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列国之杞国,从成语中窥探它的故事

 程小鱼719 2024-05-10 发布于浙江

在《史记》里,关于杞国的描述不多,200多字,大多还是传位情况,最后一句总结——“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是一个很小的国,不足挂齿。

后人知道周朝还有这么一个诸侯国曾经存在过,是因为那个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杞国起初分封于河南杞县(今属开封管辖),或因战乱或因内乱,几次举国迁徙,后在山东一带。

其实杞国与陈国、宋国一样,是三恪之一。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要分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予他们王侯名号。殷商后代封在宋国,舜后代封为陈国,杞国便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一说是夏启)的直系后裔,姒姓。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我们知道,周朝初期,诸侯的爵位按照高低有公、侯、伯、子、男。而杞国便是最高的公爵,最初分封公爵的,也只有八个诸侯国,所以在地位的尊贵性上来说,杞国并不差。可在经济发展与政治话语权来说,比起同样地位的陈国与宋国,它真的应了那三字“杞小微”。

为何?那我们不妨继续比较这三个国家。

陈国是舜的后代,首任国君陈胡公妫满的父亲担任了周文王的陶正一职。陶正,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便说明陈国一直有制作陶器的技艺,而且这手艺并不差,甚至于不能被替代。后来田氏代齐的陈完避难到齐国,在齐国也做了工正一职,便说明陈国的这门手艺是当时公认的专业人士,那就成了陈国的经济收入保障。

宋国,殷商遗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本身经济实力雄厚,位于商丘,商朝最开始的都城,从地里位置上来说不差,且宋人善于经商,这是历史公认的,我们常说的“商人”便由此而来。

而杞国呢?据记载,“周武王派人寻找夏禹的后代,于是找到杞东楼公,将杞东楼公封在杞地(今河南杞县),重新建立杞国,以奉持夏禹的祭祀”。

它的存在,仅是为了“祭祀”。周王室也不可能给它更多的扶持,要知道其他诸侯国要么是姬姓诸侯,要么是有功之臣,而它只是作为一个象征而存在,还没有陈国的一技之长傍身,也没有宋国的经济底蕴与文化,淹没在历史长河里那是必然的。

关于它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那也是必然。

不过我们似乎可以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上窥见一二。

杞人忧天,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最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说:有一个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以致于他焦虑得睡不好吃不好。

现如今我们用来讽刺那些为了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忧的人,可若是在周朝时期的杞国,国人的“忧天”并非没有缘由。

杞国由于它的经济与政治皆不如人,难免遭到其他诸侯国的排挤以及针对,比如有记载“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

从河南杞县迁到山东也并不能安居,依然因为战乱继续迁徙。

一个国家不断迁徙,国民怎么可能会有安全感?我想,即使杞国人是在做个人人生规划时,也必须把不可控的战乱因素考虑进去。

这是杞国人天生的忧患意识,对自然不仅没有充分认识、也一直在超自然的信仰下长大的人,忧个天会塌地会陷也没什么稀奇了。

这是第一个缘由。

第二个缘由,我也是意外得知。前一周刚和孩子一起读过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文章中说作者小时家附近有一块毫无用处的石头,连做块石质材料的器具都不行,直到有一天一个天文学家来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块陨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那我便联想到,莫非杞人忧天的杞国发生过陨石坠落的事?

上网一查,还果然有这样的说法。

《史记》和《左传》记载了鲁庄公七年四月,在鲁国与杞国交界处发生了”陨星如雨”的现象。而在2004年的考古也证明了此事。

天上下雨实属常见,天上下巨大的石头可就是异象了。可以说杞国人曾经遭受过来自天空的威胁,那“杞人忧天”也情有可原了。

关于杞国的记载虽少,但是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大概也能揣测出这是一个使出全身力气想要活下来的小国,但在东周乱世之下岂能最终如愿。

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惠王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