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瓷都”景德镇

 名言诗句 2024-05-10 发布于辽宁

景德镇古窑

千载瓷窑会唱歌,

万尊精品越江河。

中华智慧传天下,

几代能工巧打磨。

赞清朝景德镇督陶官唐英

不负朝庭担职责,

制陶创业著书多。

唐窑最是出精品,

故地至今留赞歌。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陶瓷工业非常繁荣,素有瓷都之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并因此蜚声海内外。

那么瓷都景德镇自古以来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古窑。

两人多高的大瓷瓶是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标志。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国唯一一家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第一家坐落于城市中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此片为金平拍摄)

行走在沿湖林荫小路上,满眼皆是关于景德镇陶瓷的故事。

大型陶瓷箭筒器型彩色书法浮雕《景德镇陶歌》,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风景。

景德镇陶歌,创作于清朝嘉庆晚期,定稿于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作者龚鉽。

龚轼,字适父,江西南昌人,他擅长诗文,曾在浮梁县衙担任过四年幕僚,期间经常到景德镇坯房窑厂考察陶瓷生产,结交当地朋友,创作诗歌100首。后来诗稿失而复得,从中精选出60首,结成诗集,取名《陶歌》。以七言绝句和组诗的文学形式,反映了景德镇清代的陶瓷生产、制瓷工艺、陶瓷贸易、瓷业习俗和地域风情,成为一部诗歌体的景德镇陶瓷史著作,具有极高价值。

从路边五代到清朝各个年代的瓷器及古窑介绍木牌中,让我们对景德镇瓷器有所了解。

紫禁书院,又牵引着我们的脚步。

过去的几百年间,北京故宫与江西景德镇就有着极深的渊源。

作为国内最顶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里的琳琅满目的藏品中,众多的皇家瓷器精品大都出自景德镇。

“紫禁书院这个行走的故宫,古色古香,是书画文玩,雅士同好;茶香琴韵,骚客共赏的好去处。

由江泽民题词的“中国景德镇石碑很是耀眼。

瓷器碎片筑成了一道长长的水渠,就连景区的垃圾桶都是瓷器。

之前,在三闾码头处见到一座彩色磁块贴制的桥。

随时可见散落在草地上的巨大青花瓷器。

历代瓷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的起点交汇广场圆台上,矗立着高9.9米手举火把的窑神童宾的全身塑像。

童宾被景德镇历代瓷业工人敬奉为窑神,又被称为风火仙师。清代督陶官唐英曾撰写《火神传》、《龙缸记》等文稿,记录童宾的生平事迹,称他的精神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兼义士之心,并为童宾神祠手书佑陶灵祠匾额,留存至今。

传说在明代万历年间,宦官潘相奉命来到景德镇为朝廷烧造又大又厚的青龙白瓷缸。经历多次失败后,潘相对瓷工进行鞭笞甚至杀害,作为景德镇的烧窑把桩师傅童宾为救众瓷工最后毅然纵身跳入窑火之中以示抗议,悲壮献身,数日后开窑,龙缸烧成!童宾被后人奉为窑神。为纪念童宾,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一1820年)建了风火仙师庙。

风火仙师庙大门两侧“博得一身烟共碧,至今青气凌霄”的对联,表现了人们对窑神童宾的敬仰之情。

走进体验馆,一位女游客正在体验制作陶器。不久,她便可在家收到经过烧制的作品。

五彩斑斓的瓷质食盒,美观精致。

从照片长廊中,可见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前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都曾来过这里。

绿树下一把巨大的瓷壶坐在怪石之上,这是古窑一个标志。

(此片为金平拍摄)

旁边的徽派建筑古窑景区门,古老庄重。

来到黑瓦漆门的致美轩陶瓷陈列馆。

大厅中央展示的是巨大的青花瓷龙缸。底座上有清朝唐英的《龙缸纪》。

青龙缸,邑志载:前明神宗间造,先是累岁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尔舍身乃成。事详神小传,此则成后落造之损器也,弃置僧寺墙隅,余见之,遣两舆夫舁(发“于”音)至神词堂西,饰高台,与碑亭对峙。余非 有心人也,神或召之耳,故记之。缸径三尺,高二尺强,环以青龙,四下作潮水纹,墙口俱全,底脱。

