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记者干得好工资比领导还高!

 黄山书院在淮安 2024-05-0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不是经济强市,却在福建成立第一家市级融媒体中心;传承改革基因,虽有重重考验但照样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5月7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头版头条刊发记者闫松采写的报道《三明融媒改革记事》。

文中提到廖伟鹏这名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普通记者,即便把中心班子成员算在内,他的绩效工资也经常保持前列,时不时还是最高的。 

摘录部分如下:

廖伟鹏是三明市融媒体中心的“风云人物”,甚至在三明市委宣传部那里也是个“名人”。

为啥?能干,收入高!

有多高?即便把中心班子成员算在内,他的绩效工资也经常保持前列,时不时还是最高的。 

这个小伙就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原来是三明市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人,能拍、能写、能剪差不多都是基本操作,那时的廖伟鹏也没显得多出色。

图片

廖伟鹏(资料图)

但是到了融媒体中心,小廖小宇宙爆发了,“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经过关停并转一批受众少、影响力弱的报纸版面和电视节目,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将原来三家单位各类新媒体资源整合为“3+6+N”全媒体传播矩阵,主动入驻国家、省级移动媒体端和流量商业平台,开辟优势传播渠道,集中采编力量投入主战场。同时,融媒体的新机构形态促进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建构集新闻舆论、政务服务、文旅多元业态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各个媒体平台都活跃着廖伟鹏的身影。”用同事们的话说,“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小廖可以说是最勤奋的实践者。”

比如,在三明原创音乐剧《幸福的烟火》赴上海参加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报道中,廖伟鹏把大家匆忙赶路和准备的过程拍了些素材,再利用回来路上的时间,在动车上用手机剪了一条短视频。看似不起眼的小活,让融媒赚了流量,让小廖赚了绩效。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廖伟鹏研究了很多手机软件,有能帮助剪辑的,有能辅助拍摄的,甚至有能协助写稿的。干活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承担着五六部专题片、20多条新闻和若干场直播的工作量。身在专题部的廖伟鹏,在新闻部兼职的工作量却能在新闻部排第二。有了融媒体中心“事业绩效+产业绩效”的双重激励机制,廖伟鹏既能劳有所得,还能为新闻部分忧,各得其所。

新闻部主任罗鸣灶也乐意,中心给了部门二次分配绩效权限,按照规定,小廖帮忙工作取酬由中心总量调控,不占部门总量。

“干活不惜力,挣钱不含糊。”廖伟鹏对自己的工作态度,表达非常直白,但也很实际。他很不见外地把手机里的“个人所得税”APP打开,“你看看我的收入对比”。从2020年到2022年,廖伟鹏的收入三年整整翻了一倍,2023年在2022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

而对王克新来说,这样的员工再来一打也嫌不够,只要肯干活,中心决不能亏待他们。

陈渴是廖伟鹏工作上的“有力竞争者”,但是总体上收入还是差点。她谦虚地说:“我没有廖哥聪明,都是慢慢抠。”

与廖伟鹏工作不同,陈渴的文字工作更多一些。多思、多写、多动手,这位看起来干练、讲起话来温柔的女孩既在一些活动中承担给报纸写文字稿的工作,还是电视节目《三元之声》的编辑。她喜欢把自己沉浸在一项工作中,细细品味,慢慢打磨。去年上海书展在三明开设的分会场上,她把一本三毛题材的图书与三明巧妙联合起来,写出了“三明人记忆中的三毛”,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活多的时候,我一般都是晚上和周末加点班。”有了宝宝后,陈渴更觉得时间不够用,不过她还是努力把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因为“喜欢融媒体的工作”。

对于工作,廖伟鹏看得更“重”,他觉得“干得多,机会也多了,创优就更多了”。

这就是融媒体改革的效果:事业激励与收入激励并重,以人为本激活组织内生动力。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正是坚持了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造血机能的思路,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为基础,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融媒体业务上精益求精且主动求新求变、争优创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