警示。

写在最后

书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汉斯在神学院唯一的好友,也是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在经历了无数挫折后,终于屈服于现实的束缚。他没有成为梦想中的英雄,却被迫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残酷。这样的转变,不禁让人感到悲哀。

汉斯的故事,是一个灵魂在绝望中挣扎的写照。他的困境,本应引起周围人的警觉,但却被学校的教育体系和成年人的野心所忽视。最终,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少年,像一匹疲惫的小马驹,失去了所有的活力。

书中有这样一句:每一个健康的人,一要有生活的目标,二要生活得满意。真正的成长不应以牺牲个人的快乐和健康为代价。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体系和期望,确保它们不会成为压垮年轻人的重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