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麝香

 欧流波德 2024-05-09 发布于贵州
简介
一种名贵中药材,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虚证患者慎用,脱证患者忌用,妇女月经期忌用,孕妇禁用
中药介绍
麝香(Musk)取自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等疾病[1-3]
主要药性
味辛,性温。归心、脾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
以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油润、香气浓烈者为佳[4]
性状特征
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厘米,厚2~4厘米。
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
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
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
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5]
储存方法
密闭储存,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遮光,防潮,防蛀[5]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痉,去三虫。”
《名医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破产,堕胎,去面䵟,目中肤翳。”
《本草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盖麝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4]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1]
主治病证
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瘰疬,咽喉肿痛[1]
作用分析
开窍通闭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很强,主要入心经,有极强的开窍通闭作用,是醒神回苏的重要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闭证神识昏迷。
因麝香性温,属于“温开”的中药,所以在重病阶段昏迷,出现四肢发冷、脸色苍白等寒证表现时,麝香是首选用药,也可与祛寒、行气的药物合用。
又因为麝香开窍通关的作用最强,临床上常可以用麝香配伍清热药治疗昏迷时伴有面色潮红、大便不畅等热象的闭证。
活血通经
麝香气味烈,药性猛,入心经,能够开通心脉,可以化解血脉中的瘀滞,“开经络之壅遏”,能够通开闭阻的经络,有活血通经、破瘀消癥的功效。
擅长治疗瘀血导致的经脉闭阻、妇科下腹结块、胸痹心痛、心腹剧烈疼痛、偏正头痛、风湿痹痛。常配伍活血通经的药物共同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麝香是治疗骨伤科的良药,对于跌打损伤,内服外用都有很好的疗效。
消肿止痛
麝香味辛性散,具有很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疔疮痈、颈部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
麝香走窜的特性可以使药效到达子宫,所以对孕妇有催产、下胎的作用,可以治疗难产、死胎、胎盘不能自然娩出等[4-6]
临床应用
闭证神昏
治疗寒气侵入,痰浊污秽等蒙闭头部七窍引起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常与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配伍同用,如苏合香丸。
治疗邪热炽盛、热毒深陷、痰浊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引起的高热烦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或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同用,如安宫牛黄丸。
血瘀证
治疗瘀血闭阻经络,常与丹参、川芎、红花等同用。
治疗妇科下腹结块,可与水蛭、三棱等配伍同用。
治疗胸痹心痛,常与牛黄、苏合香、冰片等配伍同用,如麝香保心丸。
治疗跌打伤痛、风湿痹痛等,可与红花、冰片、三七等同用,如麝香祛痛搽剂。
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治疗疔疮痈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
治疗痔疮肿痛,可与牛黄、三七粉等同用。
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使用,如六神丸[6]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麝香具有兴奋中枢、抗脑损伤、改善学习记忆、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抗心肌缺血、抗骨损伤、抗炎、抗生育等作用[4]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麝香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麝香内服时入丸、散剂,不入煎剂,成人每天常规用量为0.03~0.1克。
外用适量,研末掺、调敷或入膏药中敷贴。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1,6-10]
炮制方法
取毛壳麝香,除去囊壳,取出麝香仁,除去杂质,用时研碎[5]
常见配伍
麝香配苏合香
麝香具有温通的特性,更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闭证;苏合香属于温通之品,能够开窍辟恶、祛除邪气。
两药配伍同用,能够温通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以及猝然昏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由于寒邪引起的闭证。
麝香配木香
麝香能够活血散结,开通阻塞的经络以止痛;木香芳香浓烈,能够开通壅塞疏导阻滞,行气止痛。
二药配伍使用,共同起到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血瘀滞所引起的心腹疼痛。
麝香配川芎
麝香能够活血散结、化瘀止痛;川芎善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二药共同使用,具有活血行气、开窍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诸证,如痛经经闭、妇科下腹结块、跌打损伤、心腹剧烈疼痛等[4]
组成方剂
安宫牛黄丸
药物组成:麝香、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牛黄、珍珠、金箔衣。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治疗邪热内陷心包证,症见高热烦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舌头僵硬四肢发凉。也可以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等症属邪热内闭的患者。
紫雪
药物组成:麝香、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沉香、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水牛角、羚羊角、朱砂、黄金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治疗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症见高热烦躁、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痉挛晕厥、口渴唇部干裂、尿液色深、便秘。还可以治疗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
药物组成:水牛角、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牛黄、龙脑、麝香、安息香、金银箔。
功能与主治: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痰热内闭心包证。症见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身热烦躁、痰多气粗。也可以治疗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的患者。
苏合香丸
药物组成:白术、朱砂、麝香、诃梨勒皮、香附、沉香、丁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水牛角、薰陆香、苏合香、龙脑香等。
功能与主治: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治疗寒闭证。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也可以治疗心腹突然疼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的患者。
紫金锭
药物组成:麝香、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朱砂、雄黄。
功能与主治:辟秽解毒,化痰开窍,消肿止痛。适用于夏季流行的传染病。症见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泄泻痢疾,以及痰盛气闭而引起四肢冰冷,甚至昏厥。外敷治疗疔疮肿毒、虫咬损伤、无名肿毒以及痄腮、丹毒、喉风等[4]
制成中成药
麝香心脑乐片
药物组成:丹参、人参茎叶总皂苷、葛根、郁金、红花、三七、淫羊藿、麝香、冰片。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治疗瘀血闭阻导致的胸痹、中风,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或偏瘫不能言语者;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的患者。
跌打七厘散
药物组成:当归(酒制)、红花、乳香(醋制)、没药(醋制)、血竭、三七、麝香、冰片、朱砂、儿茶。
功能与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4]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麝香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麝香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妇女月经期忌用,孕妇禁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4,7]
用药禁忌
本品辛香走窜的特性很强,容易耗气伤阳,夺血伤阴,所以虚证患者慎用,脱证患者忌用。
如果有麝香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麝香与牛黄
二药均能够开窍醒神,治疗热病神昏及中风痰迷时,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药均可用于治疗热毒疮肿。
但麝香性温,芳香走窜力强,功效偏重在开窍,寒闭、热闭均可应用。
而牛黄性凉而味苦,偏于清心豁痰定惊,所以只适宜治疗热闭,尤其是善于治疗痰热闭阻心窍的神昏、惊狂癫痫的病证。
麝香性善走窜,功效重在消散气血瘀滞,所以在治疗痈肿热毒引起的疾病时,对于初起未溃的痈肿更有较好的疗效。
而牛黄善于清热解毒,治疗热毒壅盛导致的疡肿毒最为适宜。
麝香能活血通经,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瘀病证。
而牛黄能息风止痉,多用于治疗惊痫抽搐[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高学敏,钟赣生. 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5]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6]
周祯祥,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7]
王建,张冰.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8]
陈仁寿. 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9]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10]
张廷模. 临床中药学[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8 13:33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