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泊苏49 苏轼在南京(9)东坡的故事会里也有抱怨

 无犀之谈 2024-05-11 发布于北京

与苏轼同时代的文人陈师道在《后山集》中记载,在金陵,王安石见到苏轼的第一句话是:“好个翰林学士,某久以此奉公。”

对于王安石的热烈迎候,苏轼是如何对答的呢?

苏轼没有直接回答“感谢感谢”“辛苦辛苦”“久违久违”,这种场面话,不符合苏轼的人设。公号:无犀之谈

苏轼的做法,还是他最擅长的引典。

他只对王安石讲了个故事——

淮南有个财主想要重金求购抚州的杖鼓鞚,就是一种用来击鼓的工具,有个抚州人听闻后不远千里来到淮南推销,财主当场验货击鼓,却没发出声音,于是不买了。

这个抚州人沮丧地离开,在回家路上路过一条河,将杖鼓鞚投向河水,没想到发出了声响。

抚州人叹息道:你要是早出声,我也不至于如此啊!

“你早作声,我不至此。”

任谁都能听懂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当年你要是能在皇帝面前多举荐我,我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

苏轼对于王安石的情绪中,怨恨并不是最主要的情绪,对于政治的理解与分歧才是主线。

据《邵氏闻见录》记载,苏王在金陵议起时政,苏轼说,“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对于苏轼的不满,王安石直言,你说的这些事,都不是我当政时主导的,而是我的继任者吕惠卿的手笔,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苏轼非常不以为然:在位时说,不在位就噤声,这是普通官员的做法。皇帝曾经如此看重您,您对待皇帝,又怎能像普通官员一样呢?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王安石的反应很激烈“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这句话的背景是,此前王安石非常倚重的下属吕惠卿,曾经以非常下作的手段出卖了王安石,因此,王安石对于这样的敏感话题,尤其谨慎,警告苏轼“这些话就在这屋里说,不能传出去!”

(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随后,王安石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人品,又引用先贤典故:“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他的意思是,如果为了得到天下,就算只做一件不义的事,只杀一个无辜的人,我都不会做!

眼看谈话的氛围越来越紧张,苏轼为了缓和气氛,半开玩笑地说:可惜今天这些所谓君子们啊,哪怕为了减少半年的官员考察期,都会去杀人。

“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王安石听了,笑而不答。

这件事,也被元人编纂的《宋史》收录,可以作为苏王关系的一条注解,以为参考。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