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思考(五)

 昵称503199 2024-05-07 发布于湖北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提纲:五大聚焦

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学习目标与内容,综合起来有五大聚焦:梳理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高一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原原本本写着课标的要求。

图片

回顾

新课标以前的小说教学强调的是知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是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这对答题大概是有帮助的,然而进入文本细读、深度阅读时难免捉襟见肘。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上抛弃了原先陈腐的教条,将小说阅读纳入到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中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理念,也和高中语文教学做了无缝的衔接。

还要不要谈“情节”

情节并不是洪水猛兽,大多数人阅读小说都是从情节入手的。尽管课程标准有意地淡化情节,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借助情节这个载体。那么什么是情节呢?我们脑子里一定会浮现出初中语文老师敲黑板的印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刻板印象遗毒匪浅,它让我们远离了很多精彩的小说。个人觉得,对情节解释比较质朴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虽然讲的是悲剧,我觉得更像是情节的外在形式,它是一个流淌的行动,不是静态的模式。当然,对情节内在的解释可以参考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观点,他认为情节是蕴含因果关系的事件,如国王死了,王后随之也死了,这是故事。如果国王死了,王后悲伤过度,也死了,这就是情节。因果关系是情节很重要的内核。孙绍振在《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对因果关系说作了修正,认为是特殊的情感因果关系才是好的情节。

前面我们说过了,《红楼梦》有两个主线,其实用两个主要情节也说得通。一是探究以贾府为中心,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原因二是追溯人物命运变化的内在原因。

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

我始终认为人物形象不是一个独立的、静态的存在。以前我们语文课错误的做法就是为了讲人物形象而割裂人物的整体性。人物形象是在人物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我在《红楼秘籍-创意写作的启示:顽童闹学堂中的人物关系》中也谈到,编剧的秘诀是搭建前后相连、因果相承的人物关系。小说创作也是如此。我们单独看贾宝玉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只有在贾宝玉和秦钟的关系中,我们才能判断他们个性的差异,只有在众多的人物关系中我们才能找到贾宝玉之所以是贾宝玉的原因。同样是贾政生的儿子,贾环就是另外一种模样。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第二十三回)

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世界

我们可能更熟悉人物性格,这跟我们之前的语文教育有关。人物性格是一个静态的表述,很容易造成刻板印象。比如说贾政很迂腐,但贾政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他的精神成长历程可不是迂腐就能概括的。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第七十八回)

读到这段,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贾政,他也有过贾宝玉、贾琏一样的心理历程。所以我们在读《雷雨》时就能理解,周仆园也是不顾一切地爱过的。

小说的主旨和艺术价值

我认为空谈主旨和艺术价值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有害的。小说的主旨和艺术价值就像我们说这把刀很锋利的锋利,离开了刀本身,锋利就不复存在了。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谈小说的主旨我们要回到阅读的主体,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的阅读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他们可以看到什么呢?我很赞同蒋勋的观点,《红楼梦》是关于青春消逝的故事,这对教学对象来说是合适的。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是在这个主旨下获得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