一个仿清乾隆法兰彩蓝地描金鱼游春水转心瓶,可谓精品。

仿清乾隆仿钧窑窑变釉三联葫芦瓶,极其罕见。

唐朝的青瓷与白瓷。

宋朝的影青瓷(青白瓷)。

元朝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其中一对仿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及仿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堪称精品。

明朝的青花瓷、斗影瓷。其中仿明永乐青花龙纹扁瓶及仿明成化斗彩龙纹天字罐,制作精良。

清朝的郎红釉瓷、粉彩瓷。其中,仿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及仿清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可谓技艺精湛。

近当代的珠山八友、7501瓷。

御窑官样瓷。

钧红釉赏瓶,高贵典雅。

仿清乾隆青花瓜蝶纹葫芦瓶、仿清乾隆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仿清雍正青花葫芦橄榄瓶等,制作精美。

仿清乾隆青花矾红龙纹葫芦瓶。

仿青白釉爵。

景德镇历代瓷窑以各自不同的形制特点和烧成技艺,各领风骚数百年,共同成就了中国瓷都的千年辉煌。

从《古窑复烧之路》一文中可见,自2009年开始由近及远古窑进行了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的系列复烧。

2009年清代镇窑重燃窑火,复烧圆满成功;2010年景德镇明代葫芦窑点火复烧;2011年景德镇元代馒头窑复烧;2012年宋代龙窑复烧成功;2013年和2014年景德镇明清御厂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等又复建复烧。古窑复烧,曾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引来中央电视台八次报道。景德镇古窑的复烧之路,就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光辉历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景德镇古代制瓷图说》序中得知,当时“民窑两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一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从中可见古代景德镇制陶的壮观场景及其重要地位。

从一张珍贵的中国古代主要瓷窑一览表中可见景德镇的瓷窑地位,正是“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一堆古瓷器的展示,引起我们对古老瓷都的联想。

最后来到小器作坊,是我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劳动生产场所,俗称坯房。发展到明代已分工很细,据史料记载,制瓷工艺有“过手七十二之称。此作坊,生产日用瓷为主,其中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种,胎质细腻,造型规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

长长的棚架作坊,摆满了装水的木桶和半成品的碗,展示了制瓷的流程。

制瓷师傅现场制作的情景。

流程中需要的“打箍”和“画坯”等。

在传承人画坊中有一年轻女子正在给瓷器绘画。

木架上摆放的成品瓷器,很是精致美观。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四大名瓷作法,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来到粉定作。宋时仿定窑,产品宛如敷上一层粉,故称粉定。此作坊生产陈设瓷为主,其中包括瓶、鼎、炉、洗、盂、壶等品种,并绘青花装饰。成熟的青花瓷始于元代,以钴为着色剂,手工描绘,罩以青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产品幽静雅致,朴素大方,色白花青,永不落色,富有民族的传统风格。

在工坊中,见识了各种瓶的半成品。

有深浮雕、粉彩瓷等的工作场景展示。

各种形状的碗,小巧精致,晶莹剔透。

一个小嘴大肚壶,肚子大得很夸张,如一个戴花圆球。

青花瓷作坊,青花瓷自十三世纪以来,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它含有氧化钴的天然矿物质为着色剂,在泥坯上进行彩绘装饰,再罩上透明釉,经1360多度高温一次烤成,因而,具有“瓷不碎,色不退,无铅毒”的特点,其素静的青花与光洁莹润的白瓷相衬托所产生的色彩效果,被誉为人间瑰宝。

来到大件作。这里也有半成品展示。

也有成品展示。

件件造型奇特,五彩斑斓。

在众多的大件瓷器展示中“百子闹春图”大缸,最为抢眼。

一对比人还高的彩色龙纹瓷筒,大气美观。

彩色瓷圆桌与瓷凳,闻所未闻。

颜色釉瓷,是以多种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装饰在瓷胎上,经1350多度,高温烧成。其釉面色彩丰富,红釉殷人,鲜艳美丽,青釉素淡雅致,秀丽高洁,明朗清晰,安定大方,花釉斑驳古雅,变化万千。被誉为“人造宝石”。

瓷画,之前见所未见。一幅《江南古镇》,大到楼房、河流、桥梁、小到百余人物,色彩斑斓,精彩纷呈。

一幅《松亭观瀑》,雄伟大气。

只有手感,才能确定是一幅瓷画。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四幅瓷联更是闻所未闻。

进入古老的冶陶展区。

见到高岭土。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制瓷粘土原料,燃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早在元代,景德镇瓷工就发明了运用高岭土和瓷石配制,烧制出质量更好的瓷器,实现了从低温软质瓷到高温硬质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艺变革。

优质的高岭土被官府垄断,元代就有御土窑的记载,明清时将优质高岭土称为官土,由御窑厂独占。

高岭土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的高岭村,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以高岭村名为这种瓷土命名,之后国际上对这类特殊的粘土都称为“高岭”。

窑柴堆,景德镇传统制瓷烧炼使用的燃料,主要为马尾松柴。工人们将松木锯成八寸左右的木段,然后劈开成片状,使之成为窑柴。运用了贮存窑柴的绝妙方法,将窑柴码成堆,即可通风、又可避免雨淋日晒、防止自燃及节省建库费用,窑柴堆,成为镇窑瓷业的一大特色。

至今还保存制陶用水的古井。

首先见到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窑。

亲临窑前,只见窑中红光映照着摆放整齐的待烧瓷器。

松柴窑,是一座按宋代窑风格复制并且正在使用的柴窑,适合历代陶瓷精品的复制,也是景德镇古老陶瓷烧成技艺的真实再现。

窑外工作间里面是半成品的瓷器。

一座正在制作陶器的石雕像名为红店,也是一景。

附近有瓷品生活馆。

迎面是古窑复的背景墙。

馆中展示各种瓷器。

又来到馒头窑。

山坡下的龙窑,十分特别。

宋代龙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做出了杰出贡献。景德镇湖田、瑶里、丽阳等多处发现宋代龙窑遗址。

见到古窑御。

展示了许多瓷器精品,其中一幅“学富五车”的瓷器字画,为唐英敬书。

见到墙面整齐的狮子窑。

还有石制大门的葫芦窑。明代天工开物记景德镇葫芦窑,因似卧地葫芦而得名。

还有两层楼的宫廷陶瓷展示。

来到明清御窑展示区。

其中荟萃了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等窑。

这里还有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山坡上,绿树萦绕着“唐英纪念馆”。

馆内正中是唐英的半身塑像。唐英被誉为御窑督陶,杰出代表。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一作隽公、叔子,晚号蜗寄老人,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一作镶黄旗)。中国清代制瓷家。

唐英先后在景德镇管理御窑厂27年。1756年,卒于任所,享年七十六岁。

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由于唐英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多端、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绚丽缤纷;纹饰图案多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等吉祥物组成,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等等。1756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唐英去世,由此乾隆官窑在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唐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一幅长篇文图,详细讲述了唐英在唐窑、工艺、制度、艺术、人文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另一个展室里展出了《陶冶图说》。

整面墙上,展出了《陶冶图编次配图》全文。唐英在任督陶官期间做了许多事,其中有一件事很重要:在乾隆八年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的唐英奉旨编成了《陶冶图编次》(《陶冶图说》)。唐英在《陶冶图说》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瓷器生产的二十项流程。之所以说这很重要,是因为这是我国有关陶瓷工艺过程的第一部系统著作”。

得知“奉旨督陶”的唐英功绩,感慨万千,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行走在千年制陶路上,观历代瓷窑与手工制瓷作坊,如同一次历史的穿越。赏历代传统名瓷精品,实在是一次陶瓷艺术的享受。尤其认识了3个人,分别是《景德镇陶歌》作者龚鉽、跳入窑火、悲壮献身的窑神童宾与“奉旨督陶”的唐英,他们与千千万万个制陶人一起,用智慧与巧手共同铸就了景德镇陶瓷的辉煌历史与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